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琦峰

作品数:42 被引量:95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培养基金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资助苏州市“科教兴卫工程”青年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手术
  • 7篇胃癌
  • 6篇输血
  • 6篇切除
  • 6篇切除术
  • 6篇围手术
  • 6篇围手术期
  • 6篇静脉注射
  • 5篇异体
  • 5篇术前
  • 5篇子宫
  • 5篇细胞
  • 5篇芬太尼
  • 4篇炎症
  • 4篇异体输血
  • 4篇镇痛
  • 3篇心肌
  • 3篇血浆
  • 3篇亚群
  • 3篇盐酸

机构

  • 28篇南京医科大学
  • 18篇江苏省人民医...
  • 10篇苏州市立医院
  • 7篇苏州大学
  • 3篇昆山市第四人...
  • 2篇苏州市第四人...
  • 2篇苏州第四人民...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京军区南京...

作者

  • 42篇唐琦峰
  • 22篇钱燕宁
  • 13篇王忠云
  • 9篇李琦
  • 9篇田家骏
  • 9篇张洪兴
  • 8篇季晓辉
  • 5篇邱玉华
  • 3篇王玲
  • 3篇钱进先
  • 2篇黄晓晨
  • 2篇顾成永
  • 1篇王忠云
  • 1篇郝跃峰
  • 1篇李琦
  • 1篇许中
  • 1篇阮义峰
  • 1篇傅诚章
  • 1篇赵玉仙
  • 1篇赵益明

传媒

  • 5篇临床麻醉学杂...
  • 4篇中国综合临床
  • 4篇承德医学院学...
  • 3篇中华麻醉学杂...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海南医学院学...
  • 2篇济宁医学院学...
  • 2篇苏州医学杂志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临床医学
  • 1篇国外医学(心...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赣南医学院学...
  • 1篇潍坊医学院学...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7篇2007
  • 3篇2005
  • 8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1篇1999
  • 2篇1996
  • 1篇1995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盐酸格拉司琼体外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2013年
目的:观察盐酸格拉司琼在体外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抑菌作用的影响。方法:将盐酸格拉司琼注射液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至终浓度分别为0.5、0.25、0.125和0.0 625mg/mL,与大肠埃希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培养,每个实验重复三遍,所有菌株的稀释的系列测定均进行两次。结果:格拉司琼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格拉司琼对大肠埃希菌的抑菌作用随着格拉司琼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至0.0 625mg/mL时仍有明显的抑菌作用(P<0.05)。格拉司琼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作用在格拉司琼浓度为0.125mg/mL时消失。结论:格拉司琼在体外可以抑制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对于预防麻醉相关的感染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殷祖进唐琦峰顾成永黄晓晨
关键词:格拉司琼抑菌作用体外
术前静注氯诺昔康对子宫切除术病人围术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术前静注氯诺昔康对子宫切除术病人围术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子宫切除术的病人30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氯诺昔康8 mg组、氯诺昔康16 mg组,每组各10例。氯诺昔康8 mg组在开放静脉后静脉注入氯诺昔康8 mg,氯诺昔康16 mg组在开放静脉后静脉注入氯诺昔康16 mg。分别在开放静脉前、手术开始后30 min、手术结束、术后24 h、术后48 h外周静脉采血4 ml测定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浓度。结果①三组病人的血浆MCP-1水平在手术开始后升高,到手术结束达到高峰,分别为(76±16)μg/L、(46±7)μg/L和(47±10)μg/L,与开放静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氯诺昔康8 mg组在手术结束时和术后24 h血浆MCP-1水平为(46±7)μg/L和(30±7)μg/L与对照组比要低(P<0.05),氯诺昔康16 mg组在手术结束时和术后24 h血浆MCP-1水平为(47±10)μg/L和(32±6)μg/L与对照组比要低(P<0.05);③氯诺昔康8 mg组和16 mg组比较对血浆MCP-1水平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静注氯诺昔康8 mg和16 mg可以有效的抑制子宫切除病人围术期MCP-1的表达的增加,16 mg组并不优于8 mg组,术前静注氯诺昔康有助于维持子宫切除病人围术期的免疫功能稳定。
唐琦峰钱燕宁邱玉华王忠云张洪兴
关键词: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氯诺昔康子宫切除术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最新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8年
输血导致的传染性疾病一直倍受人们的关注,使输血相关的传染性疾病得以控制。而非传染性疾病目前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 TRALI)正是其中典型并发症之一。TRALI是指输入血液或血液制品6d,时内而引发以呼吸系统损伤症状为主的临床综合症。全血分离血小板(WB-PLTS)是导致TRALI的最常见病因,其次是新鲜冰冻血浆(FFP)、压缩红细胞(PRBCS)、
钱进先唐琦峰
关键词:输血急性肺损伤发病机制
TREM-1在炎症反应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8
2010年
钱进先李磊唐琦峰
关键词:炎症
乌拉地尔用于术中降压的观察
1996年
手术患者在术中常会发生血压升高,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如急性左心衰竭、脑出血、夹层动脉瘤破裂等。除分析原因治疗原发病外,对症处理也很必要。我院对术中高血压的患者应用乌拉地尔降压,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唐琦峰田家骏
关键词:乌拉地尔高血压
乌司他丁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血浆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影响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比较血浆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鄄FABP)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CK鄄MB)快速敏感反映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心肌损伤的能力,探讨乌司他丁对心肌H鄄FABP和CK鄄MB变化的影响。方法: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患者28例,随机分成乌司他丁组(Ⅰ组,n=14),对照组(Ⅱ组,n=14)。分别在中心静脉开放后(T1),体外循环前即刻(T2),主动脉开放即刻(T3),主动脉开放1h(T4)、2h(T5)、3h(T6)、18h(T7),抽取中心静脉血测定血清中H鄄FABP和CK鄄MB。结果:两组患者H鄄FABP值在体外循环前即明显升高,主动脉开放即刻升高数十倍,主动脉开放1h达到高峰,主动脉开放3h明显下降(P<0.05),主动脉开放18h降到体外循环前水平。乌司他丁组H鄄FABP值在T3、T4、T5点均低于对照组,在T3点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患者CK鄄MB升高的时间迟于H鄄FABP,仅在主动脉开放时才有明显变化,出现峰值时间和H鄄FABP相同,但持续时间要长于H鄄FABP。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相比CK鄄MB值在各时点无统计学差异。结论:H鄄FABP与CK鄄MB相比具有变化早恢复快的特点,乌司他丁能减缓其变化程度。
阮义峰周钦海傅诚章唐琦峰钱燕宁
关键词:乌司他丁瓣膜置换
输血与免疫抑制被引量:6
2004年
唐琦峰钱燕宁季晓辉
关键词:输血免疫抑制
胆道手术的心电图监测被引量:1
1995年
胆道手术心电图的监测能及时发现、预防和治疗胆-心综合征,对提高胆道手术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应列为胆道手术时的常规监测。
田家骏唐琦峰
关键词:胆-心综合征心电图监测外科手术胆道手术
围手术期异体输血对胃癌病人T细胞亚群的影响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研究围手术期异体输血对胃癌病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 ,为临床合理输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胃癌根治手术患者 3 0例 ,随机分为A、B、C 3组 ,每组各 10例 :A组围术期不输血 ,B组围术期输入去白细胞的全血 ,C组围术期输异体全血。另选 1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分别于手术前、术后 2d、术后 5d、术后 10d外周静脉采血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细胞亚群的表达。结果 :3组胃癌病人术前T细胞亚群的水平要低于正常人水平。手术可以造成T细胞水平下降 ,术后 10d恢复正常。B、C组术后第 2天CD3、CD4表达开始减少 ,以CD4减少为主 ,CD4+ CD8+ 之值下降 ,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 ,至术后10d仍未恢复正常。组间比较B组术后 2、5、10d与A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C组与A、B组比较术后 2、5、10dCD3 + 、CD4+ 表达下降 ,CD4+ CD8+ 之值下降显著 (P <0 .0 5 )。结论 :围手术期异体输血可造成免疫抑制 ,输全血比输去白细胞的全血更明显 ;围手术期成分输血优于输注全血 ;T细胞亚群在输血后的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李琦唐琦峰钱燕宁季晓辉王忠云田家骏
关键词:围手术期异体输血胃癌T细胞亚群流式细胞术
胃癌根治术病人围术期异体输血后外周血单核细胞CD_(40L)表达的变化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研究胃癌根治术病人围手术期异体输血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CD40L)表达的变化。方法 胃癌根治术病人3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例。A组围术期不输血,B组围术期输入去白细胞的全血,C组围术期输入异体全血。另选1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分别在手术前、术后2、5、10 d采外周静脉血5 ml,用Ficoll分离液梯度离心法分离出PBMCs和血浆,将PBMCs置于自身血浆环境中,并在植物血凝素(PHA,20 mg/L)的刺激下进行培养,48 h后收获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0L表达。结果 健康人外周血未受PHA刺激时检测不到CD40L的表达,经PHA刺激后CD40L+细胞占CD4+ T细胞的百分数为1.7%±0.4%,与三组胃癌病人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术前比较,B组术后2 d PBMCs CD40L表达升高(P<0.05),C组术后各时点升高(P<0.05);与A组比较,B组术后2 d升高(P<0.05),C组术后各时点升高(P<0.05);与B组比较,C组术后各时点升高(P<0.05)。结论 围手术期异体输血可造成免疫抑制,输异体血后CD40L表达增加,且输全血比输去白细胞的全血更明显。围手术期成分输血优于输注全血。
李琦钱燕宁唐琦峰季晓辉王忠云王玲
关键词:胃癌根治术围术期异体输血CD40L表达PBMCS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