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有彩

作品数:12 被引量:178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7篇层析成像
  • 6篇噪声
  • 6篇面波
  • 5篇面波层析成像
  • 3篇地壳
  • 3篇环境噪声
  • 3篇函数
  • 3篇背景噪声
  • 2篇地震
  • 2篇地幔
  • 2篇断陷带
  • 2篇山西断陷带
  • 2篇上地幔
  • 2篇盆地
  • 2篇相速度
  • 2篇函数研究
  • 1篇地壳和上地幔
  • 1篇地壳结构
  • 1篇地壳速度
  • 1篇地壳速度结构

机构

  • 12篇北京大学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台网...

作者

  • 12篇唐有彩
  • 8篇陈永顺
  • 7篇宁杰远
  • 6篇冯永革
  • 4篇周仕勇
  • 4篇范文渊
  • 3篇李鹏
  • 3篇魏松峤
  • 3篇王海洋
  • 2篇岳汉
  • 2篇姜明明
  • 2篇俞春泉
  • 2篇盖增喜
  • 1篇庞卫东
  • 1篇杨润海
  • 1篇刘瑞丰
  • 1篇郑定昌
  • 1篇王彦宾
  • 1篇闵照旭
  • 1篇丁志峰

传媒

  • 7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CT理论与应...
  • 1篇地震学报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华北地区基于台阵技术的环境噪声面波层析成像
背景噪音层析成像是近些年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地球物理成像方法。将台站对之间的背景噪音进行互相关可以得到面波的经验格林函数,进一步对格林函数做FTAN分析,就可以得到频散曲线。以往的方法是通过足够长的记录时间来保证信噪比...
刘京唐有彩宁杰远
文献传递
黑龙江地区背景噪声面波群速度层析成像被引量:16
2011年
本文选取黑龙江省台网及吉林、内蒙古部分台站共44个固定地震台站连续2年的地震数据,利用两个台站间互相关方法获得瑞利面波经验格林函数,再用自适应时频分析方法提取群速度频散曲线,最后利用传统面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获得黑龙江地区周期为8~40s范围内群速度分布图像.反演结果揭示黑龙江地区地壳及上地幔群速度结构存在明显横向不均匀性.短周期群速度异常与研究区内山脉、盆地和断层带的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8~20s群速度显著低速异常显示松辽盆地具有较厚的沉积层.周期为16~25s的高、低速度异常区的反转反映了大兴安岭地区莫霍面深度大于松辽盆地.周期为30~40s群速度分布图像较好地体现深部构造与浅部构造的对应关系,尤其是观测到了依兰一伊通断裂带以东区域可能反映上地幔物质活动的低速异常.本研究也为进一步结合传统天然地震面波成像方法,获取该区域地壳和上地幔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奠定基础,对研究东北地区构造活动以及探讨深源地震分布和成因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高东辉陈永顺孟宪森张永刚唐有彩
关键词:背景噪声互相关格林函数面波层析成像
华北克拉通深部构造地震台阵研究
北京大学近年来布设了一系列横穿鄂尔多斯周缘断陷带的宽频带流动观测地震台阵。另外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给我们提供了华北科学探测台阵部分台站在2007年的连续记录,山西省地震局和河北省地震局也为我们提供了固定台站的连续记录...
唐有彩
华北地区基于台阵技术的环境噪声面波层析成像
本文利用台阵的特点,通过叠加方法,使得较短的时间记录也可以得到较好的频散曲线。将台站组(台阵中相距最近的几个台)分别与相对较远的同一个台站做互相关,然后进行叠加。因为面波具有频散特性,不能简单地叠加。除非这几个距离很近的...
刘京唐有彩宁杰远
关键词:地震学面波层析成像环境噪声
利用双平面波干涉面波层析成像方法研究山西断陷盆地及鄂尔多斯地台三维速度结构被引量:14
2010年
本文利用了北京大学在山西地堑的34个台站以及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在鄂尔多斯地区46个台站的远震波形数据,运用双平面波干涉的面波层析成像方法,提取瑞利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开展台阵覆盖区三维速度结构反演,据此分析了研究区地壳和上地幔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瑞利面波相速度分区特征显著,山西断陷盆地和渭河断陷盆地的相速度整体偏低。鄂尔多斯块体在莫霍面以下有明显高速异常,表明该地块为构造稳定的克拉通块体,鄂尔多斯块体的岩石圈下界面在120~140km的深度左右。与此相反,山西断陷盆地和渭河断陷盆地地下70~120km左右均有低速异常,显示这两个地区构造活动活跃,这也与该区域历史上多次发生强震是相符的。
李鹏周仕勇陈永顺冯永革姜明明唐有彩
关键词:面波层析成像剪切波速度
山西断陷带地壳结构的接收函数研究被引量:36
2010年
利用2006年8月到2008年3月北京大学在山西断陷带南部架设的两条东西向流动观测地震台阵记录的远震资料,提取各台站接收函数,然后进行倾斜叠加(Slant stack)和台阵偏移成像,获得了沿台阵横穿山西断陷带的地壳和上地幔的精细结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山西断陷带下面莫霍面存在明显不连续,莫霍面上隆约4~6 km,纵横波速比从两侧的1.75上升为山西断陷带内部2.0左右,且中、下地壳可能存在一个低速层.山西断陷带的构造模式沿相距140 km的两条剖面表现出明显差异:南端的临汾盆地为拉张作用下的纯剪切模式,向北转化为太原盆地的简单剪切模式.
唐有彩冯永革陈永顺周仕勇宁杰远魏松峤李鹏俞春泉范文渊王海洋
关键词:接收函数山西断陷带临汾盆地太原盆地莫霍面
华北克拉通中部地区背景噪声成像被引量:41
2011年
利用华北地区的流动与固定地震观测台阵在2007年1月~12月期间的垂直分量记录,采用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华北克拉通中部地区6~40 s的相速度和群速度分布图像.成像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以及上地幔的速度结构存在很大的横向不均匀性.8~16 s的相速度以及8~20 s的群速度分布图像清晰地勾绘出华北地区盆地和隆起之间的边界.华北盆地以及山西断陷带呈明显的低速异常,表明相应区域存在较厚的沉积层并且在中、上地壳内存在低速带;而太行山隆起以及鄂尔多斯高原则呈现高速异常.相速度16~25 s以及群速度20~30 s的图像显示华北盆地由低速异常变为高速异常,表明华北盆地的地壳较薄.长周期(30~35 s)相速度图像表明华北盆地的上地幔顶部存在低速异常.华北盆地较薄的地壳和低速异常(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可能与该地区岩石圈减薄,软流圈物质上涌有关.8~35 s的群速度和相速度图像都显示,大同火山区是一个低速异常区,可能是由目前仍在活动的岩浆的加热而引起地壳升温造成的.
唐有彩陈永顺杨英杰丁志峰刘瑞丰冯永革李鹏俞春泉魏松峤范文渊王海洋周仕勇宁杰远
关键词:华北盆地山西断陷带群速度相速度
新疆地区环境噪声层析成像研究被引量:16
2011年
本文利用北京大学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和新疆地震监测台网12个月连续地震记录数据,采用环境噪声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新疆地区的周期从10~35 s范围内的瑞利面波相速度异常分布图像.研究结果与地表地质构造相一致,新疆地区的天山、两盆大地构造与瑞利面波相速度异常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短周期10~20 s的图像显示两个盆地内都呈现低速异常,对应盆地较厚的沉积层.中长周期25~35 s的层析成像结果显示东西天山地区存在明显异常差异.本文获得的新疆地区地壳和上地幔相速度结果,也为进一步结合传统天然地震面波成像方法,最终获得新疆地区的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奠定基础.
唐小勇范文渊冯永革唐有彩陈永顺朱丽霞
关键词:环境噪声层析成像
云南地区背景噪声层析成像被引量:17
2014年
选取云南省区域台网46个地震台从2007年11月—2009年10月的宽频带噪声数据,通过互相关方法获得经验格林函数,采用自适应时频分析方法获取相速度频散曲线,并且反演得到8—40s的相速度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短周期相速度低速异常与地表断裂带分布和沉积层厚度密切相关;在短周期相速度分布图上,红河断裂南北段呈现差异,表明红河断裂南北段周边介质存在物性差异,这可能是造成地震活动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长周期相速度分布图显示,红河断裂和小江断裂带存在低速异常,可能是切穿地壳的超壳断裂,该低速异常可能与深部热作用有关;红河断裂和小江断裂带交汇地区存在高速异常,该高速异常体对川滇块体深部介质向南运动可能起到了阻挡的作用.本文结果为下一步反演云南地区的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奠定了基础.
郑定昌盖增喜杨润海闵照旭唐有彩姜明明庞卫东
关键词:背景噪声相速度面波层析成像地壳结构
青藏高原东部和周边地区地壳速度结构的背景噪声层析成像被引量:26
2015年
利用连续地震背景噪声记录和互相关技术获得瑞利面波格林函数,进而反演获得了青藏高原东部和周边地区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地震数据源于北京大学宽频带流动观测地震台阵,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分中心提供的部分固定台站的连续记录及INDEPTH IV宽频带流动观测地震台阵.首先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取得所有可能台站对的面波经验格林函数和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得到了观测台阵下方周期从6~60s的瑞利波相速度异常分布图像.并且进一步反演获得研究区域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和莫霍面深度分布.短周期(6~14s)相速度异常分布与地表地质构造特征吻合较好,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南北向转换带.而本文最重要的结果是周期大于25s的相速度异常分布图像显示,以昆仑断裂带为界,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脉地区呈现与青藏高原截然不同的中地壳速度结构,反而与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和川滇菱形块体速度结构相似.反演获得的剪切波速度在27.5~45km深度的切片也明显地揭示:青藏高原的松潘—甘孜地块和羌塘地块呈现均一的低速层;然而,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脉地区则呈现较强的横向不均匀性,尤其是柴达木盆地的高速异常和四川盆地的高速异常相对应.这些结果为前人提出的青藏高原东北向台阶式增长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地震学观测证据.与全球一维平均速度模型(AK135)相比较发现,本文测量和反演获得的研究区域内平均相速度和剪切波速度都比AK135模型慢很多,尤其是青藏高原的中地壳(25~40km)剪切波速度显著低于全球平均速度模型.进一步的层析成像反演证实松潘—甘孜和羌塘地块中地壳(27.5~45km)呈现大范围均一的低速层,为青藏高原可能存在大规模中下地壳"层流"提供地震学观测证据.在祁连山脉的27.5~45km深度�
范文渊陈永顺唐有彩周仕勇冯永革岳汉王海洋金戈魏松峤王彦宾盖增喜宁杰远
关键词:背景噪声瑞利面波层析成像剪切波速度结构青藏高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