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杉
- 作品数:70 被引量:162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央美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历史地理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 Grotesque:鲁迅的批评与李桦早期木刻风格的形成被引量:4
- 2018年
- 1935年9月9日,鲁迅在一封写给李桦的信里指出,李桦木刻版画里突然出现了一种"grotesque",他对此深感忧虑。1在西方,grotesque(怪诞、怪奇)是一个1950年代才被明确规范的美学概念,1930年代的中国对这个外来词甚至没有统一、规范的中文译法。鲁迅对李桦的批评引出了很多问题:鲁迅如何理解grotesque?李桦哪些绘画中的哪些因素被鲁迅视为grotesque?
- 吴雪杉
- 关键词:木刻版画美学概念
- 无尽的行列:西方“新长城”漫画及其中国回响被引量:3
- 2016年
- 抗日战争时期"新长城"概念在中国得到确立,但如何用图像去传达和诠释这个概念依然是个问题。美国漫画家雷吉·曼宁和菲茨帕特里克在1937年至1938年创作的中国新长城漫画,塑造出完全由战士构成的中国新长城形象。他们二人的漫画很快传入中国,在不断转载和仿作中又赋予西方制作的"新长城"漫画以新的意义。这个图像生产及传播过程表明,中国"长城"的视觉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在"全球化"语境中得到确立的。
- 吴雪杉
- 关键词:抗战漫画图像
- 媒介意识形态:1950年代的“速写运动”被引量:3
- 2015年
- 1955年3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作品种类中,有一门是速写。996件参展作品里,速写和素描共计51件。能够明确为速写的,有艾中信《代表们眺望人民的首都》、伍必端《枪在这儿(朝鲜速写)》、邵字《首都速写》、武德祖《你家的、我家的、都是咱们社的》、侯逸民《农村速写》、孙恩同《劳动后的休息》、黄胄《少年》和《吹唢呐》、叶浅予《来自草地》和《舞蹈速写》、罗工柳的《朝鲜速写》等作品。
- 吴雪杉
- 关键词:速写意识形态媒介参展作品美术展览会《少年》
- 汽笛响了——阶级视角下的声音与时间
- 对于1930年代的新兴版画运动而言,工人、工业生产和阶级斗争是常见的绘画母题。这类图像在整个20世纪不断出现,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视觉"常识",但对于那些拿起画笔和木刻刀不久的新兴木刻版画家而言,一切都还刚刚开始。他们应该如...
- 吴雪杉
- 文献传递
- 隐蔽的自我:徐悲鸿《田横五百士》新解被引量:4
- 2014年
- 《田横五百士》历来被视为徐悲鸿最出色的历史画创作。早在1930年代,徐悲鸿的同时代人就为这件作品所打动,给予极高的评价。1935年,杨晋豪在《田横五百士》里看到了“徐悲鸿先生的素志和人生观:画中人“都是为民族奋斗的崇侠、高爽、挚直、真诚的勇士;他们都具有路见不平则仗义执吉的坚决的活力”。[1]宗生1939年的评价是:“图中田横拱手话别的慷慨激昂,五百壮士远送之悲愤凄楚,
- 吴雪杉
- 关键词:徐悲鸿历史画
- 毕加索在中国:一个传奇艺术家的接受、批评与认同被引量:2
- 2019年
- 20世纪初期,中国开始有意识地引入西方艺术,西方古代及现当代著名艺术家在中国得到广泛而全面的介绍。在所有这些艺术家里,名声能达到家喻户晓的不过寥寥数人,其中就有毕加索。毕加索生前得享大名,1910年代,他的名字就已传入中国,并逐渐成为中国人心目中艺术天才的代表。在这近百年的传播史与接受史中,毕加索获得了鲜花和掌声,也遭遇过批评与批判。在所有西方艺术家中,毕加索作为艺术家的形象与中国自身历史发展脉络紧密结合在一起,历经大起大落,最为跌宕起伏。毕加索在中国的接受过程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毕加索'在中国的形象演变,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是中国自身的一面镜子。
- 吴雪杉
- 关键词:毕加索丰子恺立体派
- 为作品“命名”:从鉴定到美术史
- 2022年
- 从美术史角度来看,伪作和真迹同样拥有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真迹和伪作的区分,部分在于它们的作者是否得到准确命名当一件作品的作者命名准确无误时,它是真迹;反之,真实作者被隐瞒,作品被归入到另一位作者名下时,它就成了伪作为一件伪作找到它的真正作者,它就可以由一位作者的伪作,变成另一位作者的真迹.
- 吴雪杉
- 关键词:美术史
- “钢铁长城”:廖冰兄1938年漫画中的国家理想被引量:6
- 2016年
- 由起重器和烟囱构成的工业图景固然被视为社会进步的表征,但在1920至1930年代的左翼文化里,它也常常意味着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而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成为国防建设的坚强后盾,工业图景的负面含义消退,转成为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乃至国家强大的标志。廖冰兄1938年漫画《筑起我们钢铁的长城!》用视觉的方式,见证了这一阶级矛盾让位于民族矛盾的历史变迁。
- 吴雪杉
- 关键词:钢铁阶级民族漫画
- 从“九鼎”到“丹鼎”——四川汉代“取鼎”图像的嬗变被引量:5
- 2011年
- "泗水取鼎"是西汉中期至魏晋时(公元前1世纪—公元3世纪)流传甚广的画像题材,山东、河南、四川等地的画像石或画像砖都再现了秦始皇在泗水打捞周鼎却遭受失败的传说。这一传说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郦道元的《水经注》则表明,"泗水取鼎"的故事到北魏时尚在山东民间流传。
- 吴雪杉
- 关键词:嬗变图像汉代九鼎《水经注》西汉中期
- 空间、媒介与自我:《在世界和平大会听到南京解放的消息》被引量:1
- 2018年
- 徐悲鸿1949年6月完成的《在世界和平大会听到南京解放的消息》,绘有20多位中国赴布拉格参会代表团成员肖像,又将自己放置在画面的中心。本文从空间、媒介和画家自我身份认同的角度重新解读这一作品,讨论徐悲鸿在1949年创作方向的转变,以及他如何以个人视角来打量一个新的时代。
- 吴雪杉
- 关键词:媒介自我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