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善品

作品数:6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新生代
  • 2篇新生代沉积
  • 2篇盆地
  • 2篇青藏高原
  • 2篇中新世
  • 2篇重矿物
  • 2篇锆石
  • 2篇矿物
  • 1篇地层学
  • 1篇地层学意义
  • 1篇东北缘
  • 1篇絮凝
  • 1篇氧同位素
  • 1篇英文
  • 1篇生物地层
  • 1篇碎屑
  • 1篇碎屑锆石
  • 1篇碳氧同位素
  • 1篇同位素
  • 1篇年代学

机构

  • 6篇兰州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甘肃省博物馆

作者

  • 6篇刘善品
  • 3篇宋春晖
  • 2篇吴小斌
  • 2篇刘佳
  • 2篇彭廷江
  • 2篇李吉均
  • 1篇王世骐
  • 1篇吴松
  • 1篇张洒
  • 1篇宋友桂
  • 1篇孟庆泉
  • 1篇惠争闯
  • 1篇颉光普
  • 1篇张军
  • 1篇聂军胜
  • 1篇侯素宽
  • 1篇闫宝华
  • 1篇彭文彬
  • 1篇何况
  • 1篇季顺川

传媒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古脊椎动物学...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海洋地质前沿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细粒沉积物(岩)中重矿物提取方法的改进被引量:3
2012年
随着近百年的重矿物研究,从沉积物中提取重矿物的实验方法已经形成了固定模式,然而这些传统方法都是对砂岩粗颗粒矿物研究经验的积累,并不适用于泥质含量高的细粒沉积物。根据溶胶稳定(DLVO)理论,悬浮于溶液中的微细颗粒会因分子间作用力的相互吸引絮凝成团,从而影响细粒沉积物中重矿物提取的效果。实验研究证明,影响重矿物提取的主要因素是微细矿物颗粒间的絮凝作用,而并非有机重液的黏度。如何克服微粒间的絮凝作用是提取泥岩和粉砂岩中重矿物的关键。实验对比分析表明,添加分散剂的超声波振动和自然沉降法可以在克服絮凝作用的前提下有效去除泥质成分,同时对粉砂级矿物进行精确的粒径分选;离心分离同样也可以克服微粒间的絮凝作用,在重液分离过程中使重矿物顺利从轻矿物中分离。以上3种方法的联合使用可以弥补传统的重矿物提取方法的不足,并显著提高泥岩、粉砂岩中重矿物的提取率。
刘善品何况吴小斌李吉均宋春晖
关键词:重矿物絮凝细粒沉积物
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隆升的时空演化——贵德、兰州、武山—天水盆地的综合物源研究
青藏高原的隆升是新生代最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它不仅是陆陆碰撞的经典案例,也对亚洲内陆的构造格局和全球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高原的时空演化、隆升过程一直是地学领域的前沿课题。青藏高原东北缘广泛发育了褶皱、...
刘善品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沉积
文献传递
用锆石U/Pb测年技术追踪黄土红黏土物源:进展与展望被引量:1
2014年
黄土高原的黄土和红黏土沉积序列蕴藏着丰富的古气候和古环境信息,为理解黄土高原地区的气候历史和气候演化机制提供了良好载体。然而,跟古气候信息相比,地学家对于黄土物源的演化历史还存在较大争论。单颗粒锆石U/Pb测年是一种新兴的物源示踪方法,因为这种方法能提供样品里单颗粒锆石的年代,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物源信息,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因此,这种方法可能能够帮助解决地学家关于黄土红黏土物源演化历史的争论。比较了锆石U/Pb方法与其他传统示踪方法在构造尺度和轨道尺度上指示的黄土物源的异同,并根据这些结果提出了今后利用锆石U/Pb测年研究黄土物源的重点方向。
彭文彬聂军胜宋友桂刘善品季顺川
关键词:黄土红黏土
西宁和贵德盆地新生代沉积物重矿物变化对构造活动的响应被引量:5
2013年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宁、贵德盆地的新生代沉积序列较完整的记录了盆地周围物源区构造变形过程。重矿物是碎屑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直观、有效揭示源区母岩、构造—沉积过程的重要手段。通过重矿物的系统分析,结合沉积—构造变形,揭示出始新世—上新世末西宁—贵得盆地及其源区经历了几个构造活动阶段:古新世—始新世早期的隆升阶段、始新世中期—渐新世晚期的构造稳定阶段、渐新世末—中新世初的构造隆升阶段、中中新世构造稳定阶段和晚中新世以来的强烈隆升阶段。并结合特征矿物(绿泥石)及古水流分析,推断古近纪西宁—贵德盆地是东昆仑山前一个统一盆地。中新世早期青藏高原的扩张导致了拉脊山开始隆起,使原型盆地解体;约8.5 Ma以来拉脊山强烈隆升,两侧盆地逐渐转变为山间盆地。这为正确理解青藏高原东北缘盆山格局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孟庆泉吴小斌刘善品闫宝华吴松张洒宋春晖
关键词:重矿物盆地演化盆山耦合
青藏高原天水盆地中新世沉积物碳氧同位素对古气候演化的指示被引量:4
2011年
青藏高原东北缘天水盆地位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及青藏高原区三大自然带的交汇地带,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根据该区下山剖面中新世沉积物碳氧同位素组成及TOC含量变化特征,揭示该区中新世气候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17.02~12.26Ma时期降水较多,气候相当暖湿;12.26~10.92Ma时期气候相对冷湿;10.92~8.50Ma时期降水减少,气候相对冷干;8.50~7.05Ma时期气候相对暖湿;7.05~6.05Ma时期气候相对冷干。其中12.26~10.92Ma气候相对冷湿,与全球降温有关。10.92~8.50Ma时期沉积物碳酸盐中δ18 O较10.92Ma之前偏重1.5‰,可能由于10.92Ma左右青藏高原隆升到可以改变大气环流的高度,阻遏了西南印度洋和南太平洋携带湿润气流到达或很少到达该区域。7.05Ma以来气候相对冷干,代表亚洲内陆干旱化开始形成。这些为深入理解中新世期间青藏高原隆升历史、亚洲内陆干旱化及该区域的气候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侯战方张军宋春晖李吉均刘佳刘善品惠争闯彭廷江
关键词:中新世青藏高原
甘肃天水武山县南峪村的维曼嵌齿象及其生物地层学意义(英文)被引量:3
2013年
报道了甘肃天水地区武山县四门镇南峪村地点发现的一件残破的未成年维曼嵌齿象(Gomphotherium wimani)下颌,标本保存有完整的p3,dp4,m1齿列。颊齿齿冠显示出嵌齿象属(Gomphotherium)的一些进步特征,例如齿脊前后压缩,齿谷宽阔,副齿柱后中心小尖凸显,中附锥和中心小尖趋于分裂,有弱的白垩质发育,符合维曼嵌齿象的鉴定特征。维曼嵌齿象此前发现于甘肃的中中新统,而南峪村地点的含化石地层可与周围其他地点的中中新统对比,因此,南峪村地点维曼嵌齿象层位的地质时代为中中新世。同时,结合孢粉学研究的结果,可能说明中中新世时期,天水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低齿冠的哺乳类如嵌齿象等动物生存。
王世骐刘善品颉光普刘佳彭廷江侯素宽
关键词:中中新世生物地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