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邦维

作品数:18 被引量:55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项目山东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7篇养殖
  • 12篇工业化
  • 12篇工业化养殖
  • 9篇营养
  • 5篇蛋白
  • 5篇点带石斑鱼
  • 5篇石斑
  • 5篇石斑鱼
  • 5篇饲料
  • 5篇斑鱼
  • 4篇封闭循环水
  • 3篇动物
  • 3篇动物饲料
  • 3篇循环水养殖
  • 3篇营养剂
  • 3篇营养素
  • 3篇试验动物
  • 3篇水产
  • 3篇水产动物
  • 3篇水产动物饲料

机构

  • 18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天津市海发珍...
  • 2篇山东贝瑞康生...
  • 1篇苏州大学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作者

  • 18篇周邦维
  • 15篇李勇
  • 11篇柳阳
  • 10篇高婷婷
  • 9篇赵宁宁
  • 5篇于学权
  • 3篇马骏
  • 2篇王顺奎
  • 1篇郭培红
  • 1篇李勇
  • 1篇宋学宏
  • 1篇王华
  • 1篇张静
  • 1篇孙国祥
  • 1篇孙亚琼
  • 1篇张家国

传媒

  • 3篇饲料工业
  • 2篇海洋科学
  • 2篇水产科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渔业现代化
  • 1篇水产学报
  • 1篇动物营养学报
  • 1篇第三届水产工...
  • 1篇中国畜牧兽医...

年份

  • 2篇2016
  • 5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环境光色对工业化养殖豹纹鳃棘鲈幼鱼生长、肤色及生理指标的影响被引量:10
2016年
为探究环境光色对工业化养殖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幼鱼生长、肤色和生理指标的影响,本试验设计了红色光、蓝色光、黑暗和昼夜4种养殖光照环境处理,进行豹纹鳃棘鲈幼鱼(64.2g±1.1g)94 d动物实验及其相关指标检测。结果表明:1)试验鱼增重率,昼夜组较黑暗组和红光组分别显著和极显著提高28.6%和39.2%(P<0.05,P<0.01),与蓝光组差异不显著;而蓝光组比红光组显著提高31.2%(P<0.05)。2)试验鱼皮肤胡萝卜素含量,昼夜组分别显著高于蓝光组和黑暗组45.7%和68.5%(P<0.05),与红光组的差异不显著。同时新发现,各处理组试验鱼皮肤胡萝卜素和黑色素含量出现增减同时进行,但增减量前者较大后者较小的"同步异幅"现象。3)昼夜组试验鱼胃蛋白酶活性较其他组显著提高48.0%~88.5%(P<0.05),血清SOD和LZM活力极显著提高20.4%~39.7%和140.4%~161.2%(P<0.01);蓝光组试验鱼胰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红光组和昼夜组(P<0.05);红光组试验鱼Na^+,K^+-ATP酶活力极显著高于蓝光组和黑暗组(P<0.01)。总之,豹纹鳃棘鲈幼鱼在昼夜组光照下,生长、肤色及生理等指标都表现出显著优势;蓝色光提高蛋白质消化能力、促进生长;红色光提高皮肤胡萝卜素含量和吸收能力;"同步异幅"新发现,对调控和优化鱼类肤色具有重要价值。
赵宁宁周邦维李勇张静李勇张静
关键词:光色工业化养殖肤色
蛋白质营养对工业化养殖大菱鲆生长、消化和免疫的效应被引量:5
2012年
在封闭循环水养殖条件下,选用体质量为(145.08±0.56)g大菱鲆(Scophthatmus maximusL.)幼鱼,进行4种蛋白质梯度水平(41%、46%、50%、55%,即Ⅰ、Ⅱ、Ⅲ、Ⅳ组)的单因素试验74d,研究蛋白质营养对工业化养殖大菱鲆生长、消化酶、免疫机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试验鱼增质量率随日粮蛋白质含量升高而提高,中高蛋白水平(III、Ⅳ组)增质量率分别极显著或显著高于Ⅰ、Ⅱ组18.46%~65.75%,Ⅲ、Ⅳ组间无显著差异;饲料系数则相应下降,Ⅲ、Ⅳ组分别极显著低于I组21.15%~27.73%(P〈0.01),Ⅱ、Ⅲ、IV组间无显著差异;(2)大菱鲆胃肠、肝胰脏的蛋白酶活力随蛋白水平升高而显著增强,其中Iv组胃蛋白酶活力分别极显著高于其他组15.28%~31.96%(P〈0.011,肝胰脏胰蛋白酶活力分别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组9.74%~26.29%;胃肠淀粉酶、肝胰脏淀粉酶及脂肪酶活性受饲料蛋白水平影响不显著;(3)随日粮蛋白含量提高,各试组鱼成活率与主要免疫器官溶菌酶活力呈先上升后缓降的趋势,Ⅲ组最优,其成活率高于低、高蛋白水平组2.86%~9.34%,但4组间差异不显著:肝脏溶茵酶活力分别极显著高于Ⅰ组80.07%(P〈O.01),显著高于Ⅱ组43.56%(尸〈0.05);头肾溶菌酶活力极显著高于Ⅰ、Ⅱ组67.78%和35.76%(P〈0.01);与Ⅳ组差异不显著;(4)血清ACP及LYZ活力随日粮蛋白水平提高先升后降,Ⅲ组LYZ活力极显著高于Ⅰ组31.92%(P〈0.01),显著高于Ⅱ组18.72%(P〈0.051:血MDA随蛋白水平提高显著降低,Ⅳ组分别极显著低于Ⅰ、Ⅱ、Ⅲ组13.26%~31.61%;血清SOD活力及C3补体含量随日粮蛋白含量增加而提高,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日粮中、高蛋白质含量显著促进大菱鲆幼鱼的生长�
高婷婷李勇张家国柳阳周邦维
关键词:免疫MAXIMUS封闭循环水
海水工业化养殖点带石斑鱼专用复合维生素营养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水产动物饲料营养配方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海水工业化养殖点带石斑鱼专用复合维生素营养剂及其制备工艺。营养剂为单体化合物维生素营养素物质与载体组成,按重量百分比计,35-75%的单体化合物维生素营养素物质和25—6...
李勇马骏胡金城周邦维王晓晨高婷婷赵宁宁
文献传递
投喂方式对工业化养殖半滑舌鳎生长、摄食、免疫及水质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在封闭循环水养殖条件下,通过4×2双因素随机设计动物56d试验,即4种月饱食度水平(80%、90%、100%、110%)、2种日粮次投喂比例(差量:42∶29∶29;等量:1∶1∶1),共进行8个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探寻月饱食度和日粮次投喂比例对工厂化养殖半滑舌鳎幼鱼(291.47±4.23)g生长、摄食、水质、免疫的影响,确定兼顾生长、经济和生态效益的适宜投喂模式。试验结果表明,(1)月饱食度极显著影响半滑舌鳎的质量日增加、特定生长率和日均摄食量等(P<0.01),日粮次投喂比例显著影响质量日增加、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等(P<0.05)。差量投喂时,100%饱食度组比80%饱食度组的质量日增加、特定生长率分别极显著提高53.68%、37.31%;等量投喂时,100%饱食度组比80%饱食度组的质量日增加、特定生长率分别极显著提高43.73%、36.11%;质量日增加在等量投喂、月饱食度100%组合时达到最大值(3.60±0.18)g/d。(2)月饱食度和日粮次投喂比对水体氨氮相对含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差量和等量投喂110%饱食度组比90%饱食度组分别显著增加72.22%(P<0.05)、117.77%(P<0.01)。(3)月饱食度和日粮次投喂比对试验鱼血清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试验结果显示,90%月饱食度组与差量投喂为兼顾生长和水环境的生态适宜投喂组合模式,100%月饱食度组与等量投喂为获得最快生长的投喂组合模式,试验投喂方式对试验鱼免疫指标影响不大。
柳阳李勇王华王华周邦维赵宁宁
关键词:半滑舌鳎免疫
循环水养殖条件下水温对大菱鲆氨氮排泄、转氨酶及免疫因子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在高密度工业化封闭循环海水养殖条件下(养殖密度为14.2±0.48 kg/m^2),选取大菱鲆(371.68±43.15 g)360尾,随机均分4组,设置4个水温梯度14℃、16℃、18℃和21℃,旨在探寻水温对大菱鲆氨氮排泄、转氨酶及血清免疫因子的影响,试验期为56 d。结果表明:(1)养殖水体总氨氮浓度随水温升高呈先升后降,18℃时总氨氮浓度极显著高于14℃、21℃时;大菱鲆氨氮排泄率随水温升高而升高,且二者呈指数关系。(2)大菱鲆肝脏GPT、GOT活力随水温升高呈先升后降,均在18℃达最大值;而血清两种指标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均在21℃达最大值。(3)血清LZM、SOD活力及皮质醇含量均随水温升高呈先升后降,均在18℃达最大值;血氨含量则逐渐下降,14℃时极显著高于18℃、21℃时;鳃丝Na^+-K^+-ATPase活力随水温升高而升高,但组间差异不显著。综上,封闭循环水养殖大菱鲆的适宜水温为16~18℃。
王晓晨孙国祥李勇周邦维周邦维赵宁宁柳阳王晓晨孙国祥
关键词:循环水养殖大菱鲆水温转氨酶
抗肠炎功能蛋白对工业化养殖点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及肠道形态的影响长性能及肠道形态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为研究抗肠炎功能蛋白添加剂对在现代封闭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的点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及肠道形态的影响,并确定其在点带石斑鱼幼鱼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将抗肠炎功能蛋白分别按0、0.1%、0.2%、0.3%的剂量添加到基础饲料中,饲喂初始规格为(64.80±0.56)g的点带石斑鱼105 d。结果表明:①添加抗肠炎功能蛋白能够提高点带石斑鱼的成活率(SR),其中0.2%组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提高了点带石斑鱼的增重率(WGR),降低了饲料系数(FC),其中0.3%添加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②添加0.2%和0.3%的抗肠炎功能蛋白后点带石斑鱼肠道黏膜褶间距显著变窄,肠道微绒毛明显比对照组密。抗肠炎功能蛋白能提高点带石斑鱼的生长性能和改善肠道形态结构,建议在工业化养殖点带石斑鱼幼鱼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为0.2%~0.3%。
郭培红宋学宏李勇周邦维于学权常欣堂
关键词:添加剂点带石斑鱼肠道形态
主要营养素源对工业化养殖豹纹鳃棘鲈生长、体色和消化吸收的影响被引量:12
2014年
本试验旨在探究工业化海水养殖条件下饲料中主要营养素源对豹纹鳃棘鲈( Plectropo-mus leopardus)生长、体色和消化吸收的影响。采用2×2×2三因素试验设计,2个营养素因素:蛋白质水平-46%蛋白质(P46)、50%蛋白质(P50),脂肪水平——8%脂肪(L8)、10%脂肪( L10);1个营养源因素:蛋白质源色素——植物性蛋白质源色素(VPP)、动物性蛋白质源色素(APP),共形成8种试验饲料(1#~8#处理),分别饲喂初始体重为(64.2±1.1) g的豹纹鳃棘鲈幼鱼,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正试期94 d。结果表明:1)4#处理(P46、L10与APP的组合)试验鱼的增重率较2#(P46、L8与APP的组合)、3#(P46、L10与VPP的组合)、5#(P50、L8与VPP的组合)、6#( P50、L8与APP的组合)、8#处理(P50、L10与APP的组合)显著或极显著升高( P<0.05或P<0.01),饲料系数则较2#、7#处理( P50、L50与VPP的组合)显著或极显著降低( P<0.05或P<0.01)。2)6#处理试验鱼皮肤中胡萝卜素含量较3#、4#、8#处理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试验鱼皮肤中胡萝卜素与黑色素含量在不同处理下出现增减同步的现象。3)比较而言,7#处理试验鱼具有最高的脂肪酶和胃蛋白酶活性以及较高的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6#处理试验鱼具有最高的碱性磷酸酶和Na^+, K^+-ATP酶活性,并显著或极显著高于1#~3#处理(P<0.05或P<0.01)。总之,饲料主要营养素源的变化和互作影响着试验鱼的生长、体色及消化吸收,初步确定P50、L8与APP的组合是兼顾豹纹鳃棘鲈生长、体色和消化吸收的优良组合。
周邦维李勇高婷婷高婷婷柳阳赵宁宁于学权
关键词:体色工业化养殖
抗肠炎功能蛋白对工业化养殖点带石斑鱼生长、水环境和消化酶的效应
本试验研究在现代封闭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条件下,探寻抗肠炎功能蛋白添加剂新产品对石斑鱼生长、消化、水质等的效应.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2%‰、3‰(0号~3号组)的抗肠炎蛋白粉,分别饲喂初始体重为(64.80±...
周邦维李勇郭培红于学权常欣堂高婷婷柳阳
关键词:点带石斑鱼工业化养殖水环境消化酶
文献传递
抗肠炎功能蛋白对工业化养殖点带石斑鱼生长、水环境和消化酶的效应被引量:4
2013年
试验研究在现代封闭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条件下,探寻抗肠炎功能蛋白添加剂新产品对石斑鱼生长、消化以及水质等的效应。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1‰、2‰、3‰(0-3#组)的抗肠炎蛋白粉,分别饲喂初始体重为(64.80±0.56)g的4组点带石斑鱼640尾,每处理组4重复,正式试验期105 d。试验结果表明:①试验发现,饲粮添加2‰以上抗肠炎蛋白粉后,显著降低试验鱼应激反应副作用,即显著减缓采食量下降幅度,这是抗肠炎蛋白粉提高生长性能的原因所在,对鱼类养殖生产意义重大。②基础饲料中添加1‰-3‰的抗肠炎蛋白粉,明显提高点带石斑鱼的生长性能,增重率比对照组提高7.8%-13.9%,饲料系数比对照组降低9.4%-12.0%(P<0.05)。随抗肠炎蛋白粉添加量增加,水中氨氮含量出现递增特征。③抗肠炎蛋白粉对蛋白质和淀粉消化酶活力产生了显著影响,而对脂肪酶活力作用不明显。肝胰脏蛋白酶活力显著或极显著提高14.4%-56.4%。添加1‰和2‰抗肠炎蛋白粉,胃肠淀粉酶活力分别提高了24.1%、10.9%,肝胰脏淀粉酶活力分别提高7.6%、10.9%(P<0.05)。研究证明,工业化养殖点带石斑鱼幼鱼膨化颗粒饲料中,抗肠炎蛋白粉的适宜添加量为2‰-3‰。
周邦维李勇郭培红于学权于学权高婷婷高婷婷
关键词:点带石斑鱼工业化养殖消化酶
海水工业化养殖大西洋鲑专用维生素营养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水产动物饲料营养配方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海水工业化养殖大西洋鲑专用维生素营养剂及其制备方法。营养剂为单体化合物维生素营养素物质与载体组成,按重量百分比计,30-60的单体化合物维生素营养素物质和40—70%的载...
李勇柳阳周邦维赵宁宁高婷婷王顺奎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