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莉莉

作品数:6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重庆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建筑科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2篇冶金
  • 2篇冶金性能
  • 2篇异种金属
  • 2篇熔点
  • 2篇瞬间液相
  • 2篇母材
  • 2篇金属
  • 2篇共晶
  • 1篇氮含量
  • 1篇氮元素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分析
  • 1篇碳元素
  • 1篇盘条
  • 1篇热力学
  • 1篇力学性能
  • 1篇拉伸断口
  • 1篇SWRH82...
  • 1篇IMC
  • 1篇INTERM...

机构

  • 6篇重庆大学
  • 1篇首钢水城钢铁...

作者

  • 6篇吴莉莉
  • 5篇盛光敏
  • 4篇赵国际
  • 3篇袁新建
  • 2篇罗军
  • 2篇刘蒙恩
  • 1篇邓永强
  • 1篇杨茂麟
  • 1篇魏福龙
  • 1篇李正嵩
  • 1篇张东升

传媒

  • 1篇稀有金属材料...
  • 1篇重庆大学学报...
  • 1篇Transa...

年份

  • 1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氮含量对SWRH82B盘条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2012年
为了研究不同含氮量的SWRH82B盘条在组织和性能等方面的差异,利用液压万能试验机对盘条进行拉伸试验,利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观察盘条的微观组织、拉伸断口及第二相析出情况。结果表明:增氮使索氏体组织的层片间距更细小;增加1.38×10-4的氮可使盘条的屈服强度提高8MPa、抗拉强度提高28MPa、延伸率降低1.8%、断面收缩率降低5.8%;高氮盘条比低氮盘条的拉伸断口上有更多的夹杂物;高氮盘条中的析出物更多且分布较弥散,析出物主要集中在位错线或原奥氏体晶界上,经标定,析出物中含有细小的V(C,N)颗粒。
盛光敏吴莉莉邓永强魏福龙李正嵩张东升杨茂麟
关键词:盘条力学性能拉伸断口
一种异种金属两步式双温瞬间液相连接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异种金属两步式双温瞬间液相连接方法,中间层与高熔点母材间的共晶温度比中间层与低熔点母材间的共晶温度高100~400℃;1)先在温度T1下利用瞬间液相连接方法将中间层一端与高熔点母材焊合;2)然后在温度T2...
盛光敏袁新建赵国际刘蒙恩罗军吴莉莉
文献传递
一种异种金属两步式双温瞬间液相连接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异种金属两步式双温瞬间液相连接方法,中间层与高熔点母材间的共晶温度比中间层与低熔点母材间的共晶温度高100~400℃;1)先在温度T1下利用瞬间液相连接方法将中间层一端与高熔点母材焊合;2)然后在温度T2...
盛光敏袁新建赵国际刘蒙恩罗军吴莉莉
文献传递
Sn-Zn钎料/Cu基板焊点界面元素扩散与IMC形成热力学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对270℃条件下Sn-Zn钎料/Cu基板焊点界面反应进行了热力学计算与分析,并利用SEM、EDS、XRD及显微硬度计对焊点界面进行了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界面Cu基板侧金属间化合物(IMC)CuZn层的形成是自发的,钎料侧形成的CuZn持续与扩散过来的Zn原子反应生成Cu5Zn8;Cu原子越过界面IMC层向钎料中的扩散与聚集呈现"脉动"形式,在临近结合面的钎料中形成粒状Cu5Zn8 IMC,并造成靠近界面区钎料中的Zn元素含量呈现间隔的"减少-聚集"现象;界面IMC层未造成焊点界面硬度突变。
赵国际盛光敏吴莉莉
关键词:IMC热力学
N、C在SWRH82B钢中的存在形式及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是公路、铁路、建筑、桥梁和一些大型场馆等建设必须的结构材料,作为其原材料的SWRH82B钢盘条的质量对钢绞线的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研究SWRH82B钢盘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所用材料由首钢...
吴莉莉
关键词:氮元素碳元素荧光分析
Interfa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 of Sn-6.5Zn solder/Cu substrate joints during aging被引量:2
2012年
The influence of isothermal aging at 150 °C on the micro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hardness of the Sn-6.5Zn solder/Cu joint was studied. The mechanisms for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intermetallic compound (IMC) at the interface of the Sn-6.5Zn/Cu joint were also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continuous layer consisting of CuZn and Cu5Zn8 IMCs is formed in the interface zone. As the aging time prolongs, the thickness of the IMC layer first increases and then decreases, and the continuous and compactable layer is destroyed due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Cu-Zn IMC layer. A discontinuous layer of Cu6Sn5 IMC is present within the Cu substrate near the decomposed region. The interface becomes rough and evident voids form after aging. The microhardness of the interface increases owing to the application of aging.
赵国际盛光敏吴莉莉袁新建
关键词:AGING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