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文森

作品数:216 被引量:5,807H指数:38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1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27篇教学
  • 74篇教育
  • 63篇课程
  • 38篇课堂
  • 32篇课程改革
  • 31篇教师
  • 29篇教学改革
  • 27篇课堂教学
  • 19篇学科
  • 19篇知识
  • 16篇基础教育
  • 15篇有效教学
  • 10篇教学主张
  • 9篇校本
  • 9篇课程教学
  • 7篇情感
  • 7篇教研
  • 7篇教育课
  • 7篇教育课程
  • 6篇有效性

机构

  • 194篇福建师范大学
  • 6篇教育部福建师...
  • 5篇教育部
  • 5篇西南大学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台州学院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潍坊市教育局
  • 1篇福建省教研室
  • 1篇教育部基础教...

作者

  • 205篇余文森
  • 8篇洪明
  • 3篇王永
  • 1篇崔允漷
  • 1篇朱旭东
  • 1篇范国睿
  • 1篇安桂清
  • 1篇刘家访
  • 1篇刘旭东
  • 1篇徐斌艳
  • 1篇朱益明
  • 1篇王少非
  • 1篇张文质
  • 1篇朱德全
  • 1篇沙培宁
  • 1篇李芳
  • 1篇王璐
  • 1篇徐友礼
  • 1篇方笑一
  • 1篇连榕

传媒

  • 15篇课程.教材....
  • 14篇教育研究
  • 14篇基础教育课程
  • 12篇中国教育学刊
  • 7篇福建师范大学...
  • 6篇中小学教学研...
  • 6篇中小学教材教...
  • 5篇福建教育
  • 5篇人民教育
  • 5篇全球教育展望
  • 5篇当代教育与文...
  • 5篇教育探究
  • 5篇新教师
  • 4篇教育评论
  • 4篇中小学管理
  • 4篇师范教育
  • 4篇集美大学学报...
  • 4篇今日教育
  • 3篇教育科学
  • 3篇湖北教育

年份

  • 4篇2024
  • 10篇2023
  • 11篇2022
  • 9篇2021
  • 6篇2020
  • 8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6篇2016
  • 9篇2015
  • 4篇2014
  • 10篇2013
  • 7篇2012
  • 5篇2011
  • 7篇2010
  • 5篇2009
  • 10篇2008
  • 9篇2007
  • 9篇2006
  • 5篇2005
2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高师文科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被引量:2
1994年
论高师文科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余文森教学和科研是高师文科教师的两项基本活动和主要任务,两者是对立的统一体。它们既有相辅相承、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面,又有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一面,其中相互促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促进也有直接和间接之分。从科研促进...
余文森
关键词:文科教学文科教师教师科研理论思维能力教育科研活动
论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特性被引量:8
2013年
有效教学是指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主动性是有效学习的动力特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动力支持,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情绪高涨,精神兴奋,是主动性的突出表征;独立性是有效学习的方法特性,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通过阅读、思考、交流、质疑、讨论等方法掌握知识,而不是依靠教师传授,通过听讲、记忆、背诵等方法接受知识,即学生是自己独立学会而不是被教师教会,这是独立性的突出表征;发展性是有效学习的目的特性,一切学习只有指向学生的发展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不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所有学习都是无效的学习,学生的发展状况、水平是检验有效学习的最终标准。对应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教要有启发性;对应于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教师的教要有针对性;对应于学生学习的发展性,教师的教要有目标性。真实性意味着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拒绝和反对形式主义;反思性则要求教师不断改进、完善教学。课堂教学要有实效,真实性和反思性是必备的特性。
余文森
优质教学的教学论解读被引量:72
2007年
有效教学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是追求的目标,新课程呼唤优质教学。优质教学坚持三维目标整合的整体发展观,秉承注重思维过程、生活经验、开放建构和整体联系的知识观,倡导主动性、交往性、创新性和体验性学习的学习观,要求教师由传授者走向促进者,由拥有知识到拥有智慧。优质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优质发展,而促进学生的优质发展则需要优质的知识、优质的学习和优质的教师。
余文森
关键词:优质教学发展观知识观教师观
“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笔谈被引量:10
2020年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也明确提出建设一流师范院校和一流师范专业,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自主设置教师教育学科。这不仅反映了新时代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且对我国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引导和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西南大学陈时见认为,教师教育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为教师教育学科创生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同时,教师教育知识增长的内生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教师教育从一个相对松散的研究领域逐步走向具有明确边界的新兴学科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因此要着力夯实教师教育学科的理论研究,强力推动教师教育学科的共同体建设,高度重视教师教育学院的机构建设。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认为,没有一流的教师教育学科就不会有一流的教师教育,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离不开具体的条件支持和丰富的内容支撑,其主要内容由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四个部分组成,其重点和难点则是师德如何培育的问题。西南大学朱德全认为,教师教育应秉持"跨界与超越"的学科建设理念,要横跨语文、数学、科学等各个学科专业界域,超越"专业工作化"和"行政化"取向以及学科教学法、学科教学论、学科教育学的单向思维,架构教师教育自身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形成跨界协同的教师教育学科"超系统"。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等总结分析了福建师范大学持续推进的教师教育改革以及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实践探索。
陈时见朱旭东朱德全余文森宋原
关键词:学科建设教师教育教师教育学学术共同体教师专业化
新课标修订背后的教育观重建被引量:3
2023年
相对于以前的课标,新课标体现了教育观念层面的重建和变革。新课标的创新取向主要体现为:坚持从学科本位走向育人本位,确立实践型的育人方式,坚持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以及倡导跨学科学习等四个方面。新课标对教育观的重建不能仅停留在文本的制定上,还需要体现在现实的教学改革中。只有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中国基础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才能顺利展开。
余文森
关键词:以人为本跨学科学习
当代西方教师教育思想透视被引量:3
2008年
本文展示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教学专业领域较为活跃的四种教师教育思想,分析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西方教师教育政策和制度的影响。指出,考察西方教师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把握教师教育实践背后所蕴含的基本命题及内在联系,融东方和西方之共同智慧,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教师教育思想。
洪明余文森
关键词:教师教育思想教学专业化
教与学的另一种可能——辽宁省凤城市第六中学教改实验的启示
2009年
凤城六中的教学改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拥有自信和成功”为导向,以“课前活动由学生组织、主持,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课中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展示,鼓励学生质疑、解答”等一系列教改措施为抓手,着力把课堂从以教师为主体的“多教”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课堂改革鼓励学生互动,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这不仅仅是课堂时间分配和课堂组织结构上的变革,它更深层次地蕴涵着“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的教学思想。
余文森魏为燚
关键词:教改实验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改革以学生为主体
独立探究法与研究法被引量:3
2001年
余文森
关键词:探究法教师
先学后教:中国本土的教育学被引量:59
2015年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论最基本、最核心的一对关系。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绝不只是教学前后顺序的简单调整,它涉及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等诸多教学领域的变革,它引发了课堂教学的革命性变化和实质性进步。先学后教的实质是把学习的权力和责任还给学生,前提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特别是学会阅读和思考,关键是构建以学为基础、为中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新体系、新模式。先学后教是我国具有草根性质的教育创新,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教育学。
余文森
关键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
教育实验与试验辨析被引量:1
1989年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作为科学研究范畴的教育实验产生于20世纪初兴起的实验教育学派,它主要是从心理实验和测量以及生物实验、物理实验等自然科学实验中移植借用过来的,是“外来”的。所以,尽管教育情境的复杂性、特殊性导致了教育实验控制的困难性,但作为一切科学实验共性的“控制”依然是教育实验的本质特性。正是借助于控制(使无关变量对参与实验的各组受试者之影响相等、恒定或排除),人们才能较准确地探索与教育现象有关的事物间(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以客观地揭示教育教学过程的规律性。
余文森
关键词:教育实验教育试验物理实验因果关系教育现象
共2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