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亚
- 作品数:112 被引量:257H指数:8
- 供职机构: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常德市科技局项目常州市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初探
- <正>【研究目的】为改善脑外伤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我科从2011年起参照国外神经重症监护病房临床多学科团队(MDT)模式并结合中国特点,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成立多学科团队,以MDT模式提供诊疗服务。
- 张一杨伊林王穗暖夏锡伟彭亚柏慧华王卉张峰极
- 文献传递
- 一种经右桡动脉途径脑血管造影导管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经右桡动脉途径脑血管造影导管,包括导管主体、反折部、导管远端、隆起部和导管头端,所述导管主体上的远段设置有弧形弯曲体部成角,所述反折部为反弧形,所述反折部位于体部成角的末端,所...
- 彭亚陈荣华曹洁宣井岗朱旭成李皓
- 低剂量替罗非班用于急性颅内破裂动脉瘤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低剂量替罗非班用于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1年4月至2020年9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于入院24~48 h内行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且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患者335例,根据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双抗组(89例)和替罗非班组(246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入院Hunt-Hess分级、入院改良Fisher量表评分、动脉瘤直径(>5 mm、≤5 mm)、动脉瘤位置(前循环、后循环)及术后急性脑积水或脑室积血、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情况。所有患者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均为入院后急诊头部CT平扫确认。术后即刻采用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栓塞效果:Ⅰ级指完全不显影(完全栓塞),Ⅱ级指仅瘤颈显影(不完全栓塞),Ⅲ级指瘤体显影,其中Raymond分级Ⅰ~Ⅱ级为有效栓塞。替罗非班组:在动脉瘤瘤腔内填入弹簧圈后、支架释放时,给予4.2μg/kg替罗非班静脉注射后以0.07μg/(kg·min)静脉滴注维持6~8 h,并在停止静脉滴注2 h前予序贯阿司匹林100 mg与氯吡格雷75 mg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双抗组:至少于支架置入前2 h给予顿服负荷剂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术后第2天给予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后持续口服6个月阿司匹林(100 mg/d)和术后持续口服3个月氯吡格雷(75 mg/d)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有效性指标、安全性指标、不良事件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有效性指标为术中及术后72 h内血栓事件发生率,安全性指标为术中及术后早期(术后48 h以内)颅内出血事件发生率、术后晚期(术后48 h及以后)颅内出血事件发生率和脑室外引流相关颅内出血事件(�
- 莫仡曹洁朱旭成陈荣华邵华明宣井岗彭亚
- 关键词:破裂颅内动脉瘤替罗非班低剂量
- 医用集管器
-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是一种医用集管器,包括:环形集线器,还具有弧形弹簧片,弧形弹簧片的一侧具有连接杆,连接杆的端部具有关节球头,环形集线器的一端具有与关节球头相配合的关节腔,通过关节腔与关节球头的配合,环形集线器与连接杆连接...
- 陈荣华彭亚宣井岗朱旭成杨伊林李皓
- 文献传递
-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初步经验
- 目的观察总结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8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3例为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2例为椎动脉颅内段狭窄,3例为颈内动脉
- 彭亚宣井岗陈荣华杨伊林
- 创伤性致命性鼻衄的诊断与治疗
-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引发的致命性鼻衄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近年我院治愈的7例创伤性致命性鼻衄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表现:有颅脑外伤史,脑内不同部位出血的表现:硬膜外、硬膜下、蛛网膜下腔、脑内、脑室或混合性出血,颅神经损伤症状...
- 彭亚宣井岗陈荣华邵华明朱旭成曹洁
- 文献传递
- 颅内血栓性动脉瘤诊断与治疗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血栓性动脉瘤的分类、手术指征及手术策略。方法手术治疗血栓性动脉瘤18例,其中直接夹闭7例,血栓切除+载瘤动脉塑形9例,动脉瘤孤立+血管重建2例。结果 18例术后复查DSA示动脉瘤均消失,重建血管通畅。结论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塑形,血管重建及电生理监测是治疗血栓性动脉瘤的重要手段。
- 孔云龙王明海刘科峰宣井冈彭亚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颅内血栓形成脑血管重建术
- 一种尖端控制型神经介入微导管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尖端控制型神经介入微导管,包括导管尖端、尖端固定座、定位柱、导管主体、定位孔、尾端操控手柄、开关盒、控制按钮、第一微型电池、无线发射器、微型驱动马达、控制盒、第二微型电池、无线接收器、微型单片机、第一金属...
- 王草叶彭亚刘圣王祁施海彬
-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瘤体最大径≤3mm)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45例(45个)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资料。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29例,后交通动脉11例,大脑前动脉A1段3例,小脑下后动脉2例。其中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28例,血管内支架置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8例,球囊辅助技术栓塞4例,双微导管技术栓塞3例,单纯血管内支架置入2例。结果①动脉瘤达到致密栓塞28例,大部分填塞15例,单纯支架成功置入2例。②术中并发症情况:1例发生术中出血,经继续填塞弹簧圈后,术后恢复良好。1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术中发生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经溶栓后再通,但术后头部CT显示有皮质梗死,患者遗有左侧肢体偏瘫。对5例脑室积血患者行脑室外引流。③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0~1分28例,2分14例,3~4分2例,5分1例。④DSA随访24例患者,随访时间6~12个月,无一例复发;CT血管成像随访12例,随访时间为2~6年,未见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有效方法,精确的微导管塑形,合适的弹簧圈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减少并发症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 彭亚宣井岗陈荣华朱旭成杨伊林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弹簧圈微小动脉瘤
- 颈内动脉前壁血泡样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
- 彭亚宣井岗陈荣华朱旭成邵华明夏锡伟曹洁杨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