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综合征
  • 3篇基因
  • 3篇儿童
  • 2篇药物
  • 2篇突变
  • 2篇葡萄糖转运
  • 2篇葡萄糖转运体
  • 2篇葡萄糖转运体...
  • 2篇缺陷综合征
  • 2篇转运体
  • 2篇细胞
  • 2篇小儿
  • 2篇免疫
  • 2篇基因突变
  • 2篇氨酸
  • 2篇鼻炎
  • 2篇KD
  • 2篇表型
  • 2篇丙戊酸
  • 1篇带教

机构

  • 13篇复旦大学
  • 1篇扬州大学附属...

作者

  • 13篇张敏
  • 4篇王艺
  • 3篇周水珍
  • 3篇张赟健
  • 3篇王晓川
  • 2篇柴毅明
  • 2篇郁莉斐
  • 1篇曹云
  • 1篇李笑天
  • 1篇潘岗
  • 1篇庄德义
  • 1篇王新华
  • 1篇孙卫华
  • 1篇李文辉
  • 1篇杨毅
  • 1篇王佶
  • 1篇金佩娟
  • 1篇俞晔珩
  • 1篇张林妹
  • 1篇张月萍

传媒

  • 2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中国中医药现...
  • 1篇中国循证儿科...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2
  • 4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1
  • 2篇200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防己黄芪汤联合泼尼松治疗68例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观察防己黄芪汤联合泼尼松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36例符合入组标准的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泼尼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口服防己黄芪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浆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总胆固醇、24h尿蛋白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总胆固醇、24h尿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防己黄芪汤联合泼尼松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有效降低尿蛋白及提高血清蛋白水平,延缓肾脏损伤进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高凝状态作用有关。
张敏岳宜寰
关键词: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防己黄芪汤泼尼松
揿针、激光联合药物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临床观察
2024年
目的探究揿针、激光联合药物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AR)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2年1月厦门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50例AR患儿,随机分为三组,药物组采用西替利嗪治疗,非药物组采用揿针、激光治疗,联合组采用西替利嗪、揿针、激光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28 d后三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28 d后三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鼻炎生活质量问卷(RQLQ)评分比较,联合组<药物组<非药物组(P<0.05);三组鼻塞、鼻痒、喷嚏、清涕改善时间比较,联合组<非药物组<药物组(P<0.05);三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比较,联合组<药物组<非药物组(P<0.05);三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联合组(97.73%,43/44)>药物组(84.44%,38/45)>非药物组(63.83%,30/47)(P<0.05);三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复发率比较,联合组<药物组、非药物组(P<0.05)。结论揿针、激光联合药物治疗AR能更有效抑制炎症因子表达,快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复发风险较小,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琼瑜李思思王咏梅张敏
关键词:鼻鼽过敏性鼻炎非药物疗法儿科学
3例SLC2A1基因突变的葡萄糖转运体1缺陷综合征表型与KD治疗
柴毅明郁莉斐张敏张赟健周水珍
3例SLC2A1基因突变的葡萄糖转运体1缺陷综合征表型与KD治疗
<正>目的分析3例葡萄糖转运体1缺陷综合征的临床表型与分子遗传学诊断,给予生酮饮食治疗,旨在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收集3例不明原因发育迟缓伴有惊厥的患儿的病史资料与我院转化中心包含1427个癫痫相关基因的神经系统Pane...
柴毅明郁莉斐张敏张赟健周水珍
文献传递
三伏贴联合半导体激光穴位照射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效果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分析三伏贴联合半导体激光穴位照射治疗儿童持续性变应性鼻炎(AR)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9月厦门市儿童医院门诊就诊的180例持续性AR患儿,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60)、三伏贴组(n=60)、三伏贴+激光组(n=60),其中对照组给予西替利嗪滴剂,三伏贴组给予西替利嗪滴剂+三伏贴,三伏贴+激光组给予西替利嗪滴剂+三伏贴+半导体激光穴位照射,对比三组治疗6周后症状量化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临床疗效,治疗后4、8周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6周后三组临床症状量化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三伏贴+激光组低于三伏贴组、对照组(P<0.05);治疗6周后三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三伏贴组、三伏贴+激光组低于对照组,三伏贴+激光组低于三伏贴组(P<0.05);治疗6周后三伏贴+激光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4、8周三伏贴+激光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伏贴联合半导体激光穴位照射治疗儿童持续性AR可有效改善症状,减轻不适程度,临床疗效确切,复发率较低,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王琼瑜李思思王咏梅张敏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半导体激光三伏贴
儿童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1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儿童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15年4月至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5例确诊为抗NMDAR脑炎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中男8例、女7例,年龄8个月至12岁,中位发病年龄7岁。临床症状:首发症状意识障碍伴惊厥3例(20.0%),精神行为异常4例(26.7%)。15例均有惊厥发作,睡眠障碍5例(33.3%);发生惊厥持续状态3例;意识障碍10例(66.7%),昏迷3例;肢体或颜面部不自主运动12例(80.0%);尿潴留7例(46.7%)。中枢性低通气3例(20.0%)。继发于感染后2例(13.3%)。辅助检查:均行脑脊液检查,5例(33.3%)白细胞轻度升高,2例(13.3%)蛋白明显升高;脑脊液抗NMDAR抗体均阳性;其中10例行IgG指数检查,4例(40.0%)Ig G指数升高。10例(66.7%)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异常。脑电图均为背景活动变慢,9例(60.0%)痫样放电,未发现δ刷。仅1例(6.7%)发现卵巢占位性病变。治疗和随访:均应用静脉甲泼尼龙加丙种球蛋白免疫治疗,1例(6.7%)给予血浆置换。随访1~6个月,9例改良Rankin量表评级为0~2级。结论抗NMDAR脑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初期诊断困难。脑脊液特异性抗NMDAR抗体阳性可确诊该病。儿童抗NMDAR脑炎患者肿瘤发生率低,脑电图δ刷少见。早期诊断和及时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预后良好。
张丽丽王新华李文辉张敏张林妹
关键词:脑炎儿童
丙戊酸单药治疗对癫癎患儿中性粒细胞功能影响的自身对照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丙戊酸(VPA)单药治疗对癫癎患儿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指导VPA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7月门诊首次确诊并给予VPA单药治疗的癫癎患儿。以二氢若丹明荧光染色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患儿服药前和服药6个月时的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和刺激指数;收集健康儿童全血,分别加适量VPA配成0、50、100、150和200μg.mL-1浓度进行培养,于培养后6、18和24h检测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和刺激指数(SI),观察中性粒细胞功能变化的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特征。结果研究期间纳入癫癎患儿29例,其中男13例,女16例;全身性发作22例,部分性发作7例;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为(6.41±3.14)%,治疗后为(12.30±7.73)%;治疗前SI为440.6±32.4,治疗后为429.6±2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全身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间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和S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随VPA浓度升高而增高,SI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VPA 50μg·mL-1培养6h后中性粒细胞SI轻度升高,但培养24h后显著降低;VPA 200μg·mL-1培养后各时间点均见中性粒细胞SI显著降低。结论VPA单药治疗癫癎患儿体内存在中性粒细胞的自身活化现象,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的升高呈浓度依赖性,SI的降低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VPA单药治疗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功能的显著下降,且该作用与癫癎发作类型无关。
张敏王晓川王莹王艺
关键词:丙戊酸中性粒细胞免疫
化合物THBXM在制备THR-β激动剂中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化合物THBXM在制备THR‑β激动剂中的应用。本发明发现化合物THBXM具有THR‑β激动活性,进行了化合物THBXM的体外生物活性实验,验证了化合物THBXM对THR‑β具有激动活性...
陆旖庄德义张敏陈圆丹陈欣梅
丙戊酸钠对中性粒细胞氧化代谢与机体氧化应激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长期丙戊酸钠(VPA)1:3服抗癫痫治疗对癫痫患儿中性粒细胞氧化代谢及机体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体检儿童30名与癫痫患儿26例。观察对照组与癫痫组患儿用药前、VPA治疗6个月、12个月后中性粒细胞活化率、刺激指数和血浆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并检测血浆抗氧化酶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及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等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结果VPA治疗后6个月与12个月患儿中性粒细胞活化率分别为(11.50±6.52)%与(14.31±5.76)%,均高于对照组(5.90±3.77)%与癫痫尚未服药时(7.42±3.15)%(P〈0.01);刺激指数VPA治疗6个月(474.88±118.98)、治疗12个月(416.31±110.00)均低于对照组(544.83±140.83)与癫痫尚未服药时(535.23±111.55)(P〈0.05);VPA治疗后血浆MPO活性、MDA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与癫痫尚未服药时高(P〈0.05或0.01);SOD、CAT活性均较对照组与尚未服药时低(P〈0.05或0.01);GSH.Px活性在各阶段患儿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服药疗程、中性粒细胞活化率与血浆MDA含量呈正相关(P〈0.05),血浆SOD活性与MDA含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VPA治疗致患儿中性粒细胞的活化与机体氧化应激之间具有相关性,而且治疗疗程可能是影响癫'痫患儿氧化应激损伤的关键因素之一。
张赟健张敏王晓川俞晔珩金佩娟王艺
关键词:丙戊酸中性白细胞氧化性应激脂质过氧化作用
新生儿起病的鸟氨酸转氨甲酰基酶缺乏症一家系的临床与生化及基因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 通过对1例新生儿期急性起病的鸟氨酸转氨甲酰基酶缺乏症(OTCD)患儿家系从临床、生化和鸟氨酸转氨甲酰基酶基因(OTC)进行分析,初步探讨OTC在产前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分析患儿的临床、生化等特点,利用质谱技术检测患儿、患儿父母及第2胎新生儿血、尿氨基酸和有机酸代谢产物,同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与DNA测序的方法对患儿、患儿父母血样、第2胎胎儿羊水细胞及出生后血样进行OTC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患儿出生后3 d起病.表现为反应差,喂养困难,新生儿感染,生化检测发现高血氨,轻度代谢性酸中毒,符合尿素循环代谢障碍的临床诊断标准.患儿于出生后第9天死亡.2次血质谱检测均显示瓜氨酸浓度明显下降,分别为0.86 μm和1.06μm,尿质谱有机酸检测发现乳清酸升高(124μm/M肌酐),并伴乳酸明显升高.父母及第2胎新生儿血尿瓜氨酸和乳清酸等均正常.基因分析显示患儿9号外显子存在无义突变(C.958 C>T),使编码精氨酸的密码变成终止密码.其母亲为杂合携带者;在患儿和母亲的9号和5号内含子分别存在插入和杂合突变,分别为C.1005+132 InsT和C.542+134 G>G/A;而父亲血样和第2胎胎儿羊水细胞及出生后血样DNA分析均正常.结论 OTC基因C.958 C>T的突变可引起新生儿期急性起病.该突变如发生于男性患儿,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症状,起病迅速,如未及时抢救,极易导致死亡,而C.1005+132 InsT和C.542+134 G>G/A是否与新生儿起病的OTCD有关,还需进一步的分析研究.OTC基因分析可应用于产前诊断.
孙卫华杨毅张月萍李笑天张敏曹云王艺
关键词:瓜氨酸乳清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