目的系统评价同伴教育模式对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干预效果,为高校艾滋病有效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维普、Pubmed和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收集2010年至2020年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大学生同伴教育干预效果的文献,按照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及质量评价筛选文献、提取资料。以同伴教育前后各指标的率差(RD)为效应量,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相关研究文献14篇。同伴教育干预后,“蚊虫叮咬是否会传播艾滋病”“正确使用安全套是否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多性伴是否更易感染艾滋病”等反映艾滋病相关知识指标的知晓率分别提高了37%、21%、18%,P<0.01。“是否支持婚前性行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是否能继续学习、工作”“如果身边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是否愿意同他们接触往来”等对艾滋病危险行为及患者态度指标的正向持有率分别提高了13%、21%、24%,P<0.01。“你与他人发生性行为的时候是否一定会使用安全套”的正向持有率提高了17%,P=0.05。亚组分析显示,大学一年级学生在“多性伴是否更易感染艾滋病”及“是否愿意同感染者接触往来”两个指标的效应量明显高于其他年级。东西部地区学生比较,除在“多性伴是否更易感染艾滋病”干预前后的效应量无明显差异外,在其他几项可供比较指标的效应量上西部地区高于东部。总体上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同伴教育模式能提高我国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对纠正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有一定的效果,但对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性行为方面的干预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