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雪峰

作品数:11 被引量:71H指数:6
供职机构: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金属学及工艺
  • 5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7篇复合材料
  • 7篇复合材
  • 6篇电冶熔铸
  • 6篇WC颗粒
  • 4篇化物
  • 4篇WC
  • 4篇WC/钢复合...
  • 3篇硬质
  • 3篇碳化物
  • 3篇合金
  • 2篇硬质合金
  • 2篇韧性
  • 2篇显微组织
  • 2篇钢基
  • 2篇钢结硬质合金
  • 1篇电渣
  • 1篇电渣熔铸
  • 1篇断裂韧性
  • 1篇硬质相
  • 1篇增强复合材料

机构

  • 11篇合肥工业大学
  • 9篇安徽建筑工业...

作者

  • 11篇宋雪峰
  • 10篇尤显卿
  • 9篇马建国
  • 9篇黄曼平
  • 4篇张成军
  • 3篇任昊
  • 1篇郑玉春

传媒

  • 4篇材料热处理学...
  • 2篇硬质合金
  • 1篇铸造技术
  • 1篇五金科技
  • 1篇铸造
  • 1篇中国有色金属...

年份

  • 1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热处理对电冶钢结硬质合金DGJW50显微组织的影响被引量:8
2005年
对DGJW50合金不同热处理状态下的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电冶熔铸及后续热处理加热温度很高,使碳化物相溶解并析出,从而使不同热处理的组织具有各自的特点。此材料具有三种类型的碳化物,一类碳化物与二类碳化物的性质与物理状态均不相同。本工作还测试分析了合金微观组成单元的显微硬度和不同热处理下的宏观洛氏硬度及冲击韧性。
宋雪峰尤显卿郑玉春马建国黄曼平
关键词:钢结硬质合金显微组织电冶熔铸碳化物相冲击韧性洛氏硬度
电冶熔铸WC/GCr15钢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特性被引量:15
2004年
选择大颗粒WC作增强相 ,采用电冶熔铸工艺制备了含 2 7%WC粒子的WC GCr15钢复合材料 ,观察了复合材料中WC颗粒与钢基体的结合情况 ;在MM 2 0 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上研究了室温下复合材料同GCr15钢对摩时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 :复合材料中的WC颗粒部分溶解于钢基体相 ,两相界面形成厚达数微米的反应层 ,有效地提高了界面结合强度。电冶熔铸WC 钢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比基体材料GCr15钢提高了 5倍以上 ,扫描电镜下的磨痕照片显示 :大颗粒WC承担了磨损的主要载荷 ,实验中没有发生明显脱落的现象 ,说明界面结合强度在提高复合材料磨损性能方面所起的作用。
尤显卿马建国任昊宋雪峰黄曼平
关键词:电冶熔铸WC颗粒WC/钢复合材料界面反应层
WC/钢复合材料渗硼中WC颗粒对硼化物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3
2006年
采用粉末渗硼法,对三种WC含量不同的WC/钢复合材料进行渗硼处理。利用SEM、XRD及自制的黑白图片伪彩色处理仪等方法对渗硼层的组织结构、硬度分布、渗硼层厚度及渗硼层内裂纹萌生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WC含量及分布状况对硼化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进行渗硼后,材料表面可获得高硬度FeB+Fe2B的渗硼层,且随WC含量的增加,Fe2B含量相对增加。在渗硼过程中,WC颗粒对硼化物的生长起阻碍作用,而且含量愈多,阻碍作用愈大,渗硼层愈浅。当WC颗粒的分布方向与渗硼方向平行时,对硼化物生长的阻碍作用最小,渗硼层厚且致密,且在冷却时不易产生裂纹;当WC颗粒的分布方向与渗硼方向垂直时,对硼化物的生长阻碍作用最大,获得的渗硼层较浅,并且在渗层中出现明显的疏松区;当WC粒子呈无序分布,对硼化物的生长阻碍作用介于上面两者之间。硼化物生长时,遇到大颗粒WC其尖端变钝并停止生长;遇到小颗粒WC可以“吞食”。
尤显卿宋雪峰
关键词:WC/钢复合材料渗硼硼化物
电冶熔铸WC/钢复合材料组织及碳化物演变的研究被引量:14
2007年
采用电冶熔铸法制备了以GCr15轴承钢为基体,WC颗粒为硬质相的WC/钢基复合材料。借助金相分析、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及能谱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材料熔铸态显微组织结构及其演变过程。结果表明:随着加入WC含量和颗粒尺寸的不同,其凝固后组织结构不同。当加入10%WC时,WC颗粒大多溶解于钢液中,冷却后沿晶界析出断续网状复式碳化物,同时基体中析出细小的Cr7C3、β-WC1-x、Fe3W3C颗粒;当加入20%WC时,大颗粒WC外围部分溶解形成Fe3W3C反应层,钢基体中析出共晶碳化物;当加入35%WC时,显微组织主要是以γ-Fe+WC、γ-Fe+Fe3W3C共晶组织为主,多数呈树枝状和锚状,少数为不规则块状;当加入40%或50%WC时,WC颗粒基本保留原始形状且稳定不易溶解,多数呈三角状、矩形,均匀分布。
黄曼平尤显卿宋雪峰张成军马建国
关键词:电冶熔铸WC/钢复合材料碳化物
激光重熔对电冶钢结硬质合金表面显微组织的影响被引量:4
2006年
采用5.0kW横流CO2激光器对电冶钢结硬质合金DJW40表面进行重熔处理。对重熔区显微组织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激光重熔区分为熔凝区、过渡区及热影响区;熔凝区组织细小且致密,由粘结相和碳化物构成;大颗粒碳化钨部分溶解,小颗粒碳化物完全溶解;相比于基体,过渡区碳化物数量增多,过渡区的厚度与激光扫描速度成相反的变化;热影响区为相变硬化区,小颗粒碳化物有所增多。激光重熔可以大大改善电冶钢结硬质合金表面的组织结构。
张成军尤显卿宋雪峰黄曼平马建国
关键词:激光重熔显微组织WC
电冶熔铸WC钢基复合材料的组织及断裂韧性研究
采用电冶熔铸工艺制备了以GCr15轴承钢为基体,含量分别为20、30、40和50wt%的WC颗粒作为硬质相的电冶WC钢基复合材料。借助金相分析、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能谱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材料熔铸态的微观组织及碳化物的演变...
宋雪峰
关键词:电冶熔铸碳化钨钢基复合材料断裂韧性硬质相
文献传递
电冶熔铸WC/钢复合材料中WC的溶解行为被引量:18
2005年
用电冶熔铸工艺制备不同WC含量的WC/钢复合材料,研究了WC颗粒在复合材料钢基体中的溶解行为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WC含量的增加,碳化物从钢基体晶界处分布逐渐转向晶内分布;随着WC颗粒尺寸的增大,在WC颗粒与钢基体界面处形成一层反应物,它阻止了WC颗粒在钢基体中的进一步溶解,同时也提高了两相界面的结合强度。通过调整电冶熔铸工艺参数和WC颗粒的尺寸及含量,可以控制WC颗粒在复合材料中的溶解行为。
尤显卿马建国宋雪峰任昊黄曼平
关键词:WC/钢复合材料电冶熔铸WC颗粒钢基体
电冶熔铸WCp/钢基复合材料的组织及断口研究被引量:6
2005年
用电冶熔铸法制备了20wt%WC颗粒增强钢基复合材料,进行三点弯曲法破断试验,并观测材料的显微组织及断口形貌,分析热处理工艺对显微组织和断口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WC颗粒相基本溶解于钢基体相中,并沿晶界生成Fe3W3C复式碳化物,同时两相实现了冶金结合;断口分析证实此类断口为韧———脆复合断口,其中,部分硬质相颗粒表面出现解理断口。热处理工艺和颗粒本身特征均可影响基体断口形貌和断裂机制。淬火态断口基本为沿晶断裂;低温回火态断口以细韧窝及部分沿晶断口为主要断裂机制;退火态断口为准解理及韧窝复合断口。
尤显卿宋雪峰马建国黄曼平
关键词:电冶熔铸WC颗粒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电冶稀土WC钢结硬质合金中碳化物特征的研究被引量:9
2006年
采用电渣熔铸冶金工艺,用回收的碳化钨钢结硬质合金作原料,再加入微量的稀土,制备了新型的钢结硬质合金。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金相显微镜及X射线衍射等测试手段研究了新材料中的碳化物的特征。结果表明在该材料的显微组织中存在原始颗粒区和扩散区。原始颗粒区组织中碳化物的特征是存在大量变化甚微的角状大尺寸原始WCp及具有明显反应层的长椭圆状WC颗粒,界面反应产物为Fe3W3C。在粗大碳化钨颗粒附近能够原位生成先共晶析出相(WC和W2C),在较远处的钢基体中分布着细网状碳化物,同时有(Cr,Fe)7C3等条状复式碳化物生成;而扩散区主要细小W2C小颗粒、WC颗粒及再结晶W-Fe-C小颗粒组成。稀土的加入可提高WC颗粒分散性。
尤显卿宋雪峰张成军马建国黄曼平
关键词:电渣熔铸钢结硬质合金WC颗粒碳化物
颗粒含量对电冶WC/GCr15复合材料磨损性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04年
用电冶的工艺方法制备了含20%、40%、50%WC颗粒的WC/钢复合材料,研究了颗粒含量对复合材料磨损性能的影响趋势。结果表明:随着WC颗粒含量的增加,颗粒在钢基体中的分布由网状转变为小颗粒状均匀分布,与此对应的磨损性能也相应提高;同时发现,当颗粒含量提高到50%时,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有下降的趋势,磨损性能的提高幅度受到控制。综合考虑,本试验中WC含量应控制在30%~40%。
尤显卿任昊宋雪峰马建国黄曼平
关键词:WC颗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