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井勇 作品数:28 被引量:245 H指数:7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经济管理 农业科学 更多>>
中国东北暖季气温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和大尺度环流的关系 被引量:4 2018年 利用1980~2014年CRU TS3.24月平均气温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中国东北暖季(5~9月)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相应的大气环流状况。结果表明:中国东北暖季气温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型和南北反位相型两个模态,二者总解释方差高达86%。全区一致型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在1990年代中期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突变,而南北反位相型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全区一致型增暖对应着中国东北地区上空500 h Pa位势高度的正异常和850 h Pa的反气旋环流异常。当500 h Pa位势高度南北反相时,对应于中国东北暖季气温的南北反位相型。进一步分析表明中国东北暖季气温的全区一致型及其1990年代中期的年代际突变与日本海及黑潮延伸区的海温异常及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和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指数紧密相关。菲律宾以东的西太平洋、北太平洋中部、我国东南沿海、靠近北美东北部的北大西洋等海域的海温异常对中国东北暖季气温全区一致型的出现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而南北反位相变化型与黑潮延伸区的海温异常关系显著,与大尺度指数的相关普遍不明显。在1990年代中期突变前,南北反位相型受到ENSO事件的影响,之后影响不显著。 庄园煌 张井勇 王远皓 王远皓关键词:大气环流 海温异常 我国西南地区干湿季降水的主模态分析 利用我国西南地区26个台站降水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的方法,分析了1980-2009年该地区干季(10-4月)和湿季(5-9月)降水的主模态.我国西南地区干季降水的时空变化存在两种主模态,它们分别可以解释总... 张武龙 张井勇 范广洲关键词:大气环流 文献传递 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夏季高温热浪的影响 <正>极端气候事件,例如高温热浪、干旱和洪涝,严重威胁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但是,由于对影响气候异常的关键物理过程的认识不足,目前世界各国在预测季节气候异常的水平很有限,远不能满足社会和公... 张井勇关键词:高温热浪 气候异常 文献传递 中国北方和蒙古南部植被退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33 2005年 奇异值分解(SVD)分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降水给出的新证据,揭示出中国北方过渡带及附近地区可能是植被覆盖变化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最敏感地区.利用再分析资料和测站资料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温度的统计分析还表明,年代际尺度上,土地利用变化对中国温度的影响最明显地表现在使北方温度的升高.基于观测上的一些新事实,利用一个高分辨率的区域环境系统集成模式(RIEMS)通过多年积分,研究了中国北方过渡带及附近地区(中国北方和蒙古南部)植被退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植被退化可以造成中国北方和南方的降水减少和江淮流域的降水增加,及植被变化区的温度的升高和华中地区温度的降低.此外,植被退化对大气环流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模拟的表面气候和大气环流的变化与最近50年来观测的年代际气候异常都比较一致.统计和模拟结果表明,中国北方过渡带及其附近地区的植被退化,可能是造成中国气候异常尤其是北方干旱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张井勇 董文杰 符淙斌关键词:年代际 区域气候 气候异常 中国夏季降水 干旱化 植被退化 时间尺度分离在华南夏季极端高温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18年 基于高温日数存在受不同物理因子影响不同时间尺度变率的特征,应用滤波对华南夏季高温日数进行时间尺度分离,得到高温日数的年代际分量和年际分量。统计分析高温日数总量、年代际分量和年际分量在各自对应时间尺度上的影响因子,采用"向前"交叉检验逐步回归法,分别建立高温日数总量、年代际分量和年际分量的回归模型。高温日数总量的回归模型即为高温日数不区分时间尺度的直接回归模型,而两个分量回归模型拟合结果的叠加,即为高温日数时间尺度分离统计模型对总量的拟合。利用十折交叉检验法,对高温日数直接回归模型和时间尺度分离统计模型的拟合结果进行比较:相比高温日数直接回归模型,时间尺度分离统计模型的年代际分量均方根误差由2.6降低到2.3,与观测数据的相关系数由0.69提高到0.73(显著性水平α=0.01);年际分量均方根误差由3.2降低到2.9,与观测数据的相关系数由0.4(α=0.1)提高到0.48(α=0.01);高温日数总量均方根误差由4.1降低到3.7,与观测数据的相关系数由0.48提高到0.62(α=0.01)。1979~2010年拟合时段华南夏季高温日数的回报结果表明:两模型回报结果与观测数据均存在明显相关(α=0.01),直接回归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57,时间尺度分离统计模型提高到0.72。2011~2013年独立检验时段的预测结果表明:直接回归模型预测结果的平均均方根误差为26.4%,时间尺度分离统计模型降低到12.3%。初步结果表明,两模型对华南夏季高温日数均有一定的预测能力,而时间尺度分离统计模型的预测结果有所改进。 陈思思 张井勇 黄刚陆-气耦合增加中国的高温热浪 被引量:17 2011年 极端气候,例如高温热浪,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的高温热浪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的变化.然而,目前对引起中国高温热浪变化的物理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利用2个长期的含有和没有土壤湿度-大气相互作用的WRF区域气候模式模拟评估了陆-气耦合对中国夏季高温热浪的影响.结果表明陆-气耦合增加了中国的高温热浪.尤其是,在中国东部和西南的大部分地区,高温热浪的增加都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在这些地区,陆-气耦合能够贡献30%~70%的高温热浪.研究结果表明,陆-气相互作用对中国高温热浪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张井勇 吴凌云关键词:高温热浪 区域气候模拟 我国西南地区干湿季降水的主模态分析 被引量:25 2014年 利用我国西南地区26个台站降水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的方法,分析了1980~2009年该地区干季(10~4月)和湿季(5~9月)降水的主模态。我国西南地区干季降水的时空变化存在两种主模态,它们分别可以解释总方差的22.4%和15.6%。第1主模态为全区一致型,具有准两年周期振荡的年际变化特征;第2主模态为东南一西北反向型,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呈现2~3年的变化周期。我国西南地区湿季降水的时空变化存在三种主模态,它们分别可以解释总方差的17.1%,13.8%和11.1%。第1主模态为全区一致型,20世纪90年代初期具有较强的2~4年周期;第2主模态为经向偶极子型分布,并具有显著的4年周期;第3主模态为纬向偶极子型分布,具有2~4年的年际变化信号。进一步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海表面温度(SST)资料,通过合成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与干湿季降水各主模态对应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和海温状况。我国西南地区干季降水第1主模态与北极涛动(AO)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对应的大气环流和海温状况表现为高纬北冰洋与中纬度地区上空高度场的反向异常分布,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温低纬与中高纬的偶极子型异常分布;第2主模态与中高纬欧亚大陆上空高度场经向偶极子型异常分布有关,中纬度北太平洋的海温异常与该模态具有紧密的联系。我国西南地区湿季降水第1主模态与北大西洋涛动(NAO)显著负相关,对应的大气环流和海温状况表现为北大西洋上,高纬度与中纬度地区上空高度场的偶极子型异常分布,海温从低纬到中高纬的三极子型异常分布;第2主模态受欧亚大陆上空高度场经向三极子型异常分布影响,并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一致型分布有关;第 张武龙 张井勇 范广洲关键词:主模态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海温 中亚地区夏季温度的季节预测 被引量:3 2019年 根据1979~2016年春季海表温度、土壤温度以及大尺度气候指数与中亚地区夏季温度的相关关系,确定了印度洋东南部海表温度、非洲西北部土壤温度、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和东亚/西俄型(EA/WR)4个春季预测因子,进而建立了中亚地区夏季温度的预测模型。春季印度洋东南部海表温度暖异常、非洲西北部土壤温度暖异常、AMO正异常与EA/WR负异常均对应夏季中亚地区500 hPa位势高度场正异常,为该地区夏季高温发生提供有利条件。预测模型留一法交叉验证产生的1979~2016年中亚地区夏季温度无(有)趋势的时间序列与观测的无(有)趋势的时间序列的相关为0.65(0.74),表明该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研究结果有望帮助提高中亚地区夏季温度的预测技巧。 杨占梅 张井勇关键词:夏季温度 中国植被覆盖对夏季气候影响的新证据 被引量:96 2003年 利用1981~1994年NOAA/AVHRR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和中国160个标准气象台站的气温、降水资料,对我国不同区域植被对气候的影响敞了滞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多数地区前期NDVI与后期降水存在正的相关,同时这种滞后相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上年冬季NDVI与夏季降水以华中和青藏高原地区的相关最明显,而春季NDVI与夏季降水则以东部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原的相关更明显.在这3个地区植被的变化对气候有更敏感的作用,NDVI与降水的滞后相关也表明植被覆盖在年际尺度上对后期降水有一定的影响.前期NDVI与温度的相关比较复杂,同时温度较之降水对植被的滞后响应更弱一些,可能与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变暖部分地掩盖了这种相关有关. 张井勇 董文杰 叶笃正 符淙斌关键词:植被覆盖 夏季 气候影响 气候响应 植被变化 人类影响气候研究的一个新观点:人口迁移流动的作用 被引量:2 2016年 传统上,人类影响气候的研究主要针对温室气体与气溶胶排放、土地利用等人类活动的特定方面.例如,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将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增加主要归因于人类活动的影响;1951~2010年温室气体引起的增温可能为0.5~1.3℃,气溶胶等其他人为强迫的影响可能为-0.6~0.1℃[1].最近几十年,大规模人口从乡村迁移到城市. 张井勇 吴凌云关键词:HUMAN POPULATION CLIMATE MULTI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