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琼
- 作品数:7 被引量:45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湘东邓阜仙-锡田印支期花岗岩体的侵位机制
- 倪永进单业华伍式崇聂冠军张小琼朱浩峰梁新权
- 湖南东南部湘东钨矿区老山坳断层性质的厘定及其对找矿的启示被引量:8
- 2015年
- 老山坳断层是湖南东南部湘东钨矿区的主干断层,目前有关其活动时代、性质和位移量的认识还存在分歧。断层带内及附近的宏观构造变形观察、断层两盘矿脉成分、结构构造和围岩变形的比较、岩石蚀变的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等都表明该断层具有正断性质,形成于成矿之后。鉴于下盘北组脉与上盘南南组脉具有平行脉壁、黑白相间的条带结构,认为它们在老山坳断层形成前应该属于同一组脉,进而推断出该断层的水平断距达1.5~2.0 km。无论单一脉或连接脉,矿脉的平均宽长比都大于1.0×10–2,远高于前人在露头上测量得到的石英脉宽长比,意味着脉体宽长比与观察的脉体尺度有关。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找矿思路:在断层下盘北组脉的北边寻找与中组脉和南组脉对应的矿脉,而在断层上盘南南组脉的深部寻找北组脉。
- 倪永进单业华伍式崇聂冠军张小琼朱浩峰梁新权
- 关键词:断层性质成矿时代矿脉
- 湖南湘东钨矿含矿石英脉辉钼矿Re-Os定年及地质意义被引量:6
- 2018年
- 湘东钨矿是一个典型的石英脉型钨锡多金属矿床,发育百余条含矿石英脉,矿脉陡立,从北到南走向呈NE、NEE和EW向,反映了矿脉形成时处于近NW-SE向区域拉伸状态。矿区内的老山坳断层分割了重要的南、北两组矿脉。北组脉具有毒砂-黄铜矿-黑钨矿等矿物组合,富含金属硫化物,多具有平行脉壁的条带状构造;南组脉则主要体现辉钼矿-黑钨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等矿物组合,金属硫化物含量较少,具有块状构造。本次研究通过对南组脉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获得等时线年龄为150.4±1.5 Ma(MSWD=0.52),模式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50.7±2.3 Ma(MSWD=0.10),代表成矿时间。含矿石英脉的形成略晚于区内燕山期二云母花岗岩(154.4±2.2 Ma)和煌斑岩(152.1±0.9 Ma)的侵位,指示含矿石英脉在成因上与燕山早期岩浆活动密切相关。事实上,包括湘东钨矿在内的南岭钨锡多金属成矿省均形成于165~150 Ma期间,具有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即由太平洋板块俯冲和俯冲板片断离所引起的弧后伸展环境。
- 董超阁余阳春余阳春梁新权单业华聂冠军付建刚张小琼付建刚
- 关键词:辉钼矿RE-OS定年
- 湘东邓阜仙-锡田印支期花岗岩体的侵位机制被引量:11
- 2014年
- 印支期似斑状花岗岩构成了湘东中生代邓阜仙-锡田岩体的主体,其内发育两种类型的叶理构造,即流面和构造成因的片麻理。二者的标志性区别在于长石(斜长石和钾长石)斑晶在前者呈自形的短柱状,没有任何可见的韧性变形,而在后者呈椭圆状,明显被压扁拉长。流面基本上围绕岩体边界呈面状分布,整个侵入体从外到内依次可划分出流面不发育、欠发育和发育三个相带,对应着由早至晚的三次岩浆脉动侵位。该期花岗岩侵位机制总体上类似于气球膨胀模型。与典型气球膨胀岩体不同的是,由于岩浆供给量在该期最后一次脉动侵位时的急剧减少,虽然流速增大,但对外挤压减弱,造成岩石应变强度从外到内趋向增加,而不是递减。构造成因的片麻理局部出现,走向总体上呈NE向,表明该花岗岩在准固态甚至固态下遭受到NW-SE向区域挤压作用。
- 倪永进单业华伍式崇聂冠军张小琼朱浩峰梁新权
- 关键词:侵位同构造
- 粤北大宝山矿区中生代叠加褶皱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3
- 2017年
- 大宝山矿区位于南岭地区南部,中生代印支期-燕山期至少发生了两期褶皱作用,清楚地记录了自身的构造变形历史;为了解大宝山矿区构造演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通过矿区内褶皱、石英脉、劈理、膝褶等变形构造的分析,首次识别了矿区内两个世代不同方向的褶皱构造的横跨叠加型式。发现早期褶皱(轴面走向NW-NNW向)形态较为紧闭,为斜卧褶皱;晚期褶皱(轴面走向为NE-NEE向)形态较为宽缓,为直立倾伏褶皱。结合大区域褶皱构造线的分析,提出华南地区横跨型叠加褶皱的早期褶皱应为近南北向,晚期褶皱为近东西向。基于矿区内多期变形构造的交切关系、石英脉辉钼矿年龄数据以及区域相关地质事件分析,这两组褶皱构造反映了大宝山矿区乃至华南地区中生代陆内两次变形事件:NW-NNW向褶皱是印支早期华南板块内部强烈构造-岩浆活动的结果;NE-NEE向褶皱是燕山早期华南板块陆内部变形作用的结果。大宝山矿区叠加褶皱变形研究不仅为研究华南大陆叠加褶皱变形特征提供了具体例证,而且对大宝山矿区多金属矿的勘探起重要指导作用。
- 谭志军单业华梁新权张小琼倪永进
- 关键词:叠加褶皱陆内变形
- 中生代川东褶皱带的数值模拟:两阶段的构造演化模型被引量:10
- 2015年
- 中生代川东褶皱带发育着两种不同的褶皱组合型式,以NE向齐岳山断裂为界,东侧为隔槽褶皱,西侧为隔档褶皱,二者在成因上均与不同埋深的滑脱带密切相关。本文利用FLAC6.0软件模拟了川东褶皱带的两阶段形成过程:隔槽褶皱区和隔档褶皱区依次形成。在断坡倾角为30°的情形下,当滑脱带在隔档褶皱区和隔槽褶皱区分别处于寒武系和角度不整合面向下3~4 km的基底深处时,模拟得到的结果能很好地再现该褶皱带的总体形态特征。只有当连接两个褶皱区滑脱带的断坡具有≤30°的低倾角时,它才能高效地将水平位移传递到隔档褶皱区,意味着地表出露的高倾角齐岳山断裂基本上没有参与整个褶皱带的形成过程,是晚期或后期形成突破地表的。断弯褶皱的出现会造成被卷入的早期褶皱发生共轴叠加的递进变形。这样机械加厚的地壳在重力均衡作用下发生抬升,并遭受风化剥蚀直至准平原化,似乎就可以形成两褶皱区之间近数千米的整体剥蚀厚度差。
- 张小琼单业华倪永进谭志军
- 关键词:数值模拟
- 中生代川东褶皱带的数值模拟:滑脱带深度对地台盖层褶皱型式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3年
- 纵弯褶皱作用是中生代川东褶皱带的主导宏观变形机制,造成了区内各褶皱近等间距相间排列,褶皱轴延伸稳定,区域性逆冲断层不发育。本文利用FLAC6.0软件模拟了在不同变形基底厚度的情形下该褶皱带的形成过程。无论变形基底厚度如何变化,盖层浅处(三叠系顶部褶皱面)始终出现隔槽式褶皱,意味着影响褶皱发育的滑脱带在隔档式和隔槽式褶皱区是不一样的,分别处于盖层内和基底内。随着变形基底厚度加大,盖层深处(志留系顶部褶皱面)由隔档式褶皱逐渐转变成隔槽式褶皱,尤其是在变形基底厚度为3-4km的情形下,盖层深部出现的褶皱型式与真实的隔槽式褶皱非常相似。在志留系为滑脱带的情形下,盖层浅部呈现出与真实的隔档式褶皱相似的形态特征。这些认识得到了该区地震反射剖面解释成果的证实。
- 张小琼单业华聂冠军倪永进
- 关键词:数值模拟褶皱带地台盖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