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龙江
- 作品数:69 被引量:263H指数:10
-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 感染性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 2022年
- 感染性颅内动脉瘤(IIA)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感染性病变,最常见的病因是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后的细菌性栓塞,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动脉瘤破裂后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内血肿,具有着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IIA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抗感染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及血管内介入治疗,但因患者的发病原因及动脉瘤大小、形状、位置、是否破裂等存在差别,IIA患者的治疗方案也需个体化实施。笔者现主要围绕IIA不同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IIA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
- 周龙江张鑫
- 关键词:抗感染治疗外科手术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
- 箝式取栓治疗颅内大血管栓塞的体外模型
- 2021年
- 临床研究显示,与传统支架取栓(CSRT)比较,箝式取栓(TCET)可降低术中栓子碎裂逃逸概率,提高取栓成功率[1]。本实验旨在探讨TCET取栓机制并与CSRT比较取栓术中栓子逃逸情况。
- 刘振生张文周龙江孙勇匡雄伟
- 关键词:体外模型取栓术血管栓塞栓子TCE
- Gateway球囊导管在急性脑梗死动脉闭塞开通中的应用
- 王苇刘振生周龙江孙勇张新江
- 脑卒中偏瘫上肢早期被动运动时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对临床预后的判断价值被引量:12
- 2014年
- 目的研究脑卒中所致完全单侧上肢瘫患者在执行早期被动手指伸展(FE)任务时其颅内功能性磁共振(fMRI)成像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间的关联性。方法共选取19例初次发病的非M1区急性脑梗死伴单侧严重上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发病后1周内对患者执行偏瘫侧上肢手指被动伸展任务,同时进行fMRI检查,通过SPM5软件观察各患者颅内初级感觉运动区(SMC)、辅助运动区(SMA)及运动前区(PM)激活情况。于发病1周内、发病1个月时及发病3个月时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FMA)上肢部分对人选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根据入选患者早期被动手指运动时脑区激活特点可分为三种类型:I型以病变侧为主、双侧SMC区及SMA区均激活;Ⅱ型以单纯病变侧SMC区及SMA区激活;Ⅲ型仅病变侧SMC区激活。发病1周内I型、Ⅱ型及Ⅲ型患者上肢FM评分分别为(4.5±4.5)分、(4.7±5.1)分及(6.2±4.1)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1个月后发现I型、Ⅱ型及Ⅲ型患者上肢FM评分分别为(47.1±5.5)分、(36.0±6.7)分及(11.2±3.1)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3个月后I型与Ⅱ型患者上肢FM评分分别为(61.1±3.8)分、(59.0±5.2)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显著高于Ⅲ型患者上肢FM评分[(10.8±5.6)分](P〈0.05)。结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早期被动运动时的fMRI成像能用于临床预后早期评估,并指导临床康复治疗。
- 周龙江王苇张新江李澄
- 关键词:脑卒中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和疑似排除病例首次胸部高分辨率CT特征的差异
- 2021年
-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和疑似排除病例首次胸部高分辨率CT(HRCT)特征的差异,探讨HRCT在COVID-19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COVID-19确诊病例(COVID-19组,23例)和疑似排除病例(非COVID-19组,31例)的首次胸部HRCT特征,比较两组首次胸部HRCT特征的差异。结果与非COVID-19组比较,COVID-19组病灶位于双肺者的比例高(82.6%vs.51.6%)(P<0.05),均显示磨玻璃影(100%vs.71.0%)(P<0.01),显示网格征者居多(91.3%vs.38.7%)(P<0.01),有支气管通气征的比例高(95.7%vs.61.3%)(P<0.01),但未见树芽征或腺泡结节(0 vs.35.5%)(P<0.01)。结论 COVID-19早期胸部HR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灶多半位于双侧肺,病灶构成以磨玻璃影为主,网格征和支气管通气征较为常见,但无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的树芽征或腺泡结节。精准识别首次胸部HRCT特征对COVID-19疑似病例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 杨国奎赵义周龙江于大俊焦坚王苇
- 急性脑梗死腔内再通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高信号血管征变化的意义被引量:17
- 2015年
-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腔内再通后M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高信号血管征(hyperintense vessel sign,HVS)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经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患者纳入标准:(1)术前MR检查资料完整,包括常规平扫的FLAIR、DWI、MRA及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且FLAIR序列存在HVS;(2)血管内治疗术中脑血管造影证实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3)术后48h内接受与术前相同序列的MR检查。符合以上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1例。按照脑梗死溶栓等级系统(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TICI)评价大脑中动脉再通情况,并分析其与血管再通后HVS变化及DWI变化的关系。结果11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MRI复查9例HVS完全消失,大脑中动脉再通为TICI3级,DWI高信号区较术前略缩小1例、轻度增大6例、明显增大2例。2例表现为HVS部分消失且残留HVS信号强度较术前降低,其中1例大脑中动脉再通为TICI2a级(再通不足)、1例为TICI2b级(充分再通),但大脑中动脉M1段残余重度狭窄,此2例患者DWI高信号区较术均明显增大。结论急性脑梗死血管成功再通后FLAIR序列HVS消失或信号强度减弱可作为脑血流灌注改善的标志。
- 刘振生李澄王苇孙勇周龙江匡雄伟张新江
- 关键词:梗塞介入性导管插入术
- 脑膜中动脉栓塞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影像解剖学依据研究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者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为脑膜中动脉(MMA)栓塞治疗CSDH提供影像解剖学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本院的CSDH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头颅CT血肿分型、MMA的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超选择性血管造影表现、MMA栓塞术中透视影像、术后数小时头颅CT血肿密度变化、1~6个月头颅CT随访血肿直径改变等。结果60例CSDH患侧81支MMA平均直径明显大于对照组[(1.53±0.24)mm vs.(1.20±0.21)mm,t=9.410,P<0.001],39例单侧CSDH患侧MMA平均直径明显大于健侧MMA直径[(1.52±0.30)mm vs.(1.19±0.22)mm,t=11.745,P<0.001]。MMA直径增粗程度与血肿厚度无关,MMA后支增粗与否与血肿累及范围有关。10例12支超选择性MMA造影及栓塞治疗,9支可见MMA分支末端浅淡“棉絮样”染色,栓塞过程中透视可见斑片状对比剂滞留;3例术后4~6 h复查头颅CT均可见血肿内明显对比剂渗漏沉积、密度增高;术后1~6个月头颅CT随访血肿直径均逐渐缩小。结论MMA可能是CSDH外膜新生血管的主要供血动脉,是血肿进展或外科手术后复发的主要责任出血动脉来源,上述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为MMA栓塞治疗CSDH提供了依据。
- 刘振生王鸿生孙勇匡雄伟魏庭丰周龙江吴臣义王友伟
-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脑膜中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血管造影栓塞
-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在觉醒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中的价值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指导下的觉醒型缺血性脑卒中(WU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及预后。方法 46例WUIS患者,经头颅CT检查排除颅内出血后,行急诊头颅磁共振检查,筛选出符合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即弥散加权成像(DWI)出现高信号缺血病灶,而FLAIR序列无相应部位高信号的患者20例,列为WUIS组。同时选取发病时间〈4.5 h,无静脉溶栓禁忌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列为标准治疗组。分别给予两组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在溶栓后24 h对所有患者进行头颅CT复查,明确有无出血转化;在静脉溶栓后3个月对所有患者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临床神经功能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后24 h、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UIS组1例(5.0%)患者在溶栓后24 h复查头颅CT时发现有出血转化征象[1例出血性梗死(HI)-1,无HI-2及脑实质出血(PH)-1、PH-2]。标准治疗组有4例(6.7%)出现出血转化(2例HI-1,1例HI-2,无PH-1,1例PH-2),其中1例(1.7%)出现了症状性出血转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8〉0.05)。静脉溶栓后3个月时,WUIS组有9例(45.0%)临床神经功能恢复良好(mRS 0~2分),而标准治疗组有20例(33.3%)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5〉0.05)。结论磁共振FLAIR序列指导下的WUIS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的,有效的。
- 符雪涛周龙江张新江侯红玲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溶栓临床转归
-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3
- 2016年
- 目的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出现脑实质高信号与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收治的发病时间〈4.5h,并自愿接受静脉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其中FLAIR阳性组6例,FLAIR阴性组30例,在溶栓前行头颅MRI检查,分别判断FLAIR上脑实质有无高信号。在溶栓后24h行头颅CT复查,了解有无出血。有出血性转化但不伴占位效应的定义为出血性梗死(HI),伴占位效应的定义为脑实质出血(PH)。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出血性转化与FLAIR高信号、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弥散加权成像(DWI)缺血灶体积、血清葡萄糖的相关性。结果 36例患者中,4例发生出血性转化(11.1%,3例HI,1例PH)。FLAIR阳性组(3例)NIHSS评分、DWI缺血灶体积、出血转化发生率较FLAIR阴性组(1例)明显增高(10分vs 6分,P〈0.05;6.6ml vs 1.1ml,P〈0.05;50.0%vs 3.3%,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LAIR脑实质高信号为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8,95%CI:1.8-175.2,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头颅MRI的FLAIR序列出现DWI缺血区相对应的脑实质高信号与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存在相关性。
- 符雪涛周龙江张新江褚澄薛贞龙
- 关键词:脑梗死血栓溶解疗法
- 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后引流静脉早显与脑出血转化的关系被引量:11
- 2020年
-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血管造影显示引流静脉早显(EVF)与脑出血转化(HT)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1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经机械取栓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影像及人口统计资料、血管危险因素及其他临床资料。参照欧洲协作急性卒中研究Ⅱ(ECASSⅡ),对机械取栓术后HT进行改良分型(HT阴性、HT-Ⅰ型和HT-Ⅱ型),并对其EVF发生率、基线特征及临床预后进行比较。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HT和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EVF预测HT-Ⅱ型的效能。结果98例接受机械取栓患者纳入分析,其中HT阴性48例(49.0%,48/98)、HT-Ⅰ型40例(40.8%,40/98)、HT-Ⅱ型10例(10.2%,10/98)。3组患者的年龄及心房颤动、EVF、预后不良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VF[优势比(OR)5.962,95%CI 1.750~8.964,P=0.001]和心房颤动(OR 3.485,95%CI 1.962~18.986,P=0.028)是发生HT-Ⅱ的独立危险因素;未发现HT-Ⅰ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 1.162,95%CI 1.021~1.345,P=0.038)、EVF(OR 5.358,95%CI 1.665~13.653,P=0.006)和HT-Ⅱ(OR 1.326,95%CI 1.226~2.038,P=0.032)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EVF预测HT-Ⅱ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0.0%、86.4%,ROC曲线下面积为0.832。结论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后血管造影出现EVF预示再通后HT-Ⅱ型出血转化风险增加及预后不良。
- 刘振生孙勇匡雄伟周龙江唐铁钰张文
- 关键词:脑梗死手术后并发症血栓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