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春红

作品数:6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拾遗
  • 3篇《拾遗记》
  • 2篇史学
  • 1篇典籍
  • 1篇学术
  • 1篇学术反思
  • 1篇中国古代小说
  • 1篇史记
  • 1篇史学观
  • 1篇史学观念
  • 1篇史学著作
  • 1篇司马迁
  • 1篇奇异性
  • 1篇文化
  • 1篇文化传播
  • 1篇先秦
  • 1篇先秦典籍
  • 1篇小说
  • 1篇列子
  • 1篇六朝

机构

  • 6篇西北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张春红
  • 1篇李占鹏

传媒

  • 1篇西北师大学报...
  • 1篇图书与情报
  • 1篇西藏民族学院...
  • 1篇宁夏师范学院...
  • 1篇科技创新导报
  • 1篇中国古代小说...

年份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列子》佛教故事与文化传播的学术反思
2011年
历史文献既有它可靠的一面,也有其不可靠的一面。文化传播的特点之一就是途径的多样性和方式的灵活性。如果我们仅仅拘囿于历史文献所记,就会忽略那些不为史家所关注而实际上又存在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文章以《列子》中的佛教故事为例,反思学术研究中所忽视的一种现象:在异域文化的交互流播中,我们是否忽略了民间交流的存在,忽视了它在文化交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张春红
关键词:佛教故事文化传播
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意义指归被引量:4
2010年
在中国戏曲学史上,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犹如一座庋藏金玉、胪列珠玑的煌煌宝库,令人叹为观止,欣喜不已。作为中国古代戏曲文献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戏曲学意义,其大致可概括为恢复戏曲历史风貌、揭示戏曲文献特征、提供戏曲交流资讯、审视戏曲生存环境、拓展戏曲研究视野等五个方面。深入分析、细致解读它们的意义指归,对全面观照和系统把握中国戏曲文化的魅力、地位、影响具有转换观念的推动作用与提升认识的促进功能。
李占鹏张春红
《拾遗记》创作的神奇化追求被引量:1
2010年
尚奇猎异是一种人类的审美需求。受时代风气影响,六朝志怪小说大量产生,并体现和追求着奇异之风。作为六朝时期"拾遗"体志怪的代表作,《拾遗记》的神奇性审美追求更典型。笔者经过对《拾遗记》文本的细致分析、归纳和论证,认为《拾遗记》的神奇化审美特征体现为神异性和奇异性两大类。在具体内容上则通过大量、生动的神奇的人、事、物乃至异域的记叙描写来实现。
张春红
关键词:《拾遗记》奇异性
《拾遗记》创作的史学化特征被引量:1
2010年
中国是一个重视历史记载的国度,强烈的史学观念影响着上自史官下至小说家的创作与著述。中国古代小说与历史著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拾遗记》虽是汉魏六朝时期的一部文言志怪小说,但在其艺术审美特征上也表现出史学化的倾向。《拾遗记》的这种史学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史书式的结构体例、尚实的著录意识、以史为鉴的撰述目的和补正史遗阙的史料价值上。
张春红
关键词:《拾遗记》
浅析《史记》的史料剪裁
2008年
《史记》是司马迁穷尽一生,以血泪铸就的一部鸿篇巨著,以史学沟通文学,开创了传记文学的先河。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无不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脉搏的跳动和感情的奔流。而司马迁对纷繁芜杂的史料所表现出来的惊人的剪裁能力,则更为后世文学创作树立了典范。
丁晨张春红
关键词:司马迁
《拾遗记》创作的史学化特征
2010年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史学高度发达的国家,许多先秦典籍都可以作为史学著作来看待。重史写史,从史籍中汲取经验教训,可以说是历朝统治者的一贯主张。正基于此,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有一种强烈的史学观念。
张春红
关键词:中国古代小说先秦典籍史学观念史学著作汉魏六朝小说小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