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廼发

作品数:14 被引量:94H指数:5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栖息
  • 3篇栖息地
  • 3篇种群
  • 3篇穿山甲
  • 2篇地理变异
  • 2篇中国穿山甲
  • 2篇沙蜥
  • 2篇自然保护区
  • 2篇物种
  • 2篇荒漠
  • 2篇荒漠沙蜥
  • 2篇繁殖
  • 2篇繁殖成功
  • 2篇繁殖成功率
  • 2篇保护区
  • 1篇地理分布
  • 1篇动物
  • 1篇动物资源
  • 1篇兴隆山自然保...
  • 1篇演替

机构

  • 13篇兰州大学
  • 3篇华南师范大学
  • 2篇湛江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渭南师范学院
  • 1篇乐山师范学院

作者

  • 13篇刘廼发
  • 3篇吴诗宝
  • 2篇马广智
  • 1篇杜丽
  • 1篇孙儒泳
  • 1篇郑永唐
  • 1篇沈旭
  • 1篇赵伟
  • 1篇邵明勤
  • 1篇黄族豪
  • 1篇孙继周
  • 1篇张高红
  • 1篇郝耀明
  • 1篇于晓平
  • 1篇包新康
  • 1篇刘荣国
  • 1篇吴洪斌
  • 1篇吴逸群
  • 1篇张继增
  • 1篇文陇英

传媒

  • 3篇Zoolog...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动物分类学报
  • 1篇Curren...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Chines...
  • 1篇Chines...
  • 1篇第二届全国野...
  • 1篇中国动物学会...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1
  • 1篇1995
  • 1篇198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甘肃鸡类资源及评价被引量:1
1995年
本文报道甘肃鸡类物种和遗传多样性资源,以多样性组分可利用价值评价了甘肃鸡类资源。甘肃有丰富的鸡类物种和遗传多样性资源,共19个种,其中我国特产8种,国家保护种类11种,有5种分化为14个亚种,其中雉鸡甘肃亚种又有众多复杂的遗传型。甘肃鸡类物种和遗传多样性资源有显著的经济、观赏和科研价值,尤其在种群生态学,分子生态学和驯化遗传育种领域有广阔的前景。
刘廼发
中国穿山甲受危状况评估被引量:21
2004年
中国穿山甲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 ,少量分布在与我国广西、云南接壤的国家 .分析了中国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的各种致危因素共 19种 ,并以此评估了它的受危状况 .结果表明 ,中国穿山甲属易受危物种 ,潜在的绝灭危险较大 .较高的受危指数 (Ti=0 .6 94 7)表明它处于高度受危状态 ,已成为濒危物种 (En) .最关键的外在致危因素是过度狩猎、利用和走私 ,其次是栖息地的丧失、改变、岛屿化和种群分布格局的片断化 .上世纪 6 0年代后至今 ,估计中国穿山甲种群数量已下降了 88.88%~ 94 .12 % ,栖息地内的种群密度已低至 0 .0 0 1134~ 0 .0 5 6头 /km2 ,较高的狩猎压力以及栖息地的丧失、改变、岛屿化和走私还将持续 ,受危程度将进一步加重 ,潜在的绝灭危险继续上升 .要缓解中国穿山甲当前的受危状况 ,减轻狩猎压力 ,保护好现有栖息地 ,打击走私是当务之急 .依据IUCN红色名录(RedList,version 3.1)和我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对受危物种等级标准的定义 ,以及CITES附录物种等级标准、我国重点保护动物等级标准 ,中国穿山甲应当从我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的易危级 (Vu)和IUCN红色名录里的低危接近易危(LR/nt)上调为濒危级 (En) ,由CITES附录Ⅱ上升为附录Ⅰ ,由国家Ⅱ级保护动物上升为Ⅰ级保护 .图 3表 1参 4
吴诗宝刘廼发张迎梅马广智
关键词:中国穿山甲濒危动物栖息地种群密度
荒漠沙蜥栖息地选择的季节和地理变异被引量:2
2012年
通过主成分分析、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比较荒漠沙蜥利用生境和潜在可利用生境的9个生态因子,目的是调查其栖息地选择的地理和季节变异.研究表明荒漠沙蜥栖息地选择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存在显著的季节和地理差异.多数种群在繁殖前均选择植被盖度较低的、日晒条件好的生境,而繁殖后选择草本盖度较高、食物条件较好的生境.对照样方季节变异不明显,表明该差异主要由沙蜥的主动选择引起.繁殖前温度相对较低,沙蜥为了获得较高体温、保证生殖腺发育而选择低盖度生境;繁殖后期为了避免高温、快速积累越冬所需脂肪而选择高草本盖度生境.无论对照样方还是选择样方均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且参数的变异模式相同,表明栖息地的地理差异与生境的差异有一定关系.此外,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沙蜥也会权衡逃避敌害和取食的利害,而做出有利于其存活和繁殖的选择.如在灌丛盖度较高逃避捕食较容易的生境会较多地考虑日晒和取食,而在植被盖度较低食物不利时侧重取食.
赵伟刘廼发
关键词:荒漠沙蜥栖息地选择地理变异
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演替对鸟类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27
2005年
运用固定面积法调查了青林三个主要演替阶段森林(阔叶林、混交林和针叶林)的鸟类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混交林中鸟类物种数、鸟类物种多样性和种团多样性最高,阔叶林最低。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均表明,三种演替阶段森林的鸟类群落组成差异显著。所记录到的35种鸟类中有11种差异显著。其中,山雀科和科在阔叶林中占优势,而柳莺亚科在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占优势。食性种团中,阔叶林以食虫鸟和食果食虫鸟为主;混交林和针叶林均以食虫鸟、食果食虫鸟、食谷鸟和食果鸟为主。鉴于阔叶林和混交林有向顶级群落(针叶林)演替的趋势,建议采取人为干扰来维持三种演替阶段森林的面积,以便从景观水平上保护鸟类物种多样性。
邵明勤刘廼发张继增黄族豪康发功
关键词:鸟类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种团兴隆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演替
穿山甲的分类、起源、进化及地理分布
<正>穿山甲为鳞甲目(Pholidota)动物总称,讨论了现存7种穿山甲(Manis spp)的系统位置。根据穿山甲的化石资料,结合有关古地质、古气候和古生物的知识,探讨了穿山甲的起源、进化、历史地理分布及现代分布格局的...
吴诗宝孙儒泳马广智刘廼发
文献传递
蓝马鸡:中国特有的森林鸟类(英文)
2011年
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为我国特有的鸟类,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这种雉类只分布在青海、甘肃、四川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山区。为便于系统了解蓝马鸡的生物学信息,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2006-2008年在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的实地调查,对蓝马鸡的栖息地、行为、巢址特征、繁殖生物学、食性和种群现状与保护进行了讨论。
吴逸群刘廼发
关键词:栖息地繁殖生物学食性种群现状
以线粒体DNA Cytb确立红喉雉鹑和黄喉雉鹑的分类地位被引量:3
2009年
采用PCR技术获得红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和黄喉雉鹑Tetraophasis szechenyii等物种的828bp Cytb基因片段,雉鹑属Tetraophasis可变位点为26个,并用MEGA3和K-Estimator6.1软件进行了序列分析。研究发现红喉雉鹑和黄喉雉鹑之间序列差异为3.0%~3.1%,与其它属种间序列差异相比较,两种雉鹑之间的序列差异达到了种的水平;它们地理分布互相替代;形态差异稳定。地理分布、形态特征和遗传特征均验证了它们应为两个独立的种。依据分子进化速率推测,两种雉鹑分歧时间距今2.0Myr左右,与早更新世冰期发生的时间一致。雉鹑起源于青藏高原,随着青藏高原的抬升,早更新世冰期气候变冷,寒温性针叶林的林线下移,大面积高原草甸出现,雉鹑的祖先种群被隔离进化,而形成了两种雉鹑。
文陇英包新康金园庭刘廼发
关键词:CYTB
荒漠沙蜥遗传多样性的地理变异
2012年
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是一种进化地位至今存在争议的沙漠蜥蜴,该文基于12个不同地理种群119号荒漠沙蜥样本线粒体基因组ND2序列,在分析其系统进化历史的同时,研究了不同环境因素对其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发现,12个地理种群聚类成3个明显的分枝,变色沙蜥(P.versicolor)和A枝处于与B、C两枝并列的位置。所调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分析显示纬度、降雨和降雨变异对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都存在影响:随纬度升高、降雨增加,或降雨变异增加,种群遗传多样性均有下降趋势。推测纬度可能通过影响降雨和降雨变异对遗传多样性产生作用。
刘昌景赵伟周蓉刘廼发
关键词:荒漠沙蜥系统进化分析环境因素
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消长变化的可持续性研究
吴洪斌刘廼发孙继周刘荣国郝耀明
该项研究是在1986-1987年综合考察所得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重复对比的专题研究,专家认为类似这样全面系统的考察工作在中国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科学调查研究尚属首例,查清了保护区植物种类,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种类、群落结构...
关键词:
关键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可持续性动物资源
雪胆素A和B的体外抗HIV-1活性(英文)被引量:14
2008年
目的:研究从药用植物金佛山雪胆分离的雪胆素A和雪胆素B两个三萜类化合物的体外抗HIV活性。方法:应用合胞体抑制实验、p24抗原产生的抑制实验、慢性感染细胞和正常细胞间的细胞融合抑制实验等技术检测化合物的体外抗HIV-1活性;利用HIV-1逆转录酶、蛋白酶抑制实验,NCp7锌离子逐出实验探讨化合物的作用机制。结果:雪胆素A和雪胆素B在体外有较好的抑制HIV-1活性,其活性主要表现为:(1)抑制HIV-1诱导合胞体形成,EC50值分别为3.09μg.mL-1和2.53μg.mL-1;(2)抑制HIV-1急性感染的C8166细胞p24抗原产生,EC50值分别为3.97μg.mL-1和18.90μg.mL-1; (3)抑制HIV-1慢性感染H9与正常C8166细胞间融合, EC50分别为1.76μg.mL-1和11.95μg.mL-1。雪胆素A和雪胆素B对HIV-1逆转录酶、蛋白酶、NCp7锌离子逐出均没有抑制作用。雪胆素A对HIV-1整合酶有微弱的结合活性,而雪胆素B对HIV-1整合酶没有结合活性。在共培养实验中,雪胆素A和雪胆素B预处理C8166细胞组比未经预处理细胞组能够更有效的抑制HIV-1活性。结论:化合物雪胆素A和雪胆素B体外有较好的抗HIV-1活性,可能主要作用于HIV-1病毒进入细胞阶段。
田仁荣陈剑超张高红邱明华王云华杜丽沈旭刘廼发郑永唐
关键词:三萜类化合物抗HIV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