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安平

作品数:27 被引量:129H指数:8
供职机构:青海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天文地球
  • 3篇农业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13篇增雨
  • 12篇人工增雨
  • 10篇黄河
  • 10篇黄河上游
  • 8篇降水
  • 4篇地形
  • 4篇数值模拟
  • 4篇值模拟
  • 3篇地形云
  • 3篇增雨效果
  • 3篇人工增雨效果
  • 3篇资料处理系统
  • 3篇牧草
  • 3篇牧草产量
  • 3篇积云
  • 3篇冰雹
  • 3篇草产量
  • 3篇层积云
  • 2篇地区降水
  • 2篇植被

机构

  • 20篇青海省人工影...
  • 12篇青海省气象局
  • 6篇南京信息工程...
  • 5篇青海省气象科...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青海省气候资...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气象灾害重点...
  • 1篇黄河上游水电...

作者

  • 27篇孙安平
  • 10篇王黎俊
  • 4篇张国庆
  • 3篇郭学良
  • 3篇王振会
  • 3篇肖宏斌
  • 3篇郭伟
  • 3篇周万福
  • 2篇汪青春
  • 2篇祁如英
  • 2篇伏洋
  • 2篇德力格尔
  • 2篇周陆生
  • 2篇楚志刚
  • 2篇李仑格
  • 2篇马学谦
  • 2篇胡方超
  • 2篇刘蓓
  • 2篇刘彩红
  • 1篇张小军

传媒

  • 6篇青海气象
  • 4篇高原气象
  • 2篇气象
  • 2篇青海科技
  • 2篇山地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气象学报
  • 1篇西北水力发电
  • 1篇青海草业
  • 1篇第十四届全国...
  • 1篇第十五届全国...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河上游河曲地区降水性层积云微物理特征分析
利用2003年10月11日在黄河上游河曲地区实施飞机探测的资料,分析了可降水性层积云的云粒子浓度、尺度和过冷水含量的垂直与水平分布特征和粒子谱分布状况.结果表明:云层中的大、小云滴特征存在较大差别;中小云粒子、云液态水垂...
孙安平王黎俊李仑格汪晓滨石爱丽
关键词:黄河上游层积云微物理特征
文献传递
地基微波辐射计网络资料处理系统设计及实现
2009年
本文为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在建设的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网络设计并实现了网络通讯和资料处理软件系统。系统采用DELPHI设计环境及Microsoft SQL数据库,已实现的功能为:面向地基微波辐射计单站和观测网(3-4站、每站暂定12个通道),建立实时临时数据库、日文件历史数据库;数据格式标准化转换、数据资料的实时传输、自动入库;原始数据及气象产品的查询、显示及输出;功能扩展等。
郭伟王振会孙安平胡方超楚志刚
关键词: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网络
1997~1999年黄河上游玛曲地区人工增雨生态效应的检验被引量:2
2002年
本文以牧草产量、归一化植被指数为生物指标,探讨了人工增雨生态效应检验的思路和方法,并以黄河上游玛曲地区1997~1999年人工增雨作业为例,进行了实际的计算。结果表明,玛曲地区人工增雨对于提高牧草产量、增加植被覆盖度都具有正效应,牧草产量平均增加两成多,植被覆盖度增加显著。
周陆生德力格尔孙安平汪青春徐维新祁如英刘蓓
关键词:黄河人工增雨牧草产量生态效应
地基微波辐射计网络资料处理系统设计及实现
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拟引进三台美国生产TP/WVP-3000地基微波辐射计,形成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网络,为此需要地基微波辐射计网络资料处理软件系统,本文介绍该软件系统。系统采用DELPHI设计环境及Microsoft ...
郭伟王振会孙安平胡方超楚志刚
关键词:系统设计
文献传递
祁连地形云与垂直风的关系被引量:6
2012年
利用2007-07-12至2007-08-19的地面观测资料和三轴风速仪资料,对祁连地形云的形成与垂直风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按照地形云形成的天气背景,将其分为5类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量和低云量以及气层的抬升(三轴风垂直分量W)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该地区主导风向为西南风时,W为正值(气层抬升),低云量增加,此时有降水或降水强度较大;该地区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时,W为负值(气层下降),低云量减少,此时无降水或降水强度较小;多数情况下,降水发生在主导风向为西南风时,降水时间与W开始抬升时刻相差1~2 h。另外,湍流强度的垂直分量变化也与降水有很明显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湍流强度的垂直分量比较大时,伴随着有较大低云量和降水强度;湍流强度的垂直分量比较小时,伴随着有较小的低云量和降水强度。当湍流强度的垂直分量大于水平分量时,也正是降水发生的时间或与降水时间相差1~2 h。这种情况可以说明降水的产生与地形抬升后的大气形成的低云降水或者中高云降水有关系。
周万福肖宏斌孙安平张国庆校瑞香
关键词:地形云
近45年青海省夏季降水异常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08年
利用青海省41个测站,1961-2005年6-8月降水量资料,采用REOF、小波分析及突变分析等方法,对青海省夏季降水量的空间异常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旋转后的前3个载荷向量可较好地代表青海夏季降水的3个主要异常敏感区:青海东部区、西部区和南部区。近45 a来,各区夏季降水趋势分别表现为无显著变化(东部区)、增加(西部区)和减少(南部区)。除具有4 a和10-12 a左右的振荡周期外,各异常区还具有各自不同的振荡周期。青海省夏季降水突变的时间约发生在1970和1999年。
王黎俊刘彩红孙安平伏洋朱西德
关键词:夏季降水小波分析
青海省人工增雨效果统计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被引量:2
2006年
以双比分析和降水量区域历史回归分析作为人工增雨效果统计分析系统的计算检验方法,采用VisualBasic语言编制系统计算和显示程序,形成了比较初步的人工增雨效果统计分析系统。该系统运行稳定、操作方便、各项计算正确无误,基本可投入业务试用。
王黎俊刘彩红孙安平杨毅
关键词:人工增雨效果
“三江源”空中大气水资源分析与利用被引量:2
2004年
本文分析、总结出三江(黄河、长江、澜沧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是气温持续升高,汛期降水减幅明显,以及不顾生态的人为活动。同时,从空中水资源含量、降水天气系统、大气凝结核等方面论述了开发利用三江源地区空中水资源的可行性。1997~2003年的人工增雨作业实践证明,三江源地区空中水资源是可以利用的。
李仑格孙安平
关键词:空中水资源降水天气人工增雨作业汛期降水大气水气温
黄河上游河曲地区人工增雨的基本条件和催化作业对策被引量:2
2007年
通过对黄河上游河曲地区的大气环流、水汽输送特征和6~9月的云及降水特征的分析,探讨了实施人工增雨催化作业的主要对策。本文认为积层混合云降水是河曲地区降水的典型特征;在针对积云单体采取地面作业的同时,可对逐渐发展的层状云系实施飞机协同作业,在提高催化效果的同时可望减小下游出现洪峰险情的压力;对不同云系进行实时监测、识别和把握有利的作业时机及部位是提高人工增雨作业成效的关键。
王黎俊孙安平靳少波
关键词:云状人工增雨
黄河上游河曲地区降水性层积云微物理特征分析
利用2003年10月11日在黄河上游河曲地区实施飞机探测的资料,分析了可降水性层积云的云粒子浓度、尺度和过冷水含量的垂直与水平分布特征和粒子谱分布状况。结果表明:云层中的大、小云滴特征存在较大差别;中小云粒子、云液态水垂...
孙安平王黎俊李仑格汪晓滨石爱丽
关键词:层积云粒子谱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