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次利

作品数:66 被引量:386H指数:12
供职机构: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17篇会议论文
  • 10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8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3篇艾灸
  • 16篇针灸
  • 11篇综合征
  • 11篇肠易激
  • 10篇易激综合征
  • 10篇肠易激综合征
  • 9篇艾烟
  • 8篇灸治
  • 8篇艾条
  • 7篇灸疗
  • 7篇灸疗法
  • 6篇生成物
  • 6篇受体
  • 6篇灸法
  • 6篇腹泻型
  • 5篇电针
  • 5篇结肠
  • 5篇结肠炎
  • 5篇溃疡
  • 5篇溃疡性

机构

  • 46篇上海市针灸经...
  • 35篇上海中医药大...
  • 4篇江西中医药大...
  • 2篇湖北中医学院
  • 2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安徽中医学院
  • 1篇济宁医学院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上海市中医老...
  • 1篇上海市中西医...
  • 1篇上海市中医药...
  • 1篇安徽省针灸医...

作者

  • 66篇周次利
  • 55篇吴焕淦
  • 42篇刘慧荣
  • 26篇吴璐一
  • 15篇马晓芃
  • 13篇崔云华
  • 13篇王晓梅
  • 12篇窦传字
  • 10篇马喆
  • 9篇赵继梦
  • 9篇黄艳
  • 8篇包春辉
  • 8篇赵琛
  • 7篇陆嫄
  • 6篇翁志军
  • 5篇施征
  • 5篇刘世敏
  • 5篇李晗
  • 5篇杨玲
  • 4篇李璟

传媒

  • 9篇世界中医药
  • 8篇上海针灸杂志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世界科学技术...
  • 3篇中华中医药学...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江西中医药
  • 2篇环球中医药
  • 2篇第四届中医药...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湖北中医杂志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世界中西医结...
  • 1篇江西中医药大...
  • 1篇第十八届中国...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7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5
  • 6篇2014
  • 9篇2013
  • 1篇2012
  • 6篇2011
  • 6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7
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艾灸及不同灸量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穴区HSP72和IL-6表达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穴区HSP72、IL-6表达,探讨艾灸后穴区HSP72和IL-6的表达是否有变化,如果艾灸后其表达有变化,这种变化与艾灸的刺激量之间是否相关。方法:免疫学方法加局部刺激制备...
刘慧荣周次利戚莉周恩华谭琳蓥锁堂吴焕淦
关键词:艾灸穴区热休克蛋白72
文献传递
近20年针灸治疗克罗恩病的临床研究与选穴规律
2023年
目的:汇总分析近20年针灸治疗克罗恩病(CD)的临床研究文献,总结归纳针灸治疗CD的临床研究进展与选穴规律,为优化针灸治疗CD的临床方案、提高针灸治疗CD的临床疗效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PubMed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3和Clementine 12.0软件,汇总分析针灸治疗CD的诊断标准、研究类型与分组、治疗方案、选穴规律、疗效评价与结局指标等。结果:共纳入文献15篇,针灸治疗CD临床研究的诊断标准不断更新,主要与西药、针灸、健康志愿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隔药灸、毫针刺、电针是针灸治疗CD的主要方法;气海、天枢、中脘、足三里、上巨虚间存在较强关联关系,是临床常用穴;针灸治疗CD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修复肠黏膜损伤,改善肠道免疫功能和大脑功能是当前针灸治疗CD临床研究主要关注的效应机制。结论:针灸治疗CD安全、有效,推荐隔药灸、毫针刺、电针为主要干预方法,气海、天枢、中脘、足三里、上巨虚为主穴。
朱笑吉吴璐一郑寒丹陈嘉宜林亚莹刘慧荣黄艳陆嫄陆嫄周次利
关键词:克罗恩病针灸临床疗效选穴规律
艾灸生成物对大鼠脑神经系统形态学的影响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艾灸生成物对SD大鼠脑神经系统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低剂量艾灸生成物组、中剂量艾灸生成物组、高剂量艾灸生成物组、高剂量艾灸生成物恢复组。低剂量艾灸生成物组、中剂量艾灸生成物组、高剂量艾灸生成物组,艾灸生成物与纯净气的浓度比分别为0.4:2.0、0.8:2.0、1.6:2.0,每天暴露4 h,每星期5次,持续60 d;高剂量艾灸生成物恢复组经60 d高剂量艾灸生成物刺激后,在空气中自然暴露21 d作为恢复期。正常对照组大鼠不进行任何艾灸生成物干预,常规饲养60 d。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大脑皮层、海马、小脑病理形态,透射电镜下观察海马超微形态。结果各组大鼠大脑皮层、海马、小脑细胞病理形态无明显差异,海马超微结构形态无明显差异。结论艾灸生成物对大鼠脑神经系统形态无明显影响。
周次利吴璐一窦传字刘慧荣冯辉崔云华马晓芃赵琛吴焕淦
关键词:脑神经系统形态学
艾灸增强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穴区HSP72和IL-6的表达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通过观察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穴区HSP72、IL-6表达,探讨艾灸后穴区HSP72和IL-6的表达是否有变化,如果艾灸后其表达有变化,这种变化与艾灸的刺激量之间是否相关。方法:采用免疫学方法加局部刺激制备实验性UC大鼠模型,确定造模成功后,随机分模型组,艾灸A组,艾灸B组,艾灸C组,每组8只,选取天枢穴施以不同灸量的麦粒灸治疗并设立正常对照组。治疗结束后,HE染色观察结肠病变区及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天枢穴区HSP72和IL-6的表达。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病理变化明显;艾灸治疗后,大鼠结肠病理变化明显改善。(2)造模后,模型组穴区HSP72和IL-6表达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阳性目标总面积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艾灸治疗后,穴区HSP72和IL-6表达增强。阳性目标总面积:与模型组比较,艾灸A组、艾灸B组穴区HSP72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艾灸组穴区IL-6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目标积分光密度:与模型组比较,艾灸B组穴区HSP72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艾灸A组、艾灸B组穴区IL-6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不同灸量组间,穴区HSP72和IL-6表达呈现不同程度增强。结论:麦粒灸可改善UC大鼠结肠病理变化,增加穴区HSP72和IL-6的表达,不同灸量具有不同治疗效果。
刘慧荣王乾瑶吴焕淦王茎周次利崔云华周恩华口锁堂
关键词:艾灸溃疡性结肠炎穴区热休克蛋白72白介素6
艾灸温度影响因素及与疗效关系研究进展被引量:18
2013年
影响艾灸温度的因素众多,本文综述了不同施灸方法、不同灸量、不同灸材、不同灸距四个因素对艾灸温度变化的影响以及艾灸温度变化与灸效之间的关系。总结分析了不同因素对艾灸温度变化影响的特点和规律:不同施灸方法、不同灸量对不同层次的皮肤组织温度均有不同影响,不同施灸方法的刺激形式差别较大;艾灸温度与疗效相关,但并非艾灸温度越高,产生的灸疗效应越显著。本次综述为临床艾灸选择最合适的施灸条件及艾灸起效机理研究提供了思路。
吴璐一杨玲周次利马晓芃陆嫄唐勇黄任佳窦传字吴焕淦
关键词:艾灸温度影响因素
艾灸调节炎症性肠病的模式识别受体及信号转导思路与方法被引量:8
2010年
机体免疫功能的异常是炎症性肠病发病的机理之一,艾灸疗法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实现对炎症性肠病的防治作用。本文从肠道菌群失调在炎症性肠病发病中的作用、模式识别受体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模式识别受体信号转导途径及艾灸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的优势等几方面进行论述,认为肠道菌群失调、模式识别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通路对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艾灸对模式识别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是深入阐释艾灸治疗炎症性肠病作用机理的重要途径。
王晓梅施征马晓芃周次利秦秀娣刘慧荣吴焕淦
关键词:灸法炎性肠疾病模式识别受体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与黏膜免疫在肠易激综合征中的作用以及艾灸效应机制的思考
菌群在宿主肠道内寄生,与肠粘膜免疫屏障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机体内肠道内环境稳态的调解中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可影响机体对直肠扩张刺激的感觉阈值及内脏敏感性,在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
赵继梦李垠和吴焕淦包春辉刘慧荣王晓梅周次利翁志军陆嫄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肠粘膜免疫艾灸治疗
一种电针灸针用连接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针灸针用连接装置,属于电针灸针技术领域。它包括弹性帽,所述弹性帽的内部设有导体,所述弹性帽的底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弹性帽的内顶部一端固定安装有弹簧,所述弹簧和弹性帽上共同设有限位组件。本装置主要利用弹...
周次利周由锋徐丽刘世敏吴璐一彭广彬彭洋吴焕淦刘慧荣马金丹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内皮抑素的影响被引量:21
2007年
目的:观察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梗死灶周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内皮抑素(ES)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各10只,采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观察电针对VEGF及ES的表达的影响。结果:电针组VEGF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ES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电针可增强脑缺血大鼠脑内VEGF的表达,降低ES的表达,可能为针刺促进脑梗塞大鼠缺血区血管新生的机制之一。
周次利陈邦国毛庆菊孔立红
关键词:电针内皮抑素脑缺血再灌注
麻醉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麻醉装置,用于对动物进行麻醉,麻醉装置包括:容器,容器用于盛放气体麻醉剂;排气管,排气管的第一端与容器连通;阀门,设置在排气管上;面罩,设置在排气管的第二端,面罩与排气管连通,面罩用于罩设在动物的头部...
吴焕淦周次利刘慧荣朱笑吉李涛王照钦祁琴
文献传递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