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显阳

作品数:86 被引量:1,885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11篇专利
  • 6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8篇天文地球
  • 38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经济管理

主题

  • 53篇盆地
  • 52篇鄂尔多斯盆地
  • 31篇延长组
  • 21篇勘探
  • 20篇页岩
  • 16篇成藏
  • 15篇页岩油
  • 14篇油气
  • 12篇油藏
  • 12篇三叠
  • 11篇地质
  • 10篇中生界
  • 9篇低渗
  • 9篇油层
  • 9篇三叠系
  • 8篇延长组长
  • 8篇油层组
  • 8篇储层
  • 7篇低渗透
  • 7篇三叠系延长组

机构

  • 76篇中国石油天然...
  • 25篇低渗透油气田...
  • 9篇成都理工大学
  • 7篇中国石油大学...
  • 7篇中国石油
  • 6篇中国石油天然...
  • 6篇中国石油长庆...
  • 5篇西北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东华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西南...
  • 1篇中国石化
  • 1篇石油天然气总...
  • 1篇中国石油吉林...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86篇刘显阳
  • 29篇付金华
  • 24篇李士祥
  • 17篇杨华
  • 12篇邓秀芹
  • 11篇姚泾利
  • 9篇郭正权
  • 9篇侯连华
  • 9篇惠潇
  • 8篇王京红
  • 6篇罗安湘
  • 6篇杨智
  • 6篇韩天佑
  • 5篇张忠义
  • 5篇王克
  • 5篇窦伟坦
  • 5篇周新平
  • 4篇罗霞
  • 4篇喻建
  • 4篇崔景伟

传媒

  • 6篇地学前缘
  • 5篇石油勘探与开...
  • 5篇天然气地球科...
  • 4篇低渗透油气田
  • 4篇岩性油气藏
  • 3篇现代地质
  • 3篇沉积学报
  • 3篇中国石油勘探
  • 2篇天然气工业
  • 2篇地质学报
  • 2篇石油学报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地球科学(中...
  • 2篇古地理学报
  • 2篇地球科学
  • 2篇第三届中国石...
  • 2篇2011中国...
  • 1篇物探与化探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层学杂志

年份

  • 2篇2024
  • 5篇2023
  • 8篇2022
  • 8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8篇2013
  • 5篇2012
  • 8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8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页岩油原位开发产出油气量的预测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页岩油原位开发产出油气量的预测方法及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待测页岩的原始总有机碳含量TOC值、镜质体反射率Ro值和原始氢指数HI值;根据待测页岩的原始TOC值、Ro值、原始HI值,以及预先建立的页岩油...
侯连华付金华王京红刘显阳赵忠英
油气微渗漏组分的赋存形态及其油气指示性被引量:10
2001年
按赋存介质类型和与介质作用方式 ,油气微渗漏组分可以划分为挥发态、水溶态、吸附态、吸收态、包裹态和化合态。目前已根据不同赋存形态确立了十多种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方法。提出评价地球化学勘探方法检测油气有效性的油气指示性指标(SI)。用该指标评价鄂尔多斯盆地不同地区中所应用的 5种地球化学方法 ,依SI值由大到小的排序为 :微量元素电化学提取 ,酸解烃 ,热释汞 ,金属总量分析和蚀变碳酸盐 (二者SI值相同 )。有效性评价结果表明 ,微量元素吸收态的电化学提取方法具有很好的油气指示性和对油气藏边界的分辨能力 ,微量元素的谱图分析可作为油气微渗漏异常属性评价的一种新手段。图2表 1参 1
文百红林蓓刘显阳
关键词:油气勘探油气田赋存形态
一种页岩原位转化可采油气资源量的预测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页岩原位转化可采油气资源量的预测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建立页岩原位转化的可采油量预测模型,并获取待测页岩的可采油量;建立页岩原位转化的可采气量预测模型,并获取待测页岩的可采气量;建立有效页岩的总有机碳含量下...
侯连华付金华江涛王玉华刘显阳王京红李永新
文献传递
微量元素谱图油气评价及其在岩性油藏勘探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06年
微量元素谱图油气评价技术是在引进俄罗斯地电化学油气勘探方法的基础上开发的一项含油气性及油气属性评价预测新技术。试验研究表明,油区内外土样电化学提取微量元素Ti、V、Cr、Mn、Co、N i、Cu、Zn的ICP质谱特征存在特征差异。利用微量元素谱图特征在五谷城和姬塬地区进行了油气评价和有利目标预测。地电化学微量元素谱图相关系数异常与微量元素浓度异常及烃类异常有较好的配置关系,与自然电位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确定的有效砂体储层相对应。2001及2002年在五谷城和姬塬地区微量元素谱图油气评价预测的有利区内及附近钻获油流,证实了微量元素谱图油气评价在长庆岩性油藏勘探中的作用及有效性。
文百红刘显阳林蓓
关键词:油气评价油气渗漏岩性油藏
鄂尔多斯盆地长9油层组石油运聚规律研究被引量:57
2009年
鄂尔多斯盆地长9油层组是一个新发现的含油层。迄今为止,有关长9油层组石油运聚成藏机理尚不清楚,特别是对石油运聚规律缺乏认识。该问题的解决会进一步完善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石油成藏理论;同时,对长9油层组石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对长9油层组石油来源、油气输导体系、油气运移路径和油气运移动力等油气运聚条件特征及其不同地区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9油层组原油主要来自长7烃源岩,只有在志丹局部地区来自长7和长9烃源岩;长9油层组石油的纵向运移路径是由上向下运移;孔隙型输导体和断层、构造裂隙输导体是长9油层组石油运移的主要输导体;盆地长7油层组普遍存在高过剩压力带,长7与长9油层组之间存在较大的流体压力差,因此长7油层组生成的油气在高过剩压力驱动下可以向下运移,进入储层物性相对好的长9砂体聚集成藏。同时,建立了3种长9油层组油气运聚模式,讨论了长9油层组油气运聚机理。
段毅于文修刘显阳郭正权吴保祥孙涛王传远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
陆相湖盆页岩自生硅质特征及其油气意义被引量:11
2022年
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和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陆相湖盆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X-衍射、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岩石热解等分析手段,对陆相淡水湖盆页岩不同类型硅质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陆相页岩自生硅质成因主要包括长英质溶解、凝灰质脱玻化、黏土矿物转化和硅质交代等4种作用,长石溶解形成的硅质常呈斑点状和脉状分布,结晶程度较低,为含水蛋白石类矿物,SiO_(2)平均值为67.2%;由凝灰质脱玻化作用形成的主要是以非晶态二氧化硅和晶体形态较好自生石英两种形态赋存;黏土矿物转化过程中形成的自生硅质呈微米级板片状或小晶片状的形态嵌于黏土矿物内部,或呈分散状与黏土矿物混合;硅质交代形成的自生石英晶形较好,呈棱角状,SiO_(2)平均含量87%。自生硅质含量与陆源长英质含量呈正相关,长英质压溶是自生硅质主要来源,其次为黏土矿物转化析出硅质,有机质对自生硅质形成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不同成因自生硅质具有与陆源石英相异的地质特征及赋存状态,影响了陆相页岩储集性能、渗流能力与改造效果,特别是富有机质页岩中硅质含量虽高,但由于自生硅质相比陆源石英,多呈漂浮状分布于黏土矿物中,将会对后期人工压裂成复杂裂缝、且压后裂缝支撑能力以及形成有效渗流通道均产生影响。因此,页岩层段仅靠脆性矿物成分计算脆性指数,无法准确表征陆相页岩油储集层岩石力学特征,也会影响陆相页岩油甜点综合评价与优选。
白斌戴朝成侯秀林刘显阳王瑞杨亮李士祥贺君玲董若婧
关键词:陆相湖盆三叠系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与国外相似盆地对比及其中生界石油储量预测被引量:4
2013年
选取3个国外克拉通盆地,即西西伯利亚盆地、巴黎盆地和伊利诺斯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进行对比。鄂尔多斯盆地作为发育在坳拉谷基底之上的克拉通盆地,具有含丰富油气资源量的地质基础。鄂尔多斯盆地为中生代陆相沉积,其烃源岩的分布相对于整个盆地较为局限,圈闭类型较为复杂多样,除此之外的其他地质因素均比较相似。根据盆地对比估算得到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的探明石油储量为17.21×108t(据西西伯利亚盆地)、22.67×108t(据巴黎盆地)和24.40×108t(据伊利诺斯盆地),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具有很大的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
王英刘洛夫张枝焕李薇王艳如刘显阳王克赵彦德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资源动态评价及勘探潜力分析
冉新权杨华付金华席胜利姚泾利刘显阳罗安湘王克邓秀芹刘鑫梁鸿军张雪峰庞锦莲
该项目在系统开展有机质分布与生油能力研究基础上,创建了以盆地模拟为核心的低渗透-超低渗透石油资源评价方法体系,科学论证了资源评价关键参数,明确了资源潜力及其分布规律,有效地指导了勘探大发现及发展规划的制定。主要技术内容如...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生代中晚期构造体制转化过程及其动力学背景被引量:14
2022年
逆冲推覆构造对含油气盆地有效圈闭形成、源储体系配置影响明显,且其形成时限及演化过程对油气勘探意义重要。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生代中晚期曾发生过强烈的逆冲推覆作用,但其构造体制转化过程一直缺乏年代学的约束。热年代学是揭示构造带隆升剥露和相邻盆地演化过程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对祁连山东缘钻井基岩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合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热史模拟综合分析,探讨了该期构造体制转化的时空过程。结果表明祁连山东缘在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74~130 Ma)发生了快速冷却事件,该期抬升冷却事件广泛存在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且盆地西南缘同期物源体系变化、构造变形、隆升剥蚀和砾岩堆积等响应明显,共同表明在中侏罗世延安期之后(170 Ma)该区可能就已转变为挤压环境,并于晚侏罗世挤压变形和隆升剥蚀达到高峰,一直持续至早白垩早期,具西强东弱、边缘强内部弱特点的挤压变形特点,推测与特提斯构造域北东向汇聚联系密切;然于早白垩世三桥期开始,鄂尔多斯西南缘转化为伸展背景,并沉积了巨厚的下白垩统六盘山群,认为是东亚多板块联合作用的结果。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生代中晚期沉积-构造体制转化时限、过程及其动力学背景的厘定,对探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构造面貌的形成演化及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彭恒刘显阳刘池洋惠潇全晓园张天兵赵红格王建强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地质理论与实践被引量:69
2013年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主要发育"低渗、低压、低丰度"的"三低"油藏,油藏受优质烃源岩和大型储集砂体控制。勘探实践中,突破了传统的理论认识和勘探思路,不断创新和完善了低渗透油藏勘探理论体系,构建了曲流河三角洲成藏模式、辫状河三角洲成藏模式、多层系复合成藏模式、坳陷湖盆中部成藏模式和致密油成藏模式等,不断开创了石油勘探的新局面。包括:以曲流河三角洲成藏理论为指导,在陕北地区找到了储量超10×108t的大型含油区带;构建盆地西南辫状河三角洲成藏模式,在陇东地区发现了储量规模达10亿吨级的整装大油田;创建多层系复合成藏模式,在姬塬地区落实了超15亿吨级的规模储量;创立内陆坳陷湖盆中部成藏理论,在华庆地区勘探中取得重大突破;大力推进致密油地质研究与技术攻关,在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了新的规模储量接替区。通过创新地质理论、突破关键技术、推行勘探开发一体化和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了"三低"油田的综合勘探效益,夯实了低渗透油田快速发展的资源基础,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付金华李士祥刘显阳
关键词:勘探实践勘探思路成藏理论鄂尔多斯盆地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