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纪远

作品数:308 被引量:13,216H指数:6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51篇期刊文章
  • 27篇会议论文
  • 23篇科技成果
  • 5篇专利

领域

  • 84篇天文地球
  • 73篇农业科学
  • 63篇经济管理
  • 49篇环境科学与工...
  • 28篇自动化与计算...
  • 23篇生物学
  • 9篇建筑科学
  • 7篇医药卫生
  • 5篇电子电信
  • 3篇文化科学
  • 3篇理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社会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75篇遥感
  • 70篇土地利用
  • 35篇土壤
  • 29篇生态系统
  • 28篇地理信息
  • 27篇信息系统
  • 26篇地理信息系统
  • 26篇生态
  • 23篇土地利用变化
  • 22篇气候
  • 21篇GIS
  • 19篇植被
  • 17篇耕地
  • 16篇草地
  • 14篇气候变化
  • 9篇遥感和GIS
  • 9篇SARS
  • 9篇LUCC
  • 7篇生物量
  • 7篇物量

机构

  • 303篇中国科学院
  • 27篇中国科学院大...
  • 24篇中国科学院研...
  • 14篇中国科学院新...
  • 9篇中华人民共和...
  • 8篇四川师范大学
  • 6篇北京师范大学
  • 6篇武汉大学
  • 5篇中国环境科学...
  • 5篇俄克拉荷马大...
  • 4篇湖北大学
  • 4篇云南大学
  • 4篇中国气象局国...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河海大学
  • 3篇河南大学
  • 3篇首都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生...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瑞典皇家理工...

作者

  • 306篇刘纪远
  • 75篇邵全琴
  • 67篇庄大方
  • 41篇张增祥
  • 27篇徐新良
  • 26篇匡文慧
  • 25篇樊江文
  • 24篇胡云锋
  • 22篇黄麟
  • 19篇高志强
  • 16篇刘荣高
  • 15篇邓祥征
  • 14篇王军邦
  • 14篇王劲峰
  • 13篇杨存建
  • 13篇岳天祥
  • 12篇宋关福
  • 12篇闫慧敏
  • 11篇张树文
  • 11篇钟耳顺

传媒

  • 55篇地理学报
  • 17篇地理研究
  • 16篇遥感学报
  • 1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0篇资源科学
  • 10篇科学通报
  • 10篇地球信息科学...
  • 9篇生态学报
  • 7篇地理科学进展
  • 7篇中国科学(D...
  • 7篇地球信息科学
  • 5篇中国图象图形...
  • 5篇中国人口·资...
  • 5篇地理科学
  • 4篇水土保持学报
  • 4篇农业工程学报
  • 4篇地球科学进展
  • 4篇第四纪研究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山地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11篇2016
  • 9篇2015
  • 15篇2014
  • 14篇2013
  • 25篇2012
  • 12篇2011
  • 12篇2010
  • 18篇2009
  • 7篇2008
  • 7篇2007
  • 6篇2006
  • 21篇2005
  • 32篇2004
30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土壤碳蓄积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被引量:101
2002年
土壤碳库的动态平衡影响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高低 ,是土壤肥力保持和提高的重要研究内容。简要评述了土壤理化特性、温度和降水变化、大气CO2 浓度上升、人类的农业活动对土壤有机碳蓄积量的影响 ,介绍了当前对土壤碳蓄积量动态变化的研究进展 ,认为应加强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壤碳循环研究的结合 ,提高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变化的认识 ,并需要从生态环境保护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出发 ,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方式的改变 ,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
王绍强刘纪远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活动土壤碳储量碳库
城市化和退耕还林草对中国耕地生产力的影响被引量:43
2012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和1999年开始启动的退耕还林草生态工程对耕地的分布与生产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本研究应用由TM遥感影像获取的1980s-2000年与2000-2005年两个时间段耕地变化数据,结合以多时相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的耕地生产力光能利用率遥感模型估算两个研究时段耕地生产力变化特征,比较城市化与退耕还林草政策主导下两个时期耕地转移对各区域耕地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研究时段因城市占用损失的耕地生产力占土地利用变化(LUCC)导致的耕地生产力减少总量比例均在60%以上。在20世纪90年代,全国新增耕地生产力总量比被占用耕地生产力高87%,耕地转移使中国耕地生产力增加。2000-2005年间,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启动和快速城市化进程对耕地的持续占用导致耕地生产力占补正平衡指数由前一时段的正平衡变为负平衡,转出耕地生产力总量比新增耕地生产力高31%,耕地转为林草地和建设占用损失的耕地生产力分别较前一时段提高57%和85%。城市化与退耕还林草政策等驱动因素作用下耕地开垦区与占用区的空间分布差异使得耕地生产力占补平衡状态和趋势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异。
闫慧敏刘纪远黄河清董金玮徐新良王军邦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遥感
SARS控制与预警地理信息系统被引量:5
2003年
针对我国当前非典型肺炎 (SARS)疫情防治工作的迫切需求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基于其在地理信息科研领域具有大型国产GIS软件平台 (SuperMAP)及其在辅助决策空间信息模型工具等方面的科研优势 ,紧急研制了“国家SARS疫情控制与预警信息系统”。该系统由五个子系统构成 ,是一个将空间定位、空间信息管理、空间信息分析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 ,形成了前后端一体的SARS疫情实时传输、处理、分析和分布完整的信息系统。在SARS疫情的信息采集、管理、分析及其防治与监控措施的发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刘纪远钟耳顺庄大方王劲峰宋关福
关键词:SARS信息系统SUPERMAP
江西泰和县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评估被引量:29
2012年
森林生态系统综合水源涵养能力是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蓄水能力的总和。本文根据江西泰和县2003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合文献收集,从3个作用层评估了泰和县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比较了不同森林类型、林龄、海拔、坡度下的林冠降雨截留能力,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和土壤蓄水能力。结果表明,林冠层平均截留率为16.31%,枯落物层持水率为2.14%,土壤层蓄水率为81.55%,3个层次总截留和蓄水量为1.41亿m3。各种森林类型水源涵养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杉木林>马尾松林>湿地松林>阔叶林>毛竹林>灌木林>混交林>经济林。幼林龄、中林龄、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水源涵养贡献率分别为17.58%、65.39%、14.18%、2.48%和0.37%,涵养水源能力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空间上,泰和县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水源涵养力表现出从东西两侧向中部递减的分布。不同立地条件下林分的合理经营与管理对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
吴丹邵全琴刘纪远
关键词:水源涵养林冠截留枯落物持水土壤蓄水
关于中国西部绿色发展途径的初步探讨
地区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依然面临诸多挑战,面对未来5至10年中国西部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必须及时有效地研究制定西部地区绿色发展途径,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科技创新、财税政策扶持等一系列举措...
刘纪远
关键词:地方经济绿色发展理念路径规划
中国植被生长的最适温度估算与分析被引量:10
2012年
利用中国区域的GIMMS NDVI数据集和相应时期气象站点实测的温度数据集,分别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地域上对比分析植被生长过程与环境温度变化的关系,并由此提取区域植被生长关键阶段对应的温度,最后得到了中国各生态地理区植被生长的最适温度及其变化区间。结果显示:①研究首次给出了不同生态区植被生长的最适温度,其中青藏高原的参考最适温度最低,在10℃左右,而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的较高,很多区域的值都超过了25℃,说明植被生长的最适温度具有很强的地域分异性;②根据论文结果,通过海拔高度和纬度两个地理因子,可快速拟合得到中国陆地植被生长的近似最适温度。研究结果可以为生态系统模型的参数本地化和空间化提供参考。
崔耀平刘纪远胡云锋邴龙飞陶福禄王军邦
关键词:最适温度NDVI气候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机理研究的地球信息科学方法初探
<正>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全球环境变化,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强烈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因此研究全球碳循环过程及其驱动机制是定量评价全球碳收支和全球变化的科学基
刘纪远于贵瑞王绍强岳天祥高志强
文献传递
基于样带农户调查的江西省山江湖林业工程生态成效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山江湖工程"实施的20多年间,以人工造林为主的消灭荒山、治理水土流失等生态建设使江西省的森林覆盖率由36%提升至60.05%。利用江西省中南部典型样带4个县181个村508户农户的入户实证调查资料及相关辅助数据,分析了"山江湖工程"实施以来的具体生态成效,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结果表明:工程区农户通过直接参与工程的建设、管理而成为山江湖工程的主体,但大部分属于被动参与,参与收益后逐渐开始考虑参与方式和利益获取的均衡性,其主体地位体现在对造林树种、密度、方式、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选择;农户通过不同经验指标衡量工程实施后的具体生态成效,认识到工程的显著成效表现在植被恢复、保持水土、保护野生动物、涵养水源等方面;对于生态成效无意识的农户,与局部地区只砍不种以及未获收益后农户经营的逆反心理有关;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乱砍滥伐、超方砍伐等。
黄麟邵全琴刘纪远邵景安匡文慧
关键词:农户调查
近30年来中国陆地蒸散量和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31
2012年
对NOAH陆面模式模拟的近30年中国陆地蒸散量和土壤含水量,按照6大片区和5种生态系统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讨论全国以及各大区不同生态系统类型蒸散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研究不同类型蒸散和土壤含水量的关系。中国陆地蒸散量总体呈增加的趋势,年内蒸散量最大的月份是7月,年末和年初蒸散量较小。而我国中南、西南、华东、东北和西北蒸散量变化趋势和全国的总趋势一致,呈增加的趋势。华北地区蒸散量近30年来总体趋势是下降的,华北蒸散量最大的年份是上世纪90年代。在所有生态系统类型中,林地蒸散最大的有东北、华东、西南和中南4区;而华北和西北草地在各类型中蒸散量所占比例最高。6大片区对比,林地蒸散水量最大的地区是西南和中南,最小的西北;草地蒸散水量最大的地区是西南,最小的是东北区;农田蒸散水量最高的是华东,最低的是西北;荒漠蒸散量最大的片区是西北;湿地蒸散最大的是东北。80年代以来,全国土壤含水量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从各片区的情况看,仅西北地区稍有增加,其余5区土壤含水量皆是下降的。植被覆盖度和土壤水分是影响蒸散量最重要的因子,在植被覆盖较差时,土壤水分和蒸散量相关性较好。
邴龙飞苏红波邵全琴刘纪远
关键词:蒸散土壤含水量植被覆盖度陆面模式LUCC
近40年来中国大陆地表气温变化估算被引量:4
2012年
本文对近20年来中国地表气温变化估算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对不同研究者所采用的资料、时间尺度及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当前国际上应用较多的几种升温估算方法,本文以1970-2007年的气温数据为基础,分别应用直接算术平均法、逐站计算法、区域面积加权法、一级差分法和空间插值法,对中国大陆近40年的升温幅度分别进行了估算,从结果的对比分析中揭示中国地表气温变化估算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中国大陆地区近40年来的增温趋势在0.30~0.43℃/10a之间,升温幅度在1.16~1.56℃之间;冬季升温最为显著,夏季升温最少;整体上北方升温幅度高于南方。不同计算方法计算得到的增温速率在绝对值上有着一定差异,但整体趋势是相同的。
孙朝阳邵全琴刘纪远
关键词:全球变暖气候变化
共3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