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宝民

作品数:114 被引量:2,939H指数:33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生物学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9篇期刊文章
  • 17篇会议论文
  • 8篇专利

领域

  • 65篇天文地球
  • 49篇石油与天然气...
  • 5篇生物学
  • 2篇电气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70篇盆地
  • 38篇塔里木盆地
  • 25篇源岩
  • 24篇四川盆地
  • 20篇烃源
  • 20篇烃源岩
  • 19篇碳酸
  • 19篇碳酸盐
  • 18篇盐岩
  • 18篇碳酸盐岩
  • 18篇海相
  • 18篇奥陶系
  • 17篇油气
  • 16篇储层
  • 13篇勘探
  • 12篇地层
  • 10篇地质
  • 10篇震旦
  • 9篇成藏
  • 8篇包裹体

机构

  • 11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9篇南京大学
  • 13篇中国石油
  • 12篇中国石油勘探...
  • 11篇中国石油大学...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长江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塔里木石油勘...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中国科学院南...
  • 2篇中国石油冀东...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石油西南...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114篇张宝民
  • 30篇张水昌
  • 20篇边立曾
  • 20篇单秀琴
  • 18篇张静
  • 16篇刘静江
  • 15篇陶士振
  • 14篇王飞宇
  • 13篇周慧
  • 9篇赵孟军
  • 9篇姜华
  • 9篇杨晓萍
  • 8篇梁狄刚
  • 8篇高志勇
  • 7篇邓胜徽
  • 7篇汪泽成
  • 7篇李伟
  • 6篇卢玉红
  • 6篇肖中尧
  • 6篇王拥军

传媒

  • 14篇石油勘探与开...
  • 10篇石油学报
  • 6篇海相油气地质
  • 5篇科学通报
  • 5篇新疆石油地质
  • 5篇地学前缘
  • 4篇地质学报
  • 4篇地质科学
  • 4篇第八届中国含...
  • 3篇微体古生物学...
  • 3篇天然气地球科...
  • 3篇古地理学报
  • 2篇天然气工业
  • 2篇地层学杂志
  • 2篇沉积学报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岩石学报
  • 2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5篇2017
  • 9篇2016
  • 11篇2015
  • 3篇2014
  • 6篇2013
  • 10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6篇2006
  • 9篇2005
  • 2篇2004
  • 4篇2003
1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奥陶系类Ⅲ型烃源岩及其生成天然气的特征被引量:19
1999年
在塔里木盆地烃源岩的评价和研究中 ,发现成熟阶段的奥陶系地层中存在一种以生成轻质油和天然气为主的烃源岩 ,其主要生物构成为底栖褐藻类 (表现为宏观藻 ) ,其显微组分构成、组成结构及地球化学特征都具有类似于腐殖型生烃母质的特点 。
赵孟军张宝民边立曾肖中尧李梅彭燕秦胜飞
关键词:奥陶系天然气烃源岩
以新元古代-寒武纪界限为例探讨地史时期冰室期和暖室期的交替变化
张水昌王晓梅张宝民王瑞良边立曾
流体包裹体方法在油气源追踪对比中的应用——以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大型气田为例被引量:32
2003年
本文运用流体包裹体方法,基于薄片观察和岩矿学研究,探讨了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大型气田的气源。首先对包裹体的生源属性、多期捕获和后生变化进行了精细的鉴别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成岩自生矿物微量元素、包裹体相组成、均一温度、初熔温度等参数鉴别多期演化的油气充注。通过烃类包裹体化学成分初步鉴别出煤成气和油型气。根据烃类包裹体的相组成鉴别有机质可能来源于腐泥型源岩还是腐殖型源岩。最后根据同期包裹体生物标志物确定某一期次的油气所对应的烃源层。结果表明研究成果符合地质实际,为传统的油气源追踪对比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有效的辅助方法。
陶士振张宝民赵长毅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色谱-质谱四川盆地
川中地区龙王庙组洞穴充填物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被引量:9
2016年
依据洞穴充填物岩性、孢粉化石、主元素、痕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资料,探讨了川中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大型洞穴的形成时期和充填过程。洞穴充填泥中孢粉化石时代为石炭纪—早白垩世,泥质岩具有高B含量、低Sr/Ba、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差别大的元素地化特征。认为龙王庙组洞穴主要形成于石炭纪—早二叠世古隆起大规模隆升暴露期,为风化壳喀斯特作用和顺层喀斯特作用叠加形成的,并经历了石炭纪—早二叠世的沉积充填和潜流携带古隆起高部位物质充填,及中生代—新生代构造活动期地表水携带溶解残余物沿断裂下渗充填过程。邻近龙王庙组尖灭线,受石炭纪—早二叠世风化壳喀斯特作用和顺层喀斯特作用影响的颗粒滩发育带为川中龙王庙组储层发育最有利地区。
周慧张宝民李伟单秀琴范建玮刘静江张师本文龙罗冰罗文军
关键词:下寒武统洞穴孢粉元素地球化学
川东北飞仙关鲕滩气藏储层流体包裹体与成藏特征被引量:11
2006年
对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储层成岩作用特征、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和阴离子的分析表明,海槽区、鲕粒坝相区和澙湖区等不同沉积相带的成岩作用类型和特征存在较大差别。多数井区至少发生了两次溶蚀作用,晚期胶结作用和包裹体欠发育。孔隙胶结物和裂缝方解石脉中包裹体的发育在时间序列上均不完整。HCO3-与SO24-含量总体呈互为消长的关系,表明富HCO3-和富SO24-代表不同溶蚀作用期次的流体。断裂和裂缝在发育时间上具有阶段性和不连续性,体现在所记录的包裹体信息不具完整性。伴随成岩、成藏演化,总体上成岩流体盐度逐渐增大,即成岩演化阶段越高,流体盐度越高。
陶士振邹才能张宝民曹宏杨晓萍谷志东
关键词:包裹体流体成分飞仙关组鲕滩川东北
塔东地区寒武系白云岩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生烃期次研究被引量:11
2009年
塔东地区英东2井寒武系中的烃包裹体存在于白云石脉中,而这些白云石脉内有的发育两相盐水包裹体,有的不发育两相盐水包裹体,对其形成温度的推测也不太确定。通过对不同温度下形成的白云石进行拉曼分析发现,可以通过拉曼特征峰来推测白云石的形成温度,从而推导不发育两相盐水包裹体的白云石脉的形成温度。根据烃包裹体赋存位置、形成期次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与有关白云石的拉曼波谱分析,推断了本区寒武系白云岩矿物的形成及油气充注顺序。结合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史和各井镜质体反射率特征,提出英东2井寒武系白云岩有3期生烃:奥陶纪末期到志留纪为第一期,在成岩期重结晶的白云石中见大量的黑色沥青质包裹体;志留纪末期到侏罗纪,烃演化处于终止阶段;侏罗纪末为第二期,此期生烃量少,只在裂缝中有黑色沥青质沥青残余;喜山期为第三期,在孔隙、裂缝中储集了油气,同时也是现存油气藏的主成藏期。
张鼐邢永亮曾云毛光剑张宝民张斌陈延贵赵瑞华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拉曼成藏史
中国石油未来油气勘探重点领域分析被引量:19
2002年
根据近几年来的研究认识与勘探成果分析,未来几年中国石油油气勘探主要集中于如下五大重点领域:大面积低渗透岩性油气藏、成熟区复杂隐蔽油气藏、前陆盆地复杂构造油气藏、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和渤海湾滩海第三系油气藏。
薛良清董大忠李小地杨涛张光亚袁选俊张映红张宝民贾进华
关键词:油气勘探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侏罗系恰克马克组叠层石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3
2003年
详细研究了库车坳陷卡普沙良河剖面恰克马克组叠层石的形态及内部构造、微量元素、氧碳同位素特征.指出该叠层石的形成环境为咸水湖盆.从恰克马克组沉积为湖盆扩张期这一事实出发,认为叠层石的发育与干盐湖无关,而可以作为海泛存在的证据.
边立曾卢华复张宝民陈建平曹瑞骥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侏罗系叠层石环境意义
川中地区中二叠统构造热液白云岩的发现及其勘探意义被引量:77
2012年
综合地震资料解释、岩石矿物学观察以及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认为四川盆地中部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白云岩为构造热液白云石化成因,具有以下典型特征:①白云岩单层厚度较大,多呈透镜状产出,横向连续性差,钻遇井附近多伴有走滑断裂发育,白云岩层段在对应的地震剖面上见"下凹"反射特征;②基质白云岩多呈中-粗晶,其缝洞中见具有波状消光特征的填隙鞍状白云石,并发育大量的角砾岩,角砾岩间充填白色的白云石,形成斑马构造;③基质白云岩与填隙鞍状白云石的均一温度较白云石化作用时地层的温度要高5℃以上,分别为105.8~159.6℃及113.2~138.6℃,同时二者还具有偏负的氧同位素特征(-7.64‰~-7.95‰)以及高87Sr/86Sr值(0.708 369~0.709 684)。构造热液白云岩的发育和分布受走滑断裂控制,若与上覆致密灰岩地层有机配置,可以形成良好的岩性圈闭。
陈轩赵文智张利萍赵宗举刘银河张宝民杨雨
关键词:热液白云岩白云岩储层栖霞组茅口组中二叠统
南堡凹陷奥陶系潜山岩溶塌陷体识别、储层特征及油气勘探前景被引量:29
2012年
渤海湾盆地南堡油田发现井——老堡南1井测试获700 m3/d高产工业油流,标志着南堡凹陷奥陶系潜山勘探获得重大突破,截至2011年底,已累计产油18.62×104 m3、气6 175.35×104 m3。综合研究表明,南堡凹陷奥陶系潜山有利储集体是受多期构造-岩溶作用控制形成的岩溶塌陷体,其识别标志主要表现为:①钻井仅有泥浆漏失、钻速加快而无放空;②岩心上表现为与通常的岩溶洞穴相似的地质特征;③常规测井上表现为高伽马-低电阻(砂、泥充填)或高伽马-高电阻(方解石充填),成像测井上以发育各种洞穴角砾岩为主要特征;④地震剖面上无"串珠状"(俗称"羊肉串")反射,表现为同相轴不连续甚至杂乱、弱振幅反射;⑤与通常的洞穴型储层相比,洞穴通道空间消失,但储集体体积增大,有效储集空间主要是由洞穴溶积砂岩基质孔、溶蚀孔洞、洞穴角砾间残存空隙和裂缝、溶缝组成的复合系统。其形成演化经历了晚加里东—早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3期构造-岩溶作用及其叠加。岩溶塌陷体广泛发育于南堡凹陷乃至渤海湾盆地寒武系—奥陶系灰岩分布区,油气源充足,具有广阔勘探前景。
王拥军张宝民董月霞刘国勇付卓文单秀琴张静刘静江
关键词:储层特征溶蚀机理南堡凹陷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