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洪霞

作品数:5 被引量:6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城镇化
  • 2篇人口
  • 2篇人口流动
  • 2篇户籍
  • 1篇隐形
  • 1篇中国城
  • 1篇中国城镇化
  • 1篇人口比重
  • 1篇省际
  • 1篇省际面板
  • 1篇省际面板数据
  • 1篇实证
  • 1篇实证分析
  • 1篇区域经济
  • 1篇区域竞争力
  • 1篇协调发展
  • 1篇面板数据
  • 1篇经济增长
  • 1篇竞争力
  • 1篇户籍制度

机构

  • 5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山东财经大学

作者

  • 5篇周洪霞
  • 3篇陈耀
  • 1篇路琪

传媒

  • 1篇宏观经济研究
  • 1篇经济纵横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当代经济管理
  • 1篇南京审计学院...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性测度分析被引量:19
2014年
基于产值和就业结构建立反映工业化内涵的综合指标,测度2000~2012年全国“四大板块”及各省(市、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总体水平,进而通过耦合协调模型考察两者的协调度,并检验协调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观察期内,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存在较强的互动关系,且协调度呈不断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还不高。各省“两化”协调度存在一定差异,东部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不断提升“两化”的协调发展水平。
陈耀周洪霞
关键词: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
人口流动视角下的城镇化分析被引量:16
2014年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人口从乡村向城镇转移,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影响着城镇化质量。在此背景下,本文测度、分析我国及各省市的流动人口规模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并基于城镇化率和非农户籍人口比重的比较探讨我国及各地区的城镇化质量,结果发现:一是我国正经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主要是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流向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但人口由中部向东部流动比由西部向东部地区流动更为明显。二是人口流动使得流入省和流出省的城镇化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在人口流出大省和流入大省表现尤为突出。三是随着人口流动规模的迅速增长,各地普遍存在着城镇化率高于其非农户籍人口比重的状况,且有持续增长趋势,即各地存在许多没有非农户籍的人口,这部分人无法享受城镇化福利和待遇,这与城镇化的实质相悖,我国城镇化质量有待提高。
路琪周洪霞
关键词:城镇化人口流动
我国人口流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以常住、户籍人口为基础计算人口流动率,基于非农产值及其就业所占比重构建工业化衡量指标,测度2000—2012年我国人口流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变化趋势,并建立面板协整模型对三者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估计和检验。结果显示:从纵向看,我国人口流动、城市化与工业化均呈不断上升态势,从横向看,区域差异非常明显;流动人口与城市化、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流动人口增加可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对工业化有着显著正向作用;人口流动仅仅是提高了"城市化率"这一指标,真正的"人的城市化"水平有待提高;各地区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偏差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城市化对工业化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这一现象。
周洪霞
关键词:人口流动城市化率户籍制度区域竞争力
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及其区域差异——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被引量:21
2014年
选取2000~2012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样本,构建城镇化及其与就业、收入差距、投资、贸易等因素的交互项共同影响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模型,据此实证分析了中国及各地区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城镇化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从作用机理看,城镇化主要通过增加非农就业和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经济增长,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和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则抑制了经济增长.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呈现从东部到西部依次提高的梯度分布,东部地区的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有正向作用,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突出.
陈耀周洪霞
关键词:城镇化经济增长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与政策思路被引量:4
2013年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速普遍放缓,同时不同类型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结构、质量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挑战。为此,在中国经济转型缓速发展的新时期,要贯彻分类指导的区域发展思路,明确不同类型地区的发展定位,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实施有针对性的差别化政策,促进区域经济更加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陈耀周洪霞
关键词:区域经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