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霜

作品数:8 被引量:84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委社会发展基金江苏省科委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狼疮
  • 5篇红斑
  • 5篇红斑狼疮
  • 4篇系统性红斑
  • 4篇系统性红斑狼...
  • 4篇狼疮静颗粒
  • 4篇活动性
  • 3篇中医
  • 3篇中医药
  • 3篇活动性系统性...
  • 2篇药疗
  • 2篇药疗法
  • 2篇医药疗法
  • 2篇中医药疗法
  • 2篇免疫调节
  • 2篇抗原
  • 1篇毒瘀
  • 1篇血清
  • 1篇血清SIL-...
  • 1篇药理

机构

  • 8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江苏省中医院
  • 1篇南京市建邺区...

作者

  • 8篇叶霜
  • 6篇金实
  • 5篇刘喜德
  • 5篇汪悦
  • 2篇耿元卿
  • 2篇刘志辉
  • 2篇姚华
  • 2篇张梅涧
  • 1篇魏刚
  • 1篇于佐文
  • 1篇杜斌
  • 1篇王旭
  • 1篇武剑
  • 1篇马健
  • 1篇刘奇志
  • 1篇杨利

传媒

  • 2篇中医杂志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中国医药学报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中国药物与临...

年份

  • 1篇2003
  • 3篇2002
  • 3篇2000
  • 1篇199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狼疮静颗粒对BXSB狼疮鼠腹腔巨噬细胞Ⅰa抗原表达的调节作用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 探讨中药制剂狼疮静颗粒对狼疮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 对发病早期 (6周龄 )BXSB狼疮鼠 ,短期 (1周龄 )给予狼疮静颗粒及糖皮质激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多处理因素干预 ,正交设计实验 ;流式细胞仪 (FACS)检测腹腔巨噬细胞Ⅰa抗原表达。结果 狼疮静颗粒对腹腔巨噬细胞Ⅰa抗原表达具有弱于激素的明显下调作用 (P <0 0 5 )。结论 狼疮静颗粒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作用机制与调节抗原提呈细胞的MHCⅡ类分子表达 ,发挥其免疫下调作用有关。
金实叶霜朱方石汪悦马健刘志辉刘喜德姚华
关键词:狼疮静颗粒腹腔巨噬细胞抗原表达流式细胞仪
狼疮静颗粒对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及免疫调节机制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具有代表性的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患. 其病程迁延,临床床多呈慢性经过,活动期与静止期相交替;由于该病广泛累及全身多系统、多器官,尤其是肾脏、神经系统和心血管、血液系统的病变,及长期免疫抑制治...
叶霜
关键词:狼疮静颗粒系统性红斑狼疮IA抗原表达
文献传递
狼疮静对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及免疫调节机制研究
金实马健汪悦朱方石叶霜张梅涧刘喜德丁炜于佐文武剑耿元卿魏钢杜斌刘奇志
对活动性SLE疾病提出补肾化毒沿法,研制了“为狼疮静颗粒”,急性毒性试验示无明显毒副作用;临床研究表明,狼疮静颗粒中西医结合组治疗活性性SLE45例有效率达91.1%,与西药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在显效率,...
关键词:
关键词:狼疮静颗粒免疫调节机制
风湿性多肌痛病案被引量:1
1999年
1 病历摘要患者张某某,女性,53岁,退休职工,1996年11月10日会诊。主诉:身痛、低热4个月。病史:4个月来周身关节肌肉疼痛伴低烧,在本市某医院多次检查,除血沉较高(54~80mm/h)、血红蛋白偏低(90~100g/L)
金实汪悦王旭杨利叶霜
关键词:风湿性多肌痛中医药疗法肌肉疼痛
狼疮静颗粒治疗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45例临床研究被引量:8
2003年
目的:观察狼疮静颗粒治疗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45例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强的松、环磷酰胺等常规西药为对照组,中药狼疮静颗粒结合常规西药为治疗组,治疗观察75例活动性SLE患者。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1.1%,与对照组80.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降低SLAM病情活动性积分、改善多项临床检测指标的异常、减少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用量、降低病情复发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以生地黄、熟地黄、白花蛇舌草、益母草等补肾化毒中药组成的狼疮静颗粒对活动性SLE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金实汪悦张梅涧刘志辉叶霜刘喜德朱方石于佐文魏刚武剑耿元卿刘奇志
关键词:狼疮静颗粒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药疗法
狼疮静对活动性SLE患者血清sIL-2R、TNF-α的影响被引量:32
2000年
细胞因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和病情的活动有密切关系。不少研究结果认为sIL-2R与病情活动呈正相关,TNF-α在活动期明显异常。为了探讨狼疮静的疗效及对病情活动的影响,我们检测了42例中药组和20例西药组SLE患者血清中sIL-2R和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这二种细胞因子水平都有明显降低,而中药治疗能更好地降低血清sIL-2R的水平,较之单用西药治疗更为有效地控制病情。
杨利金实汪悦张梅涧叶霜刘喜德姚华
关键词:全身性红斑狼疮SIL-2R
补肾化毒法治疗SLE的理论机制探讨被引量:12
2002年
用补肾化毒中药“狼疮静颗粒”治疗活动性SLE取得较好疗效 ,动物实验明确了该药对狼疮动物模型的部分免疫机理。本文着重探讨了补肾化毒法治疗SLE的理论机制。通过 1 96 7例SLE临床证型分析 ,探讨了SLE病变机理 ;通过理论分析 ,认为本病肾虚为本 ,毒瘀为标 ;基于病机 ,方附法出 ;最后指出补肾化毒法不是活动性SLE唯一治法 ,临症应重视辨证。
金实朱方石叶霜刘喜德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肾虚毒瘀药理学SLE
伏邪理论发挥被引量:30
2000年
外感热病一直是中医学发展的挑战与契机,而相应成熟起来的外感热病理论又往往拓展开去,更深广地指导和影响整个医学的认知和实践,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到金元之际的河间、易水学派的热病学说,到明清时期繁盛的温病学,均是如此。随着时代的变迁,疾病谱的漂移,西医学的碰撞,中医学及其热病理论又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中医传统热病理论的组成部分的伏邪或伏气理论,其源起可上溯《内经》,其存废莫衷一是,该理论能够为中医学的实践提供什么贡献?本文撇开对该理论的源流考镜,名学思辨,试从其医学思想的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展开讨论,并以如下2条为讨论前提:(1)伏邪理论不是病因理论;(2)伏邪理论不仅限于伏气温病。
叶霜
关键词:外感热病伏邪理论中医药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