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洪波

作品数:168 被引量:411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6篇期刊文章
  • 38篇专利
  • 21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1篇农业科学
  • 35篇生物学
  • 29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医药卫生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53篇背角无齿蚌
  • 49篇耳石
  • 27篇刀鲚
  • 18篇贝类
  • 17篇污染
  • 15篇洄游
  • 14篇养殖
  • 13篇淡水
  • 13篇鱼类
  • 13篇中华绒螯
  • 13篇中华绒螯蟹
  • 13篇绒螯蟹
  • 13篇生境
  • 13篇重金
  • 13篇重金属
  • 11篇生物积累
  • 11篇水域
  • 10篇淡水贝类
  • 10篇电子探针
  • 10篇渔业

机构

  • 163篇中国水产科学...
  • 89篇南京农业大学
  • 10篇上海海洋大学
  • 6篇中国水产科学...
  • 6篇江苏省海洋水...
  • 3篇江南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东京大学
  • 1篇河北科技师范...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 167篇刘洪波
  • 157篇杨健
  • 82篇姜涛
  • 78篇陈修报
  • 37篇苏彦平
  • 11篇戈贤平
  • 7篇熊瑛
  • 6篇陈婷婷
  • 5篇瞿建宏
  • 5篇吴伟
  • 5篇卢明杰
  • 4篇仲霞铭
  • 4篇徐跑
  • 4篇边学森
  • 4篇甘居利
  • 4篇李孟孟
  • 4篇孙超
  • 4篇赵颖
  • 3篇尤洋
  • 3篇周昕期

传媒

  • 9篇农业环境科学...
  • 8篇渔业科学进展
  • 7篇水产学报
  • 7篇水生生物学报
  • 7篇2010水产...
  • 5篇中国水产科学
  • 5篇江苏农业科学
  • 5篇湖泊科学
  • 4篇海洋与湖沼
  • 3篇海洋渔业
  • 3篇海洋科学
  • 3篇科学养鱼
  • 3篇水产科学
  • 3篇水产学杂志
  • 3篇生态与农村环...
  • 3篇中国水产学会...
  • 2篇兽类学报
  • 2篇食品科学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1篇2023
  • 5篇2022
  • 12篇2021
  • 10篇2020
  • 7篇2019
  • 10篇2018
  • 11篇2017
  • 10篇2016
  • 17篇2015
  • 11篇2014
  • 12篇2013
  • 9篇2012
  • 6篇2011
  • 16篇2010
  • 6篇2009
  • 7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1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太湖背角无齿蚌中多氯联苯的残留被引量:13
2008年
作为建立淡水"贝类观察"体系的初步尝试,本研究以2003—2005年间采自太湖5个地点:无锡五里湖和三山岛,浙江湖州,常州雪堰,宜兴大浦的背角无齿蚌(Anodontawoodiana)为对象,测定了其体内37种多氯联苯(PCBs)化合物的浓度。结果显示,大部分样本能够明显检出PCB残留,检出率为95%。总多氯联苯(ΣPCB)含量在0.68-58.09ng·g-1湿重之间。各样点间蚌的总PCB含量无明显差异。PCB11、1和5在大多数样本中为优势组分,太湖周围的工业污染可能是其主要来源;同时,其累积类型异于所报道的太湖水域的夜鹭卵、沉积物和其他样本的研究结果。本研究中背角无齿蚌的PCBs残留量低于国内外相关的食品卫生标准。
边学森刘洪波甘居利杨健
关键词:背角无齿蚌多氯联苯太湖生物积累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鲚属鱼类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2013年
对已应用于鲚属鱼类系统发育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物种分类和种类判别等遗传学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综述,在了解其重要进展的基础上,比较各自的长处和不足,并展望其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国鲚属鱼类系统发育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物种分类及种类判别等方面的下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孙超刘洪波姜涛杨健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方法物种分类
铜对背角无齿蚌幼蚌的组织损伤效应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为了探究铜(Cu)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woodiana)的组织毒性损伤效应,基于对Cu毒性较为敏感的幼蚌,根据Cu对幼蚌96 h-EC50和我国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1989)中Cu限量设定5个浓度(2.0、1.0、0.1、0.01、0.005 mg·L^(-1)),并进行24、48、72、96 h的暴露及组织(鳃、消化腺、外套膜和斧足)切片观察。结果显示:0.005 mg·L^(-1)的Cu对幼蚌没有产生明显的组织损伤。经过96 h暴露,鳃在0.01 mg·L^(-1)暴露组开始出现色素细胞显著增加、细胞空泡化的现象;在0.1 mg·L^(-1)暴露组鳃开始出现巨噬细胞增多、纤毛脱落;在2.0 mg·L^(-1)暴露组,鳃出现细胞坏死、鳃丝萎缩、结缔组织糜烂等损伤效应。斧足在0.1 mg·L^(-1)暴露组开始出现细胞空泡化及上皮层损伤;在2.0 mg·L^(-1)暴露组,斧足上皮层损伤和细胞空泡化加剧。外套膜在0.01 mg·L^(-1)暴露组开始出现色素细胞和巨噬细胞显著增加;2.0 mg·L^(-1)暴露组开始出现上皮层损伤。消化腺从0.1 mg·L^(-1)暴露组开始出现小管上皮细胞变形、淋巴区域扩大以及结缔组织萎缩。研究表明,背角无齿蚌幼蚌的鳃对Cu毒性的组织损伤效应最为敏感,适宜用作淡水渔业生态环境Cu污染监测和毒性评价的靶器官。
刘凯陈修报刘洪波姜涛杨健
关键词:背角无齿蚌组织切片毒性效应渔业生态环境
长江短颌鲚耳石Sr/Ca值变化特征及其江海洄游履历被引量:27
2014年
为确证长江刀鲚生殖洄游季节的短颌刀鲚是否为江海洄游个体,采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研究了2013年4月27日采自长江靖江段的1尾短颌鲚(XGC-A)和1尾长颌鲚(XGC-B)矢耳石的锶(Sr)和钙(Ca)的微化学特征,同时将实验结果与确认是江海洄游型长江刀鲚矢耳石的Sr和Ca的微化学特征进行了比对分析。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短颌鲚和长颌鲚个体的Sr/Ca值均波动显著,不仅具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1.59±0.80、1.55±0.74),而且出现了对应于海水生活的高值(4.38±1.33、3.56±0.94),显示出其溯河洄游的履历;耳石元素面分布分析结果同时验证了短颌鲚和长颌鲚均参与江海洄游的事实。研究表明,目前长江中存在参与江海洄游的短颌鲚个体。
徐钢春顾若波刘洪波姜涛杜富宽聂志娟杨健徐跑
关键词:刀鲚耳石电子探针长江
中华绒螯蟹肌肉甜味特征分析
2023年
甜味是蟹类水产品的主要味道特征之一。由于与水产品中甜味相关的化学物质有很多种,有甘氨酸、丙氨酸等氨基酸(张家奇等,2017;Cheng等,2021;俞铮等,2022),还有甜菜碱及游离的糖类等(刘源等,2022),且一些苦味氨基酸如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在低于其阈值浓度时亦能协同增强其他氨基酸甜味(谭斌等,2004),故以往对各产地中华绒螯蟹鲜甜的口感滋味很难用科学定量的数据评价。
刘洪波薛竣仁姜涛陈修报杨健
关键词:水产品中华绒螯蟹化学物质甜菜碱苯丙氨酸
鲤(Cyprinus carpio)仔鱼耳石锶(Sr)标记及其时滞特征的研究被引量:7
2019年
本研究以确认鱼类早期个体规模化耳石锶(Sr)标记的可行性及其时滞特征为目的,选择鲤(Cyprinus carpio)仔鱼为实验对象,开展了六水氯化锶(SrCl2·6H2O)溶液2d的活体浸泡标记研究。结果显示,该浸泡标记过程对鲤存活、生长无显著影响。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技术进行分析: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Sr/Ca比值(3.0左右)趋于稳定,标记组却均出现了明显的标记峰值(远>3.0);面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在标记组鲤耳石上均呈现出一圈明显、清晰可见的红色“高Sr标记环”。此外,对比对照组和标记组微化学结果发现,“高Sr标记环”在恢复续养250d后的鲤耳石仍然可见,说明Sr标记可长期存在。观察鲤仔鱼耳石微结构,发现Sr在耳石上存在明显的时滞效应。首次得出在开始浸泡后的第3天,耳石上才开始出现Sr标记,在浸泡结束后的第6天,耳石Sr标记区才会完全消失的结论。本研究首次揭示出,外源Sr标记的方法在鲤仔鱼种群大规模增殖放流标记和评价中将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可靠性、可行性和应用潜力。
邱晨姜涛陈修报刘洪波杨健
关键词:耳石增殖放流
背角无齿蚌幼蚌食物中的藻类组成被引量:4
2014年
选取不同生长阶段(1.5月龄,2.5月龄,6月龄)的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幼蚌,通过生物学解剖对其消化道内容物中的藻类组成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月龄幼蚌食物中藻类组成均以蓝藻、绿藻为主。随幼蚌个体发育,检出的藻种类数逐渐增多(1.5月龄仅11种,2.5月龄13种,6月龄37种)。在1.5月龄幼蚌食物中藻类主要优势种为微小色球藻(Chroococcus minutus)、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微小四角藻(Tetra?dron minimum);2.5月龄幼蚌食物中藻类主要优势种为小球藻、微小四角藻和银灰平裂藻(Merismopedia glauca);6月龄幼蚌食物中藻类主要优势种为银灰平裂藻、小球藻和直径较大的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微小四角藻在6月龄幼蚌消化道前后端的出现频率差异显著(P<0.05),反映出较高的利用强度。上述结果可为突破饵料"瓶颈",建成标准化养殖背角无齿蚌实验动物种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可为研究其他淡水经济蚌类的饵料藻类,以促进其人工繁育及资源恢复提供借鉴和参考。
苏彦平陈修报刘洪波武秀国杨健
关键词:背角无齿蚌幼蚌食物组成藻类
基于线粒体COI序列的中华绒螯蟹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为了解不同地区野生、养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遗传分化情况,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序列,研究中华绒螯蟹长江流域安徽无为江段、山东东营黄河口、文献报道的辽河野生群体以及湖南大通湖、辽宁盘锦养殖群体的遗传学特征。结果显示:上述5个群体共有36个变异位点,其中简约信息位点8个。盘锦养殖群体(PJ)、东营野生群体(DY)、无为野生群体(WW)、大通湖养殖群体(DTH)以及辽河野生群体(LH)的单倍型数分别为6个、5个、9个、5个和7个,其中单倍型Hap15、16、17为LH群体的独有单倍型,单倍型Hap6、7、8、10为DY群体的独有单倍型,单倍型Hap11为PJ群体独有单倍型,单倍型Hap12、13、14为DTH群体独有单倍型,其中DTH08个体的单倍型与合浦绒螯蟹更接近。LH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d)最高,而DTH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Pi)最高;WW群体的单倍型与核苷酸多样性最低。中华绒螯蟹5群体间基于COI序列的固定指数FST值为-0.034~0.089,分化程度极低,群体间的基因流为5.119~∞,显示不同种群之间基因交流较为频繁,没有明显的遗传结构。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结果显示:单倍型之间不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化特征,不同地理群体之间的种质混杂情况较为严重。
轩中亚薛竣仁陈修报姜涛刘洪波杨健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种质
不同水域刀鲚形态的分析比较被引量:29
2012年
选取采于黄海吕泗渔场(吕泗群体)和大沙渔场(大沙群体),长江口崇明岛(崇明群体),长江芜湖江段(长江芜湖群体),钱塘江口舟山东霍山(舟山群体),黄河东营江段(黄河群体)的刀鲚,测量全长、体长等14个可量性状和20个框架结构数据并计算肥满度。针对不同性别和不同水域的刀鲚所测得的形态学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雌雄刀鲚在体长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在肥满度上雌性显著大于雄性,在反映躯干纵向长度的性状和框架结构上,雌性也显著大于雄性;两个黄海群体的形态与长江崇明和芜湖群体最为接近,与舟山群体和黄河群体都有显著差别,显示黄海群体最有可能洄游进入长江,与长江两群体间具有关联性;而舟山群体和黄河群体可能较独立于其它群体,关联性不明显。
王丹婷杨健姜涛刘洪波沈新强
关键词:刀鲚形态学两性异形
背角无齿蚌组织中的元素分布研究被引量:10
2010年
利用Agilent7500ce型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研究了18种元素(Na、Mg、K、Ca、Zn、Mn、Fe、Al、Cu、Cr、Co、Ni、As、Se、Mo、Ag、Tl、Pb)在背角无齿蚌5种组织(外套膜、闭壳肌、足、鳃和内脏团)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鳃中元素的浓度最高,内脏团和外套膜次之,足和闭壳肌中较低。Ca、Mn、Mg、Zn、Al、Cu、Ni、As和Se9种元素浓度均在鳃中最高,Na在外套膜中浓度最高,K在足中浓度最高,Fe和Pb在内脏团中浓度最高。元素负荷量的绝大部分存在于重量较大的鳃和内脏团中,但近50%的Na却积累于外套膜、闭壳肌和足中。背角无齿蚌不同组织或器官对元素的积累具有明显的选择性。
李威杨健陈修报赵颖苏彦平刘洪波
关键词:背角无齿蚌负荷量
共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