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丰平
- 作品数:32 被引量:159H指数:7
- 供职机构: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腰椎间盘突出症两种脊柱内镜术早期并发症分析被引量:10
- 2021年
- [目的]比较两种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并发症,总结原因并探讨防治策略。[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科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40例。其中,130例采用椎间盘镜术(micro endoscopic discectomy,MED),210例采用椎间孔镜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记录并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1个月内发生的与手术直接相关的并发症与不良事件。采用单因素分析与逻辑回归分析探讨PTED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340例中,共发生并发症48例,总发生率为14.12%(48/340)。并发症发生的频度依次为:下肢感觉异常或加重(7.65%)>硬脊膜损伤(2.94%)>硬膜外血肿形成(0.88%)>手术节段错误(0.29%)、器械断裂(0.29%)、类脊髓高压综合征(0.29%)以及休克(0.29%)。MED组硬脊膜损伤发生率(5.38%)显著高于PTED组(1.43%)(P<0.05);而MED下肢感觉异常或加重发生率(3.08%)显著低于PTED组(10.48%)(P<0.05)。逻辑回归表明:高龄(OR=1.877,P<0.05)、术前感觉异常程度重(OR=2.879,P<0.05)、低位(L_(s)S_(1))突出节段(OR=4.598,P<0.05)、突出位置为极外侧型(OR=2.110,P<0.05)以及病变类型为脱出型(OR=1.667,P<0.05)是PTED术后发生下肢感觉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MED术应着重关注硬脊膜损伤,而PTED术应关注术后下肢感觉异常。患者年龄大、术前感觉异常程度重、L_(5)S_(1)突出节段、极外侧型突出、脱出型病变为PTED术下肢感觉异常加重的危险因素。
- 赵红卫刘丰平皮闻森罗茗刈卢斌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镜术围手术期并发症
- 椎间孔镜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分析
- 目的 分析椎间孔镜技术(PELD)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FL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回顾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23例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症状与影像学相符合,诊断明确.23例患者均采用椎间孔镜经...
- 刘扬赵红卫张思胜刘丰平刘文俊
- 关键词: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
- 微切口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在腰椎微创融合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微切口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在腰椎微创融合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2月至2014年1月采用微切口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滑脱症共122例。其中男77例,女45例;年龄45~70岁,平均57.8岁。采用Quadrant微创通道下减压、椎间融合、微切口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或对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手术方式,统计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椎间融合情况,记录手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按Suk标准评估植骨融合情况和Nakai分级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122例患者均完成手术。其中11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3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1、6、12个月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按Suk标准评估:107例椎间骨性融合(95.54%),3例可能融合(2.68%),2例未融合(1.79%)。根据Nakai分级:优83例(74.11%),良20例(17.86%),可6例(5.36%),差3例(2.68%),优良率为91.96%。结论微创通道下减压椎间融合结合微切口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 赵红卫程云忠刘扬陈海丹肖运祥张思胜董军峰刘文俊刘丰平
- 关键词:腰椎内固定器脊柱融合术
- 经皮椎间盘内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应用进展被引量:1
- 2014年
- 椎间盘源性腰痛( discogenic back pain ,DBP)又称椎间盘内紊乱( internal disc derangement ,IDD),由Crock[1]于1970年提出。国内学者于2005年在全国腰椎退行性疾患座谈会[2]上将DBP定义为:所有不以神经组织受压(即除外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等)为主要表现的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其源于椎间盘自身的疼痛,有别于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所带来的根性痛。虽然机械校正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治疗可能,但后腰部外科手术治疗并发症的高发生率使医生和病人都不满意。对于DBP的经皮微创治疗方法很多,包括物理、化学、消融、成形、减压及摘除等方法处理椎间盘内组织。本文对近年来经皮治疗DBP各种术式的原理、疗效及新进展予以总结分析,为DBP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刘丰平赵红卫陈海丹
- 关键词:椎间盘源性腰痛治疗并发症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INTERNAL
- 24小时内手术治疗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更有利于恢复
- 目的:通过meta分析,研究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手术(24小时内手术)是否优于晚期手术(24小时后手术)的恢复。 方法:通过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及Cochrane数据库中2016年4月以前...
- 罗茗刈赵红卫肖运祥陈海丹张思胜刘扬刘丰平董军峰刘文俊程云忠
- 关键词:手术
- 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后路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及Quadrant通道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微创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对比及阶梯治疗理念。方法我院自2013年10月至2016年4月通过微创手术治疗单节段不同类型LDH病人169例,男97例、女72例,年龄为24~63岁,平均(37.64±4.34)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三组:采用PELD手术62例(PELD组),采用MED手术54例(MED组),采用Quadrant通道辅助下MIS-TLIF手术53例(QDT组)。观察、比较不同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Mac 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比较三组术中、术后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均通过电话及门诊复查等方式随访,随访时间为10~24个月。PELD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优于其他两组,MED组优于QD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病人术后10个月VAS评分、ODI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均P<0.05)。术后10个月,病人对手术经历和疗效的问卷调查各组优良率:MED组(92.59%)>QDT组(92.45%)>PELD组(91.94%),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各组优良率:PELD组(95.16%)>MED组(94.44%)>QDT组(94.34%)。术后并发症:PELD组手术有2例复发,经MED(1例)或MIS-TLIF(1例)手术后治愈。结论在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对于单节段LDH病人,PELD、MED、Quadrant均有微创性;相对于传统手术方式更经济、安全、有效、恢复快,这种阶梯式治疗方式的理念及个体化的选择病人更容易接受。
- 罗登科周纳新赵红卫陈垦聂宇刘丰平秦平
-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移位
- NPM1促进骨肉瘤细胞迁移、增殖、侵袭的体外研究
- 2023年
- 目的 探讨核仁磷酸蛋白1 (NPM1)对骨肉瘤细胞(143B及U2细胞)恶性表型迁移、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Oncomine数据库查询NPM1在骨肉瘤中的表达水平;构建重组慢病毒载体,制成过表达NPM1慢病毒(Lv/ShNPM1)、阴性对照慢病毒(Lv/negative)和沉默NPM1慢病毒(Lv/ShNPM1)。分别转染人源骨肉瘤细胞系(143B及U2细胞),分为Lv/NPM1组、Lv/ShNPM1组、NC (Lv/negative)组。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别中NPM1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运用CCK8法、Wound healing法、Transwell invasion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结果 Oncomine数据库查询结果显示,NPM1在骨肉瘤中呈高表达水平;检测各组中NPM1蛋白表达的结果显示:与NC组比较,Lv/ShNPM1组中NPM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2-OS细胞中NC组、Lv/NPM1组和Lv/ShNPM1组细胞迁移率分别为(49.7±3.3)%、(64.1±7.4)%、(24.3±6.6)%,143B细胞分别为(63.5±4.3)%、(75±3.7)%、(30.1±5.9)%,两种细胞Lv/ShNPM1组迁移率明显低于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2-OS细胞中NC、Lv/NPM1组、Lv/ShNPM1组侵袭细胞数分别为98±26.3、164±41、38±14.6,143B细胞分别为104±19.1、191±32.4、41±27.6,两种细胞Lv/ShNPM1组侵袭细胞数明显少于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CK8实验结果显示143B和U2-OS细胞Lv/ShNPM1组增殖能力明显低于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PM1能够体外增强骨肉瘤细胞迁移、增殖和侵袭能力。
- 刘丰平皮闻森肖运祥赵红卫
- 关键词:骨肉瘤迁移增殖
- 骨孤立性浆细胞瘤误诊误治为脊柱结核1例被引量:1
- 2018年
- 患者,女,38岁,因下腰背部及右下肢疼痛不适15d,加重1d,于2016年12月30日入院。患者于15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及右下肢疼痛,起病后行腰椎CT检查提示:腰椎间盘膨出,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不明显。
- 卢斌刘扬刘丰平赵红卫
- 关键词:孤立性浆细胞瘤脊柱结核误诊误治腰椎间盘膨出右下肢疼痛疼痛不适
- 后路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学习曲线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分析后路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学习曲线,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通过后路显微内窥镜治疗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按时间序列先后顺序分为五组(A^E组),每组10例,对各组手术时间、手术通道建立时间、椎间盘切除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术后疗效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五组(A^E组)中各组总手术时间分别为(137.20±23.72)min、(109.30±12.88)min、(84.40±6.99)min、(68.20±9.36)min、(67.80±5.16)min。D组总手术时间和手术通道建立时间均少于前三组(P<0.05),但与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椎间盘切除时间和出血量分别为(26.40±5.30)min、(68.50±13.13)ml,较A组和B组均减少(P<0.05),但与D组和E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2例并发症,均为术后脑脊液漏;B组有2例并发症,其中1例硬膜囊撕破,1例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五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腿痛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1)。从C组开始,术后第1个月改良Mac Nab评分达到90%。结论后路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学习曲线被描述,通常在20~30例开始达到平台期,手术通道建立时间较椎间盘切除时间长;穿刺定位、镜下止血、黄韧带的辨认切除和防范神经根硬脊膜损伤是影响学习曲线的关键步骤;后路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式。
- 刘丰平赵红卫陈海丹罗茗刈
- 关键词:显微内窥镜腰椎间盘突出症
- 腰椎间盘突出三维立体区域定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8年
-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由于外力作用或腰椎间盘发生退变致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和马尾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临床上以L4~5、L5/S1椎间盘突出最为多见。对于LDH的分类,迄今为止,鲜有其分类及分型,在临床上评估LDH仍较困难。随着CT及MRI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突出的腰椎间盘病理、形态、部位、大小和毗邻关系较前有了更确切的认识,为建立LDH的三维立体定位创造了条件。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LDH的三维立体区域定位综述如下。
- 卢斌刘扬肖运祥陈海丹刘丰平赵红卫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