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春利

作品数:81 被引量:329H指数:10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6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9篇农业科学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75篇小麦
  • 31篇强筋
  • 24篇强筋小麦
  • 24篇基因
  • 18篇育种
  • 18篇小麦品种
  • 15篇亚基
  • 13篇谷蛋白
  • 12篇麦谷蛋白
  • 11篇蛋白亚基
  • 11篇栽培
  • 11篇谷蛋白亚基
  • 10篇等基因
  • 10篇等基因系
  • 10篇麦谷蛋白亚基
  • 10篇近等基因
  • 10篇近等基因系
  • 10篇基因系
  • 9篇选育
  • 9篇栽培技术

机构

  • 77篇黑龙江省农业...
  • 14篇哈尔滨师范大...
  • 7篇新疆生产建设...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黑龙江省农业...
  • 3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甘肃省农业科...
  • 1篇宁夏农林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国际玉米小麦...
  • 1篇新疆生产建设...

作者

  • 81篇张春利
  • 70篇宋庆杰
  • 67篇辛文利
  • 58篇肖志敏
  • 47篇宋维富
  • 42篇杨雪峰
  • 39篇张延滨
  • 37篇赵丽娟
  • 34篇刘东军
  • 32篇赵海滨
  • 16篇白光宇
  • 15篇于海洋
  • 10篇李集临
  • 9篇孙连发
  • 6篇祁适雨
  • 5篇何中虎
  • 3篇夏兰芹
  • 3篇姜焕焕
  • 3篇杨燕
  • 3篇王世恩

传媒

  • 30篇黑龙江农业科...
  • 20篇麦类作物学报
  • 8篇中国种业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农业科技通讯
  • 2篇作物杂志
  • 2篇麦类作物
  • 2篇东北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现代化农业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技推广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年份

  • 3篇2024
  • 7篇2023
  • 6篇2022
  • 6篇2021
  • 7篇2020
  • 8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3篇2009
  • 7篇2008
  • 4篇2007
  • 5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面包面条兼用型小麦新品种—龙麦77
2024年
龙麦77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最新育成推广的面包面条兼用型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于2008年配置杂交组合“龙04F3-3627-3/龙07F3-3509-1”,2009-2014年田间种植F_(1)~F_(6)代,后代以生态系谱法选择为主,并结合分子标记、品质分析、病害鉴定、产量比较等手段,经多年选育,于2014年决选稳定品系龙14-4112。2022年5月通过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220064。2023年5月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
杨雪峰宋维富刘东军赵丽娟仇琳宋庆杰张春利辛文利肖志敏张延滨白光宇孙雪松
关键词:兼用型田间种植病害鉴定作物资源
强筋小麦龙麦26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被引量:4
2010年
龙麦26小麦新品种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以龙87-7129 ×克88F2-2060进行有性杂交等手段选育而成(原代号为龙94-4083).1999年被列为国家首批农业科技跨越计划:2000~2001年分别通过黑龙江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龙麦26.
宋庆杰肖志敏辛文利张春利赵海滨张延滨于海洋
关键词: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龙麦26强筋小麦农业科技跨越计划
面包/面条兼用型强筋小麦新品种龙麦67被引量:2
2020年
龙麦67属面包/面条兼用型强筋小麦新品种,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小麦育种室选育而成。该品种的亲本组合为龙04-4798/龙祁10135,后代采取生态派生系谱法及分子标记定向跟踪等手段进行选育。2019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
宋维富赵丽娟杨雪峰刘东军宋庆杰张春利张延滨肖志敏辛文利
关键词:强筋
中国小麦秆锈病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0年
小麦秆锈病是在小麦茎叶部发生的一种病害,发病时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在中国的小麦种植区内均有秆锈病发生。通过分析对小麦秆锈病的病原菌及发病症状、环境因素对秆锈病的影响、秆锈菌生理小种变化和鉴别寄主演变以及抗病育种的方法进行了综述。
宋维富辛文利李集临曹远银张春利
关键词:秆锈病生理小种抗病育种
灌浆期高温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积累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5年
小麦花后常遇高温胁迫,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为了探讨高温热害对小麦品质影响的内在原因,现对灌浆期高温胁迫对小麦籽粒各蛋白组分积累及品质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综述。总体来看,高温均使小麦籽粒各蛋白质组分含量提高,当处于适度高温时,面团强度增强,小麦品质提高;当温度大于30℃形成高温胁迫时,影响谷蛋白大聚体的形成,导致面团强度变弱。进一步探讨了抗高温育种策略,以期为培育品质稳定型小麦品种提供依据。
宋维富肖志敏辛文利张春利赵海滨宋庆杰张延滨张延明李集临
关键词:小麦花后高温
东北春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及抗病基因Fhb1检测被引量:1
2023年
为明确东北春小麦赤霉病抗性水平和抗源分布,本研究对1592份东北春小麦品种/系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和抗病基因Fhb1检测。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发现:在供试材料中,赤霉病中抗材料仅29份,占1.82%;中感材料549份,占34.48%;高感材料1014份,占63.69%。分子标记结果显示:供试材料中未检测到赤霉病抗性基因Fhb1,推测29份材料抗性来源于其它抗性基因。东北春小麦抗性材料遗传基础不明,抗病基因Fhb1缺失。因此,挖掘当地小麦赤霉病抗性基因以及加强Fhb1基因的应用,对于提升东北春小麦赤霉病抗性水平十分重要。
刘东军宋维富杨雪峰赵丽娟仇琳宋庆杰张春利辛文利肖志敏
关键词:赤霉病抗性鉴定
穗发芽小麦面团流变学特性动态研究初探被引量:2
2012年
为研究穗发芽对小麦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动态影响,对大田生产条件下的轻度穗发芽和正常的小麦品种龙麦26进行了面团不同醒发时间的拉伸仪(45、90、135min)和吹泡示功仪(28、45、90、135min)等全面的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当小麦穗发芽程度较轻时,无法通过面粉蛋白、干面筋、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沉降值、粉质参数和吹泡参数这些品质指标的数值大小来判断被测样品是否为穗发芽小麦或穗发芽的程度。拉伸数据表明穗发芽龙麦26面团最大拉伸阻力在90min时最高,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少,各阶段的最大阻力均明显低于一般年份龙麦26应有的数值。而正常龙麦26面团最大拉伸阻力在135min时最高,变化趋势为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变高,且各阶段的阻力明显高于穗发芽龙麦26。因此在没有测试降落值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拉伸参数及动态趋势来推测样品可能为穗发芽小麦及穗发芽程度。吹泡数据与拉伸数据的意义有很大差别。穗发芽和正常龙麦26面团的P值和W值变化趋势都是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变低。28min时穗发芽龙麦26的吹泡数据好于正常龙麦26,但90和135min则相反,原因是穗发芽龙麦26面团的下降程度较大。由此说明不同仪器间的品质指标均有着各自的特殊性,不能相互替代。
丁琦张延滨李集临张欣欣赵海滨宋庆杰张春利
关键词:小麦面团流变学特性穗发芽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龙麦35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被引量:3
2022年
为提升东北春麦区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龙麦35的原粮“量质兼用”利用价值,本研究以强筋小麦品种龙麦35为试验材料,调查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龙麦35产量和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能量及最大抗延阻力等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龙麦35产量在年度间存在显著差异,且两年间均表现为施氮量75 kg·hm^(-2)处理大于施氮量90 kg·hm^(-2)处理。产量随着种植密度增加有减小的趋势,650株·m^(-2)处理龙麦35的产量最高。龙麦35品质性状表现为施氮量75 kg·hm^(-2)处理略低于90 kg·hm^(-2)处理,但两个施氮量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3种种植密度对龙麦35品质的影响不显著。说明施氮量75 kg·hm^(-2)和种植密度650株·m^(-2)是龙麦35保质增产关键栽培技术中较为适宜的施氮量和种植密度。
刘东军宋维富杨雪峰赵丽娟宋庆杰张春利辛文利肖志敏
关键词:强筋小麦施氮量种植密度栽培技术
强筋小麦主要品质内涵与二次加工品质关系被引量:7
2017年
强筋小麦品种二次加工品质好坏是决定其面粉最终用途的主要依据。为了深入探讨强筋小麦品种主要品质内涵,对强筋小麦品种的湿面筋含量、湿面筋质量和淀粉特性三大"核心品质性状"与二次加工品质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强筋小麦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宋维富杨雪峰宋庆杰张春利辛文利张延滨肖志敏
关键词:强筋小麦湿面筋含量淀粉特性
小麦抗穗发芽研究进展被引量:27
2007年
穗发芽严重影响小麦品质和产量。种子自身休眠特性、α-淀粉酶活性、α-淀粉酶抑制剂、迟熟α-淀粉酶活性、种皮颜色、颖壳抑制物以及穗部形态等,均是影响小麦穗发芽的重要因素,其中对子粒休眠特性和α-淀粉酶活性的研究较为深入。位于第3染色体组上的R基因、休眠基因以及4AL上的Phs基因均与小麦穗发芽密切相关。已开发出一些与穗发芽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其中位于第3部分同源群的三重R基因和位于3B染色体的STS标记Vp1B3,以及位于3A染色体的主效QTL位点QPhs.ccsu-3A.1均可直接用于穗发芽抗性的筛选。本文对以上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就今后如何提高小麦穗发芽抗性进行了讨论。
杨燕张春利何中虎夏兰芹
关键词:小麦穗发芽分子标记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