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傅慎明

作品数:44 被引量:656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8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17篇中尺度
  • 13篇暴雨
  • 11篇低涡
  • 11篇涡度
  • 8篇中尺度对流
  • 8篇中尺度对流系...
  • 8篇涡旋
  • 8篇降水
  • 6篇西南低涡
  • 5篇强降水
  • 5篇青藏
  • 5篇青藏高原
  • 4篇地形
  • 4篇电子设备
  • 4篇动能收支
  • 4篇中尺度涡
  • 4篇中尺度涡旋
  • 4篇特大暴雨
  • 4篇涡度收支
  • 4篇格点

机构

  • 4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0篇中国气象局
  • 7篇中国科学院
  • 6篇南京信息工程...
  • 6篇中国气象科学...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北京市气象局
  • 2篇中国气象局成...
  • 2篇中国电力科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空军装备研究...
  • 2篇南方海洋科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云南省气象局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广...
  • 1篇山西省气候中...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作者

  • 44篇傅慎明
  • 27篇孙建华
  • 13篇张元春
  • 12篇李万莉
  • 7篇赵思雄
  • 3篇王晓芳
  • 3篇吕世华
  • 3篇汪汇洁
  • 2篇杨胜朋
  • 2篇夏茹娣
  • 2篇钟琦
  • 2篇卫捷
  • 2篇沈新勇
  • 2篇杨帅
  • 2篇张敬萍
  • 2篇靳双龙
  • 1篇刘屹岷
  • 1篇江灏
  • 1篇李超
  • 1篇苏德斌

传媒

  • 14篇大气科学
  • 5篇气候与环境研...
  • 3篇中国科学:地...
  • 2篇气象
  • 2篇高原气象
  • 2篇气象学报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物理学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冰川冻土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暴雨灾害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第33届中国...

年份

  • 4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4年11月上旬西北太平洋一次极端强度爆发气旋的数值模拟和分片位涡反演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基于NCEP 6 h一次,0.5°(纬度)×0.5°(经度)水平分辨率的GFS(Global Forecasting System)再分析数据,利用数值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对2014年11月上旬西北太平洋一次极端强度的爆发气旋事件进行了模拟。在成功复制爆发气旋主要特征的基础上,较详细的分析了本次爆发气旋快速发展的有利环境条件,并利用分片位涡反演的方法,对此次爆发气旋的快速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本次爆发气旋的爆发性发展阶段维持了约27 h,其最大加深率约为3.98 Bergeron(气旋加深率单位),最低中心气压约为919.2 hPa。(2)爆发气旋的快速发展与对流层高层高空急流对热量的输送,对流层中层西风带短波槽槽前暖平流和正涡度平流的有利准地转强迫,以及对流层低层暖锋伴随的暖平流过程密切相关。(3)分片位涡反演的结果表明,对流层顶皱褶对应的平流层大值位涡下传和降水凝结潜热过程造成的正位涡异常是本次爆发气旋快速发展的主导因子,而对流层低层的斜压过程贡献相对较小。在气旋爆发期的前期和强盛期,降水凝结潜热释放是爆发气旋发展的最重要因子,而在爆发期后期,随着降水的减弱和爆发气旋的东北向移动,对流层顶皱褶作用所造成的正位涡异常成为维持气旋快速发展的最有利因子。
姜立智傅慎明孙建华刘靓珂沈新勇
2004年9月川渝大暴雨期间西南低涡结构及其环境场的分析被引量:97
2007年
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及地面降水资料,对2004年9月2日~8日发生在川东和重庆的大暴雨的影响系统及其环境场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分为三个阶段,降水系统主要有两个:第一、三阶段的主要降水系统是低空切变线;第二阶段的主要降水系统是西南低涡,而西南低涡影响期内的雨量最强、范围最大。西南低涡开始时为一口中尺度系统,最后发展达α中尺度系统。其影响时间从4日00时到6日06时(国际协调时),持续了54小时。本文对此次暴雨过程所做的研究表明,川东地区的特殊地形,500hPa高空小槽以及700hPa、850hPa低层鞍型流场均是西南低涡产生和维持的重要条件;西南低涡上层为暖性结构;在暴雨过程中有20个雨团接连发生,中尺度系统是这次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对水汽收支的计算表明,水汽可能来自于低纬度热带地区。本文还对西南低涡与东北低涡的异同作了比较。
赵思雄傅慎明
关键词:西南低涡低空切变线中尺度雨团副热带高压
冬季一次引发华北暴雪的低涡涡度分析被引量:31
2012年
利用NCEP FNL 1°×1°再分析资料和WRF模式,模拟了2010年1月2~3日我国华北地区的一次由涡旋造成的冬季降雪过程,并采用位涡和涡度方程对引发暴雪的涡旋发展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降雪过程中,对流层中层高空浅槽东移、加深及发展,并引导低空和地面系统自西向东移动,高空位涡的下传强迫加强了对流层中低层涡旋的发展。平均通量和涡旋区域的辐合、辐散作用对涡旋涡度的增长贡献最大,扰动通量和类倾斜项的作用较小。在中层涡旋成熟期,环境场的风速小于中层涡旋的移动速度时,环境场相对于涡旋区域为辐散,涡旋涡度减小;当环境场风速大于涡旋的移动速度时,环境场相对于涡旋区域为辐合,涡旋涡度增加。在涡旋衰减期,向涡旋外输送的绝对涡度通量使得涡旋涡度逐渐减弱。这次过程中,高空位涡强迫、低空辐合和涡旋边界平均气流对扰动涡度的输送是涡旋发展的主要机制。
张元春孙建华傅慎明
关键词:暴雪WRF模式涡度方程位涡
引发强降水的一次东移高原云团的能量演变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利用日本气象厅葵花-8卫星亮温资料、欧洲中心ERA5(the fifth generation of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Reanalysis)再分析资料,根据时间尺度分解的局地能量诊断方法,本文从能量学多个角度研究了2016年6月5日00时(协调世界时,下同)至6日15时(持续40小时)一次东移并引发强降水的高原对流云团,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本次事件中,高原东移对流云团在不同阶段的主要影响系统有所不同。移出高原前,其主要受高原涡和高原短波槽的共同影响,随着云团移出高原,高原涡消亡,而高原短波槽则随时间发展加强,成为东移云团的最主要影响系统。高原东移对流云团具有显著的深对流特征,自西向东引发了一系列的降水,移出高原后,其对流重心显著降低,降水达到最强。不同阶段高原东移对流云团的能量转换特征显著不同。云团位于高原上时(第一阶段),背景场通过动能的降尺度能量级串为造成强降水的扰动流直接提供能量,这是此阶段扰动流动能维持的主要方式;云团移出高原过程中(第二阶段),降水凝结潜热明显增强,由此制造的扰动有效位能也显著增强。在垂直运动配合下,扰动有效位能斜压释放所制造的动能是本阶段造成强降水扰动流动能维持的最主要能量来源;云团移出高原后(第三阶段),背景场对造成强降水扰动流的影响再次增强,但是不同于第一阶段的直接影响方式,该阶段背景场的作用是以一种间接的影响方式出现。其首先通过有效位能的降尺度级串将背景场的有效位能转换为扰动流的有效位能,然后通过扰动有效位能的斜压能量释放为扰动流的动能维持不断地提供能量。此外,本阶段内还出现了扰动流向背景场动能的升尺度级串供给(即扰动流的反馈),但其强度不足以对背景场的演变产生显著影响。
周文王晓芳傅慎明张金玲韩晓宁陈政道
关键词:青藏高原暴雨
一类线状雷暴系统闪电活动的数值模拟
利用WRF模式和ARPS模式的3DVAR同化系统,将观测的雷达基数据、地面和探空数据同化入模式,对发生在我国北方的一类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QLMCS)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可降冰和不可降冰粒子质量建立了预报闪电密度的方法...
李万莉郄秀书傅慎明苏德斌沈永海
关键词:WRF模式ARPS模式
文献传递
长江流域雨季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40930951)成果简介被引量:1
2014年
长江流域产生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MCS)是雨季强降水的重要影响系统,深入研究它的组织结构、活动规律及其发生发展机制,对提高暴雨的预报能力有重大意义。近3年来依托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对中尺度对流系统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包括对长江流域产生暴雨的MCS进行组织形态分类、分析了不同线状MCS的结构特征、合成分析了各线状MCS产生的环境条件;我国三阶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尤其是山地—平原环流对梅雨锋夜间降水的影响;中尺度地形对对流降水的影响;湿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激发MCS发生发展的影响;最后总结了长江流域产生暴雨的MCS的物理概念模型。
王晓芳许小峰崔春光赵玉春孙建华陈忠明傅慎明
关键词:中尺度对流系统地形
中尺度对流系统识别方法和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尺度对流系统识别方法和装置,包括:获取卫星亮温数据;利用光流法和连通域分析法对卫星亮温数据进行识别,得到每一时刻的冷云识别结果,根据冷云识别结果利用面积重叠率匹配法对所述冷云进行匹配与追踪,得到连续冷云识...
付亚男张元春孙建华魏倩傅慎明
梅雨期青藏高原东移对流系统影响江淮流域降水的研究被引量:35
2011年
利用GOES-9和FY-2C卫星TBB资料、1°×1°的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对2003和2007年梅雨期内青藏高原东移对流系统影响重庆、四川以及江淮梅雨锋地区降水的主要方式作了研究。结果表明,2003和2007年梅雨期内,青藏高原东移对流系统影响下游地区降水主要存在4种方式:(1)高原上的动力辐合中心伴随高原对流系统东移,影响所经地区的降水,该种影响方式较为常见,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较广。(2)高原对流系统移出高原后在四川盆地引发稳定少动的西南低涡,触发一系列暴雨过程,此种影响方式持续时间较长,主要影响地区为四川和重庆(往往会造成强度很大的暴雨),当西南低涡以东盛行较强西南风时,向梅雨锋的动能输送较强,这十分有利于梅雨锋地区对流活动和降水的加强。(3)高原东移对流系统在四川盆地触发西南低涡,西南低涡生成后,在引导槽的作用下沿梅雨锋东移,沿途引发一系列暴雨,此种影响方式持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广。(4)对流系统东移出青藏高原后直接影响下游地区,此种影响方式最为常见,但其影响时间最短,强度最小。对环境场的分析表明,高原强对流往往发生在500hPa影响槽槽区附近的上升运动区,当200hPa高空急流位置偏南且青藏高原东侧500hPa上有低槽向东移出时,高原对流系统较易移出高原。
傅慎明孙建华赵思雄李万莉李博
关键词:青藏高原西南低涡梅雨锋亮度温度
基于高分辨率再分析风场的高原涡三维识别技术及应用被引量:1
2023年
高原涡(TPV)是生成于青藏高原主体的一类浅薄中尺度涡旋系统,其发生频繁、影响范围广、造成灾害强,是我国最重要的致灾中尺度系统之一。全面揭示高原涡的统计特征是本领域研究的重要基础。其中,高原涡的精准识别是认识其统计特征的关键。随着高时空分辨率再分析资料的出现,高原涡的研究有了更好的数据基础,然而,无论是人工识别方法还是基于较粗分辨率的客观识别算法都难以高效地适用于当前的新再分析资料。因此,亟需发展一种高精度的、适用于高时空分辨率再分析资料的高原涡客观识别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基于风场的限制涡度高原涡客观识别算法(Restricted-vorticity based Tibetan-Plateau-vortex Identifying Algorithm,简称RTIA)。该方法首先判断高原涡候选点,然后以候选点为中心,划分多个象限,通过象限平均风场限定条件和象限组逆时针旋转(北半球)条件确定高原涡中心,无需复杂计算及对各气压层分别设定阈值,即可快速实现高原涡的水平和垂直追踪。基于1979~2020年共42个暖季(5~9月)、15466个高原涡(共计99090时次)大样本的评估表明,RTIA方法识别高原涡的平均命中率超过95%,平均空报率低于9%,平均漏报率少于5%,可以十分准确地对高原涡进行识别。此外,评估还表明RTIA方法应用于不同空间分辨率的再分析资料(如0.5°或0.25°)时,仍能保持高原涡识别的高准确率,其识别结果主要受涡旋自身强度的影响,对弱涡旋的识别精度比强涡旋偏低。该方法对其他中尺度涡旋识别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汤欢傅慎明傅慎明孙建华
关键词:中尺度涡旋
2010年秋季一次海南东海岸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被引量:20
2014年
综合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加密观测、多普勒雷达观测和卫星观测等常规和非常规资料,对2010年10月5日海南琼海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背景、环境场特征以及中尺度云团的活动特征进行分析。这次过程发生时热带辐合带(ITCZ)异常活跃,热带低压在海南岛附近活动,为此次特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偏东气流在海南岛的东岸特殊地形的影响下形成中尺度切变线。切变线上有中尺度对流系统自南向北移近琼海,并发展加强。采用WRF模式的精细模拟结果,进一步研究了造成琼海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和维持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在海南岛东岸稳定维持的β中尺度对流带及其上活跃的对流系统是造成特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新的对流系统不断地沿对流带尾部生成,并沿对流带自南向北移动发展可能是造成琼海地区强降水持续的直接原因。该模拟阶段雨强的发展加强,伴随着偏东风急流的发展和北抬。急流的扰动不仅增强垂直风切变,还通过倾斜项的作用将水平涡度转化为垂直涡度,同时,在海南岛中尺度地形的抬升和阻滞下,并有水平平流及热力条件的配合,使对流在迎风坡的上游发展加强,造成此次特大暴雨。
汪汇洁孙建华赵思雄傅慎明
关键词:地形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