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森林

作品数:159 被引量:471H指数:11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专项基金广东省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4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4篇哲学宗教
  • 11篇文化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学
  • 2篇历史地理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30篇辩证法
  • 29篇虚无
  • 29篇虚无主义
  • 25篇哲学
  • 23篇尼采
  • 23篇启蒙
  • 23篇主义
  • 16篇主体性
  • 15篇形而上学
  • 15篇证法
  • 15篇启蒙辩证法
  • 15篇辩证
  • 14篇唯物
  • 12篇《启蒙辩证法...
  • 11篇社会
  • 11篇施蒂纳
  • 11篇马克思主义哲...
  • 10篇唯物主义
  • 10篇浪漫
  • 8篇社会性

机构

  • 98篇中山大学
  • 56篇山东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 2篇华南师范大学
  • 2篇中共广东省委...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西北政法大学
  • 1篇中共广州市委...
  • 1篇意大利卡拉布...
  • 1篇塔夫茨大学

作者

  • 155篇刘森林
  • 3篇赵锦英
  • 1篇杨枫
  • 1篇邹诗鹏
  • 1篇杨生平
  • 1篇刘怀玉
  • 1篇吴灿新
  • 1篇袁久红
  • 1篇龙霞
  • 1篇刘进田
  • 1篇周峰
  • 1篇李仁武
  • 1篇陈金龙
  • 1篇刘卓红
  • 1篇成龙
  • 1篇陈培永
  • 1篇龚庆

传媒

  • 13篇哲学研究
  • 13篇现代哲学
  • 9篇马克思主义与...
  • 7篇学术月刊
  • 7篇山东社会科学
  • 6篇哲学动态
  • 5篇新华文摘
  • 5篇南京大学学报...
  • 5篇深圳大学学报...
  • 5篇学术研究
  • 5篇天津社会科学
  • 5篇高等学校文科...
  • 4篇中山大学学报...
  • 4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吉林大学社会...
  • 3篇马克思主义理...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社会科学辑刊
  • 2篇探求
  • 2篇广西大学学报...

年份

  • 9篇2023
  • 11篇2022
  • 8篇2021
  • 5篇2020
  • 6篇2019
  • 4篇2018
  • 10篇2017
  • 8篇2016
  • 8篇2015
  • 7篇2014
  • 4篇2013
  • 9篇2012
  • 7篇2011
  • 7篇2010
  • 5篇2009
  • 7篇2008
  • 6篇2007
  • 3篇2006
  • 7篇2005
  • 9篇2004
1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式现代化与汉语哲学
2023年
汉语哲学旨在改变把西方哲学视为唯一普遍和标准哲学的传统立场,立足汉语的言说结构和中国人的生活世界,致力于现代性普遍哲学问题的求解而建构崭新的哲学范式,具有明显的融合性和开放性特征,在一种更多、更复杂的多元互动中,通过对西方普遍性的反思、重构定位自身。中国式现代化为汉语哲学提供了并将继续提供坚实的社会历史基础,为建设一种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新文明规定其基本方向。
刘森林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新文明
透视唯物史观中的发展主义被引量:3
2005年
刘森林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对历史唯物主义中未经反思的发展主义信念提出了反思与批评,并结合当代生态学的有益成果,提出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建构,必须清除那些与当今的可持续发展观有差距甚至不一致的观念,对发展理论进行了新的思考。刘怀玉结合列斐伏尔这一个案研究,提出了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一个长期没有受到重视的问题,即“空间”问题,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与空间规划之间的内在关系,指出了空间理论在批判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建构中的重要作用。郁建兴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出发,在厘清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基础上,指出随着全球化时代经济、政治、文化之间关系的日益复杂化,马克思的国家理论有着复兴的趋势,并构成了考察跨国资本逻辑的一个有力视角。吴向东关注的是制度与价值观问题的内在关系,以及它们在历史唯物主义当代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将制度维度引进历史唯物主义,对于我们理解社会,把握现实生活,特别是为我们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变革达到理论自觉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仰海峰则从消费社会这一现实前提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在每一特定阶段的主导性思想状况,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必须面对消费社会提出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拓展自己的?
刘森林
关键词:发展主义消费社会
作为存在论的辩证法
2010年
两种区分 从哲学史的角度看,“辩证法”这个词很难说有一个普遍共同的含义,不同的哲学家对它的理解与使用很不相同。古代的与现代的迥然不一。在古代,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理解不同;在现代,康德与黑格尔各异;即使在推崇否定性和批判性的派别内部.马克思与阿多诺也差异明显。
刘森林
关键词:辩证法存在论亚里士多德哲学史柏拉图阿多诺
主体:在自我性与社会性之间——马克思的主体实现论检思被引量:1
2008年
通过哲学之思获得的可靠自我,能否普遍化到所有社会个体身上?从这个角度看,马克思不是在向传统哲学挑战,而是在向更传统(即比柏拉图更早)的苏格拉底哲学的恢复。不管是在近代主体论意义上还是在社群主义的意义上理解"社会性",不同层面和维度上的社会性对主体性的支撑都分别具有不同的意义。马克思区分了两种不同维度的主体性实现:着眼于主体的普遍性、同一性维度上的实现,和着眼于主体的特殊性、个性维度上的另一种实现。普遍性的实现是个性实现的基础,社会性首先是主体性的一种实现,而不是挫折、扭曲或异化。不能一味地诉说社会性对个体性构成一种压迫,同一性逻辑对个体构成强制,而应该从不同维度上综合性地看待主体性的存在结构和实现结构。
刘森林
关键词:主体性社会性自我
走向自然的解放--上帝之死视域下的马克思与赫斯被引量:3
2022年
近代主体性哲学把自然视为征服的对象,虽有浪漫派从艺术上重视自然、谢林在观念论哲学内部重视自然,但自然在观念论哲学中地位终归不高。自然在上帝笼罩着的传统形而上学世界里是很边缘性的存在。上帝之死、新形而上学革命才迎来自然地位的革新和解放。赫斯的行动哲学固然主张个体化、现实性等,但仍然没有走出黑格尔哲学,自然仍然笼罩在神圣绝对者的界域内。只有马克思才走出黑格尔哲学,把自然从上帝的笼罩中解放出来,把自然视为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与劳动并列的财富源泉,主张自然与劳动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主张劳动—自然的关系优先于劳动—社会的关系,给自然以崇高的地位。
刘森林
关键词:上帝之死赫斯
“上帝”之死与不死:以恩格斯评卡莱尔为中心被引量:3
2014年
早已蕴含在启蒙逻辑之中的"上帝之死"本喻示着人的成熟壮大和自由的实现,因而是积极的,但它的消极性的一面却日益凸显,更为严重的是神、上帝其实并未死亡,而是仍以不同形式隐匿地存活下来。通过评论卡莱尔的《过去与现在》,恩格斯对卡莱尔把上帝之死视为英国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根源、反对无神论、主张以劳动崇拜为核心的宗教提出批评,认为空虚的根源不是基督教的衰微,而是基督教本身,从而与尼采颇为一致。玛门福音崇拜的"物神",马克思与尼采提醒的现代生活中的"形而上学",海德格尔所谓的"超感性价值",都是传统"上帝"的现代表现。"神"未真死,也不可能彻底死去。新"神"仍在,仍需哲学提醒和防范。
刘森林
关键词:上帝之死恩格斯卡莱尔拜物教形而上学
在主体性与社会性之间
2004年
“山高水长,伟人手创。”截止2004年,中山大学业已获得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教育部颁发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1篇,其中人文社会科学领域4篇。为了庆祝中山大学建校80周年,本刊特邀历史系教授关晓红、哲学系教授刘森林、中文系讲师宋俊华等3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撰写了这组笔谈,以期通过现代大学体系中的博士生培养机制,进一步落实和推动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2004年6月22日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中山大学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刘森林
关键词:博士学位论文主体性社会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
恐惧的深化与拓展:从尼采到《启蒙辩证法》被引量:1
2016年
从情感角度,把恐惧、焦虑视为启蒙的情感基础,是《启蒙辩证法》继承了尼采。但与尼采着重揭示基督教克服恐惧的策略不同,《启蒙辩证法》更关注启蒙理性传统克服恐惧的策略。受恐惧、焦虑、煎熬的自我要成为为客体奠基的主体,就必须与客体拉开距离,把所有异在他者概念化、理性化,把世界视为具有严格必然秩序的世界,以便对它们进行规制、支配。这种科学理性的方式在消解恐惧与交流的效果方面,明显优于宗教、神话、巫术等方式。起源于尼采批评的苏格拉底理性文化,依次严重化的用以规制、支配异在他者的策略主要有三种:便于统治的秩序化归置;疏远、推远、漠视与遗忘;厌憎招致的消解、消灭。最后这种就是法西斯主义。沿着尼采之路,把启蒙反思的矛头从苏格拉底推进到荷马,从柏拉图主义推进到荷马史诗,《启蒙辩证法》力图通过启蒙反思推进和挽救陷入困境的启蒙,发掘并展现启蒙自身内含的自我拯救力量。
刘森林
关键词:主体性
二分法与马克思被引量:1
2002年
二元对立模式往往在大众思维中得到广泛使用 ,在古代和近代哲学中也是如此。后现代思想家大多把二分法视为与现代性思维须臾不可分的东西 ,尽管他们也在使用某些二分法 ,但对二分法的自觉反思与拒斥的确构成了当代复杂性思维的一大特点。我在拙作《发展视域内的二分法模式 :反思与批判》〔1〕中把二分法分为强一元论式、弱一元论式和二元论式三种基本类型。沿着这一思路 ,我在本语文中探讨马克思对待二分法模式的态度 ,或者确切地说只探讨这一问题的某些方面。我相信 ,这种探讨对于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对于如何界定马克思哲学与传统哲学及现代哲学的关系 。
刘森林
关键词:辩证法
两种反讽的张力:兼论主体形而上学批判的限度被引量:7
2007年
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的浪漫派反讽有两种:对当下有限事物的反讽与对绝对完美和无限绝对的反讽。第一种反讽意味着纯粹主体性,以至上的形而上存在作为依据批判现存;但它同时受制于第二种反讽。第二种反讽是讥讽形而上、纯粹主体和绝对存在,认为那是无法实际达到的,只能以艺术方式接近和瞬间靠近。两种反讽相互牵制,两者不可偏废。失去第一种反讽牵制的第二种反讽发展下去会直接导致虚无主义和世俗化的泛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遗余力地激进反对抽象、形而上学的倾向就埋藏着这样的风险。
刘森林
关键词:反讽浪漫派主体形而上学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