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仕勇

作品数:126 被引量:679H指数:1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5篇期刊文章
  • 39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1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建筑科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88篇地震
  • 27篇地震活动
  • 23篇强震
  • 18篇震群
  • 18篇震源
  • 17篇地震活动性
  • 14篇强震群
  • 14篇伽师强震群
  • 13篇断层
  • 12篇断裂带
  • 12篇裂带
  • 10篇震源机制
  • 9篇震前
  • 9篇小江断裂
  • 9篇小江断裂带
  • 8篇前兆
  • 8篇发震
  • 8篇反演
  • 7篇地震前
  • 7篇波速

机构

  • 81篇北京大学
  • 43篇新疆维吾尔自...
  • 19篇中国地震局地...
  • 9篇云南省地震局
  • 9篇新疆电子计算...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天津市地震局
  • 2篇西北工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西安科技大学
  • 2篇中国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爱丁堡大学
  • 1篇广东省地震局
  • 1篇湖南大学
  • 1篇河北省地震局
  • 1篇日本京都大学
  • 1篇上海市地震局
  • 1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作者

  • 126篇周仕勇
  • 25篇朱令人
  • 15篇王海涛
  • 10篇龚宇清
  • 9篇陈晓非
  • 8篇白超英
  • 7篇杨周胜
  • 7篇陈永顺
  • 6篇杨马陵
  • 6篇姜明明
  • 6篇冯永革
  • 6篇李鹏
  • 5篇盖增喜
  • 5篇郑钊
  • 5篇姚远
  • 4篇唐有彩
  • 4篇宁杰远
  • 4篇张海明
  • 4篇敖雪明
  • 4篇许忠淮

传媒

  • 23篇地球物理学报
  • 15篇内陆地震
  • 11篇地震学报
  • 5篇地震
  • 5篇国际地震动态
  • 4篇北京大学学报...
  • 4篇西北地震学报
  • 4篇地震研究
  • 4篇中国地球物理...
  • 3篇中国地震
  • 3篇中国地球物理...
  • 3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计算机应用研...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1990年中...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CT理论与应...
  • 1篇华北地震科学
  • 1篇地震地磁观测...

年份

  • 2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7篇2020
  • 5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0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0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1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鄂尔多斯地区上地幔岩石圈三维速度结构面波反演研究被引量:31
2012年
双平面波拟合法是一种新的面波成像方法,反演中考虑地震波场中的非平面波成分,提高反演的分辨率.本文利用双平面波拟合法,反演获得鄂尔多斯地区上地幔岩石圈的速度结构.所用资料为国家数字地震台网69个宽频带地震仪和北京大学34个流动数字地震台观测到的地震波面波资料.首先从面波记录中提取了研究区域20~125s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进而得到各个周期瑞利波相速度异常分布图.结果显示,短周期瑞利波相速度异常与地表的构造特征吻合较好,中长周期的瑞利波相速度可以反映出上地幔岩石圈的速度异常分布以及构造特征.由研究区20~125s的瑞利波相速度分布图可以反演得到地表到地下200km范围内的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块体内部稳定均一,活化或改造的痕迹不明显;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受到青藏高原的强烈作用,有大量地幔物质流动的痕迹存在;中央转换带下超过200km深度存在地幔物质上涌,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青藏高原板块的挤压有关.
李多周仕勇陈永顺冯永革李鹏
关键词:岩石圈
新疆地震条带的定量分析被引量:4
1990年
本文试图利用一个新的参数值C_B—带状集中度来定量分析地震空间分布的成带程度。根据1978年1月—1989年8月新疆拜城、乌鲁木齐、乌苏、富蕴四个地震区的地震资料,算出了四条C_B—t曲线,发现在研究的时段和区域内发生的15次Ms≥5.0级地震,其中绝大多数有C_B高值异常。
周仕勇
关键词:地震条带
地震活动信息熵与分数维研究被引量:3
1991年
现代物理学和系统科学的进展给地震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地震预报问题的提法将有所改变;确定性预报不再是唯一的追求目标。作为耗散结构的震源的结构、特性及功能的研究将深化人们对地震过程的认识。从无序向有序演化的地震过程中线性区向非线性区过渡的测震学指标或其他指标的研究,震源内外本底涨落的研究,非高斯分布的随机涨落的加剧,子系统的协同与相干,描述系统有序度的参量研究等。
朱令人周仕勇王海涛白超英袭宇清
关键词:地震活动信息熵分数维
地震活动性模拟方法及太原地区地震活动性模拟被引量:4
2017年
本文改进了地震活动性模拟方法,使模型可以使用GPS反演得到的断层滑动速率的结果作为应力加载,进行区域的地震活动性模拟.选取太原地区作为研究区域,模拟并分析太原地区地震活动性.计算太原地区长达20000年的理论地震目录,通过对理论地震目录进行分析发现模拟结果的震级频度关系与实际观测资料具有相似性.太原地区的震级大于6级的模拟地震在时间上表现出很强的随机性,与年平均发生率为0.0129a^(-1)的Poisson过程对比,当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检验时,置信水平达到99.0%;然而,单一断层的强震的时间分布与相应年平均发生率的Poisson分布并不完全相近,部分断层拟合置信水平为90%左右,部分断层置信水平接近为0.这一结果表明,用Poisson过程估计太原地区长期地震发生率是比较合理的,估计单一断层上的地震危险性不是十分合理.地震危险性模拟结果显示,太原盆地地区7级以上地震的复现周期为4000年.
金欣周仕勇杨婷
关键词:断层滑动速率POISSON分布
1997年新疆伽师强震群发展过程中发震断层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被引量:21
2006年
1997年发生在新疆伽师的强震群迄今仍在持续活动,从1997年1月21日震群发生至1997年10月18日,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5次.震群发生前,该地区几乎没有地震活动.根据伽师震群地震的精确定位结果及震源机制解,我们设定该震群的发震构造是一组NNW(北北西)向的雁形右旋走滑断层和一组NE(北东)向雁形正倾滑断层.并以此作为模拟该区域理论地震活动的力学模型,开展震群区域理论地震活动的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证实了断层间的相互作用或应力传递能产生震群活动的猜测,并对伽师震群中为何部分地震的震源机制是正断层进行了合理解释.进一步推测伽师位于地壳厚度的陡变带也可能是引起该地区地震活动丛集发生的原因.
周仕勇姜明明Russell Robinson
关键词:断层相互作用
利用双平面波干涉面波层析成像方法研究山西断陷盆地及鄂尔多斯地台三维速度结构被引量:14
2010年
本文利用了北京大学在山西地堑的34个台站以及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在鄂尔多斯地区46个台站的远震波形数据,运用双平面波干涉的面波层析成像方法,提取瑞利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开展台阵覆盖区三维速度结构反演,据此分析了研究区地壳和上地幔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瑞利面波相速度分区特征显著,山西断陷盆地和渭河断陷盆地的相速度整体偏低。鄂尔多斯块体在莫霍面以下有明显高速异常,表明该地块为构造稳定的克拉通块体,鄂尔多斯块体的岩石圈下界面在120~140km的深度左右。与此相反,山西断陷盆地和渭河断陷盆地地下70~120km左右均有低速异常,显示这两个地区构造活动活跃,这也与该区域历史上多次发生强震是相符的。
李鹏周仕勇陈永顺冯永革姜明明唐有彩
关键词:面波层析成像剪切波速度
基于黏弹性应力触发的地震活动性研究——以玉树、汶川等大地震为例
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7.1级地震,造成2698人死亡,上万人受伤,1.5万户民房倒塌的严重后果。这是继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中国发生的又一起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破坏性地震。从地质构造上看,玉树地处青藏高...
王锐周仕勇
文献传递
山西断陷带地壳结构的接收函数研究被引量:36
2010年
利用2006年8月到2008年3月北京大学在山西断陷带南部架设的两条东西向流动观测地震台阵记录的远震资料,提取各台站接收函数,然后进行倾斜叠加(Slant stack)和台阵偏移成像,获得了沿台阵横穿山西断陷带的地壳和上地幔的精细结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山西断陷带下面莫霍面存在明显不连续,莫霍面上隆约4~6 km,纵横波速比从两侧的1.75上升为山西断陷带内部2.0左右,且中、下地壳可能存在一个低速层.山西断陷带的构造模式沿相距140 km的两条剖面表现出明显差异:南端的临汾盆地为拉张作用下的纯剪切模式,向北转化为太原盆地的简单剪切模式.
唐有彩冯永革陈永顺周仕勇宁杰远魏松峤李鹏俞春泉范文渊王海洋
关键词:接收函数山西断陷带临汾盆地太原盆地莫霍面
川西地区瑞雷波方位各向异性被引量:3
2020年
本文使用川西密集地震台阵记录的面波资料,利用程函方程面波成像方法获得了周期为14-60 s的瑞雷波相速度及方位各向异性分布。结果显示:川滇菱形地块的川西北地块内部的低速异常明显,其下地壳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以NS向为主,松潘-甘孜地块内部的低速异常稍弱,下地壳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以NW-SESE向为主,表明川西北地块可能存在下地壳通道流,松潘-甘孜地块内部存在的通道流相对较弱;龙门山断裂带和丽江-小金河断裂两侧的速度结构和方位各向异性均有明显差异,可推测青藏高原内部的地壳流在东部和南部分别受高速、高强度的四川盆地和滇中地块阻挡,沿高原边界带发生了侧向流动;周期大于25 s的面波方位各向异性方向为NW-SE;与SKS分裂优势方向相近,说明四川盆地的剪切波各向异性可能主要源于上地幔;而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壳幔各向异性较为复杂,面波方位各向异性与SKS分裂的NW-SE向弱各向异性存在差异,表明该处的剪切波各向异性可能来自地幔更深处,有待进一步研究。
王怀富吴建平吴建平周仕勇
关键词:程函方程方位各向异性剪切波分裂
基于黏弹性应力触发的地震活动性研究--以玉树、汶川等大地震为例
更加接近真实岩石圈状况的私弹性成层介质模型,研究1996年至今青藏高原发生的6次7级以上的强震破裂所产生的应力演化过程,并计算这些地震相互之间的触发作用,特别是汶川地震对玉树地震的触发是不是有着正面的影响。运用统计学的方...
王锐周仕勇
关键词:地震活动性触发机制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