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红红

作品数:246 被引量:1,127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理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0篇期刊文章
  • 58篇专利
  • 23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3篇石油与天然气...
  • 34篇化学工程
  • 26篇理学
  • 10篇文化科学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31篇裂化
  • 121篇催化裂化
  • 45篇提升管
  • 43篇催化剂
  • 41篇汽油
  • 38篇催化
  • 32篇丙烯
  • 31篇烯烃
  • 30篇两段提升管
  • 26篇重油
  • 25篇裂解
  • 24篇渣油
  • 24篇分子
  • 22篇提升管催化裂...
  • 21篇两段提升管催...
  • 20篇分子筛
  • 20篇催化裂解
  • 17篇反应器
  • 15篇脱硫
  • 15篇ZSM-5

机构

  • 235篇中国石油大学...
  • 21篇中国石油天然...
  • 9篇中国石油
  • 7篇石油大学
  • 6篇华东理工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大连石油化工...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科学院过...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化集团
  • 1篇玉门油田公司
  • 1篇胜利炼油厂
  • 1篇化工研究院
  • 1篇石油大学(华...

作者

  • 246篇山红红
  • 167篇杨朝合
  • 121篇李春义
  • 63篇张建芳
  • 26篇刘熠斌
  • 22篇陈小博
  • 16篇袁起民
  • 13篇田原宇
  • 13篇韩忠祥
  • 12篇张强
  • 12篇张龙力
  • 12篇张强
  • 11篇孙昱东
  • 11篇杜峰
  • 10篇钮根林
  • 10篇田华
  • 9篇马安
  • 9篇赵辉
  • 9篇赵辉
  • 8篇田亮

传媒

  • 19篇石油大学学报...
  • 15篇石油学报(石...
  • 14篇燃料化学学报
  • 13篇石油炼制与化...
  • 13篇中国石油大学...
  • 12篇石化技术与应...
  • 12篇炼油技术与工...
  • 7篇石油化工
  • 6篇中国高等教育
  • 5篇化工学报
  • 5篇Chines...
  • 5篇第九届全国化...
  • 4篇高等学校化学...
  • 3篇炼油设计
  • 3篇化工进展
  • 3篇石油化工高等...
  • 2篇现代化工
  • 2篇工业催化
  • 2篇物理化学学报
  • 2篇天然气化工—...

年份

  • 2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5篇2018
  • 7篇2017
  • 14篇2016
  • 11篇2015
  • 6篇2014
  • 13篇2013
  • 9篇2012
  • 16篇2011
  • 19篇2010
  • 16篇2009
  • 23篇2008
  • 20篇2007
  • 4篇2006
  • 21篇2005
  • 12篇2004
  • 9篇2003
2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FCC干气在ZSM-5分子筛中吸附的分子模拟及热力学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应用巨正则蒙特卡罗(GCMC)模拟方法研究了干气中的氢气、氮气、甲烷、乙烷和乙烯5种主要组分在ZSM-5分子筛中的吸附行为,得到了0~1000kPa压力范围内,温度分别为298K和823K下的纯组分吸附时的吸附等温线和吸附质分布。结果表明:与其它组分相比,乙烯在ZSM-5中的吸附量最大,在298K、10kPa下饱和吸附量达到3.05mol/kg;各组分优先吸附在分子筛的直线型孔道中。由热力学计算结果可知,吸附过程中各组分的△G(标准吸附吉布斯自由能变)〈0,△H(标准吸附焓变)〈0,且△S(标准吸附熵变)〈0,表明模拟条件下的吸附是一个自发、放热且有序度增加的过程,低温有利于吸附,并且乙烯在ZSM-5分子筛上最容易吸附。对混合气吸附性质计算的结果表明,组分之间存在竞争吸附,竞争能力受温度影响,并且乙烯吸附不再占优势。在总压500kPa下,298K和823K时竞争吸附能力最强的组分分别是甲烷和乙烷,与乙烯的吸附量之比分别为1.5:1和2.3:1;
丁雪刘熠斌杨朝合山红红
关键词:ZSM-5分子筛热力学分析分子模拟
烷烃晶格氧选择性氧化活化催化裂解催化剂及其使用方法
一种烷烃晶格氧选择性氧化活化催化裂解催化剂及其使用方法,该方法主要是利用催化剂中的晶格氧,对石脑油中的烷烃进行氧化活化,使其转化成易于裂解的含氧化合物,然后在催化剂的裂解活性位上发生裂解反应,高转化率、高选择性地转化成乙...
李春义胡晓燕杨朝合山红红
文献传递
预裂化理论研究:基质表面酸性位类型及不同类型酸性位接触顺序对裂化过程小分子烯烃收率的影响
2015年
在区分氢负离子转移反应与氢转移反应、非选择性氢转移反应与总的氢转移反应的情况下,通过合成物性相近但酸性不同的氧化铝,用以作为裂化催化剂基质材料,在固定床反应器上考察了催化裂化过程,基质酸性位类型及基质表面Lewis及Brnsted酸性位接触顺序对小分子烯烃(丙烯、丁烯)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裂化生成小分子烯烃过程中,分子筛与基质所呈现出的反应特点存在较大的区别,前者活性虽高,但总的氢转移反应活性过强。基质材料裂化活性虽低但其表面以氢负离子转移反应为主,反应路径角度更有利于小分子烯烃收率的提高。另外,基质表面存在Brnsted酸性位,或原料油首先与基质表面Lewis酸性位相接触再与Brnsted酸性位反应的预裂化过程,会在促进裂化反应发生的同时抑制总的氢转移反应,更有利于小分子烯烃收率的提高。
王斌张强李春义山红红
关键词:催化裂化基质表面酸性
渣油催化裂化脱硫添加剂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04年
以常压渣油为原料 ,在固定流化床催化裂化反应装置上对不同脱硫添加剂体系进行了评价 ,考察了载体、USY含量及脱硫活性组分对脱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筛选出的USY/高岭土体系中引入脱硫活性组分可大幅度提高脱硫率。制备的M/RE/USY/高岭土体系在平衡催化剂中添加量为 3 0 %时 ,与不使用添加剂相比 ,在5 0 0℃、剂油比为 5的条件下 ,使用该添加剂后生成汽油的硫质量分数由 12 5 8.40 μg/g降低到 847.84μg/g ,脱硫率达3 2 .6% ,使硫分布发生了更加有利的变化 。
杨红燕李春义山红红杨朝合张建芳
关键词:渣油催化裂化工艺脱硫添加剂高岭土汽油
催化裂化USY/ZnO/Al_2O_3脱硫添加剂的高温水热失活被引量:9
2003年
对USY/ZnO/Al2 O3 汽油催化裂化脱硫添加剂经高温水热老化处理前后的脱硫性能进行了考察 ,发现老化后添加剂的脱硫性能大幅度下降 .采用XRD和IR等技术对USY/ZnO/Al2 O3 添加剂在高温和高温水热条件下失活的原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高温下 ,ZnO可与USY沸石中的铝发生固相反应生成ZnAl2 O4尖晶石 ,从而造成USY晶体结构崩塌 ,转变成无定形状态 .在ZnO含量较高的条件下 ,ZnO可继续与USY晶体结构崩塌后生成的无定形的硅和铝的氧化物反应 ,生成Zn2 SiO4硅锌矿和ZnAl2 O4尖晶石结构 .这一方面使添加剂失去了可形成硫化物吸附中心的ZnO ,另一方面破坏了硫化物的裂化活性组分USY ,从而造成添加剂脱硫性能下降甚至失去脱硫活性 .ZnO对USY的破坏作用主要与温度有关 .在USY/ZnO/Al2 O3 体系中 ,ZnO被ZnO与Al2 O3 之间形成的锌铝尖晶石膜固定并与USY隔离 ,单纯的高温条件对添加剂的破坏不显著 ,而水蒸气可以促进ZnO的移动 ,有利于ZnO与USY的接触 。
李春义袁起民庞新梅杨红燕山红红杨朝合张建芳
关键词:催化裂化脱硫汽油
采用VRDS-FCC组合工艺提高轻质油收率被引量:1
1994年
在不同操作条件下,对胜利VGO和孤岛VRDS减压渣油混合原料进行催化裂化试验。结果表明,孤岛VRDS减压渣油具有较好的催化裂化性能,将其与胜利VGO按一定比例混合,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得到较好的产品分布和较高的转化率。将VRDS与FCC过程组合在一起,可提高轻质油收率和经济效益。
张建芳山红红王湛张翠君李顺华
关键词:减压渣油渣油加氢精制轻质油
大港常压渣油临氮与临氢热反应过程中胶体稳定性变化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对比了大港常压渣油临氮和临氢热反应过程中的胶体稳定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在热反应生焦诱导期内,渣油样品的胶体稳定性迅速下降;开始生焦后,胶体稳定性缓慢下降。从组分组成和组分性质角度,对大港常压渣油样品在热反应过程中胶体稳定性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沥青质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在生焦诱导期结束时达到最大值,与体系胶体稳定性的变化特征相一致。随着热反应的进行,饱和分和轻芳烃组分的含量在上升,重芳烃、轻胶质、中胶质、重胶质含量下降,临氮热反应过程中轻胶质、中胶质、重胶质含量的下降更为显著。对渣油样品各组分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和平均偶极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热反应的进行,轻、中、重胶质组分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和平均偶极矩呈下降趋势,而沥青质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和偶极矩先增大后减小,从而使沥青质和胶质的分子性质差别先增加后减小,与体系胶体稳定性的变化趋势一致;同时沥青质的偶极矩变化表明,强极性的沥青质优先聚集生焦、临氢热反应过程中,氢与催化剂的作用有助于抑制沥青质分子量增大和极性增强,从而有助于抑制生焦。
张龙力杨国华阙国和杨朝合山红红
关键词:渣油热反应胶体稳定性
气相或气固两相流体实现全混流流动的反应器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相或气固两相流体实现全混流流动的反应器,所述反应器包括相连接的上、下两部分,上、下两部分均为回转体,上、下回转体为自回转体的底部至上、下回转体相连接的方向回转体的截面直径逐渐增大的结构。在反应器的下回转...
李春义刘熠斌杨朝合陈为民刘文菁宫海峰宋莉山红红
催化裂化--石油炼制与化工行业中的重要角色
催化裂化(FCC)是重要的重质油轻质化转化过程之一,催化裂化过程投资少、操作费用低、原料适应性强,轻质产品收率高,技术成熟,是目前炼油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一般普遍认为FCC技术己经比较成熟,但由于该过程的极其复杂性,对其...
山红红李春义
关键词:石油炼制催化裂化催化剂烟气排放
文献传递
氢初压对渣油加氢产物胶体稳定性的影响及原因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在高温高压反应釜内,使用工业加氢转化催化剂对绥中36-1常压渣油进行了加氢反应,考察了氢初压对产物胶体稳定性的影响,并从产物的四组分组成、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及胶质、沥青质的平均结构等方面对产生影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氢初压的升高,产物的稳定性先改善后略变差,其稳定性的改善可降低焦炭收率;产物的四组分中饱和分的含量增大,芳香分、胶质的含量变化不大,沥青质含量降低;芳香分、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先增大后减小,沥青质的相对分子质量逐渐减小;胶质、沥青质的H/C原子比先增大后减小,芳香碳分率先降低后增大,二者结构性质的改变决定了产物胶体稳定性的变化趋势。
于双林张龙力杨朝合山红红
关键词:渣油胶体稳定性沥青质胶质化学结构
共2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