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肌电图联合MRI判断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探讨肌电图联合MRI检测在评估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给予常规肌电图检查,选取其中肌电图检查排除合并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等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共89例,根据病情采用前路、后路或后前路联合手术,术后进行随访。按照肌电图检查结果与MRI T2WI是否存在高信号进行分类,即Ⅰ型:EMG/MRI为-/-,Ⅱ型:EMG/MRI为-/+,Ⅲ:EMG/MRI型为+/-,Ⅳ型:EMG/MRI为+/+。根据手术前后JOA分值计算临床改善率,进而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彼此间的相关性。[结果]肌电图表现为I型36例、Ⅱ型17例、Ⅲ型10例、Ⅳ型26例,术后疗效优42例、良20例、可18例、差9例,各种类型与术后疗效的关系行秩和检验,结果显示:Hc=30.72,P<0.05,表明不同类型间术后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肌电图联合MRI检测类型与临床改善率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从而有助于更准确地预测手术效果。
- 申勇任虎张英泽丁文元杨大龙徐佳欣刘法敬侯英诺
-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肌电图检测MRI手术疗效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7
- 2010年
-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2007年1月~2010年3月门诊和病房共收治OVCFs PVP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患者42例,男8例,女34例,年龄55~82岁,平均67.3岁,均行脊柱X线片及MRI检查,确诊为相邻或非相邻椎体骨折;选取同期随访的PVP术后非手术椎体无骨折患者68例,男17例,女51例,年龄52~75岁,平均60.1岁。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椎(L2~L4)骨密度值,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术前是否长期(超过1年)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手术部位(胸椎或腰椎)及单双侧入路等情况,分析引起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骨密度及是否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体重指数、手术部位及入路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骨密度T值≤-2.5SD及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是导致PVP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3.775、5.980、3.401(P<0.05)。结论:高龄、骨质疏松及服用糖皮质激素药物超过1年是导致OVCFs患者PVP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
- 申勇刘法敬张英泽孟宪国任虎
-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
-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8
- 2009年
- 1984年法国医生Galibert和Deramond等首次实施了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即在X线监视下经皮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注入C2椎体治疗血管瘤引起的椎体破坏,缓解了患者的疼痛。Ducplesnel首次应用该方法治疗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目前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血管瘤、椎体转移瘤和骨髓瘤等的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笔者就近年来椎体成形术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做一综述。
- 任虎申勇杨大龙
-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血管瘤椎体转移瘤椎体破坏X线监视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对邻近节段生物力学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被引量:12
- 2009年
- [目的]建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前、术后(C4~7)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颈椎间盘置换术的特点,并探讨术后对邻近节段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名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男性病人的术前、术后CT片,范围为C4~7,(包括椎体、邻近椎体和邻近椎间盘)分别建立术前、术后的三维脊柱功能单元的有限元模型。对模型加载2N.m的力矩和10N.m的转矩,分析其在垂直载荷、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的情况下,手术前后的椎体的变化以及椎体皮质骨、松质骨、椎间盘、终板的应力改变,以及活动度的变化。[结果]手术后轴向负荷力线后移,人工间盘邻近椎体上下终板所受应力,以及邻近椎间盘所受应力有所增加,但所受压力、张力不明显。节段活动度的变化减小不明显。[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有效的改善了脊柱功能单位的生物力学性能,但需谨慎选择人工椎间盘的大小,并且最大限度保留终板骨性组织,以避免出现术后假体下沉、移位、脱出、节段后凸等不良影响。
- 李志远申勇张英泽王林峰刘艳兵武刚张宇宸任虎
- 关键词:人工假体颈椎间盘生物力学
- 影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高度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3
- 2010年
- 目的:探讨影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高度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0月于我院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单节段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4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有无外伤史、术前椎体压缩程度、术前矢状面Cobb角、骨折类型、骨密度、手术入路途径、骨水泥剂量及有无侧凸畸形等相关因素,观察患者术后压缩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应用双变量回归分析及t检验行单因素分析,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行多因素分析,研究各因素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高度恢复情况的相互关系。结果: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为(39±1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病程、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折类型、骨密度及有无腰椎侧凸与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而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矢状面Cobb角、骨水泥剂量及手术途径与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密度及骨折类型是影响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的主要因素,其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622、-0.283、0.131。结论:患者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密度及骨折类型是影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高度恢复的主要因素,观察患者的这些指标有助于预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高度恢复情况。
- 任虎申勇张英泽丁文元杨大龙徐佳欣刘法敬赵金彩
- 关键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 一期后路内固定前路植骨融合治疗青少年胸腰椎结核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内固定前路植骨融合手术治疗青少年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3月至2009年10月行一期后路内固定前路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的33例青少年脊柱结核患者,男18例,女15例;年龄15~21岁,平均18.5岁;病程2个月~2年,平均8个月。胸椎结核19例,胸腰段结核6例,腰椎结核8例,受累椎体均为2个。对患者术后症状的改善情况、神经损害的恢复情况、脊柱后凸畸形的矫正及植骨融合等情况进行随访观察和统计学比较。结果患者随访3个月~3年,平均1.3年。1例术后伤口形成窦道,经保守治疗2个月后愈合。其余病例术后伤口一期愈合。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松动、折断,术前、术后后凸角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超过6个月的28例,均获得了骨性愈合。结论对青少年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后路内固定前路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可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临床效果良好。
- 张鹏申勇张英泽曹俊明丁文元徐佳欣任虎
- 关键词:结核脊柱骨移植脊柱融合术内固定器
- MRI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靶椎体的评估作用被引量:11
- 2009年
- 目的探讨MRI表现特征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选择靶椎体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根据术前MRI信号强度的改变将骨折椎体进行分类,通过观察患者手术前后压缩椎体前缘及中线高度恢复情况、局部Cobb角、VAS评分及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变化情况来评估不同类型之间手术疗效的差异,进而总结MRI表现特征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选择靶椎体的标准。并利用这一选择方法前瞻性判断19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靶椎体,根据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及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变化情况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利用总结的经验选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靶椎体,术后所有患者的疼痛症状均得到迅速而有效地缓解,随访时VAS评分改善率为(71.96±9.43)%,与回顾性研究改善率(67.44±17.57)%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时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改善率为(65.92±7.31)%,与回顾性研究改善率(66.51±6.39)%之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RI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选择靶椎体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申勇任虎张英泽丁文元徐佳欣杨大龙刘法敬
- 关键词:MRI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 单、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被引量:97
- 2011年
- 目的:探讨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途径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08年11月在我院行PKP治疗的97例(140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中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途径进行分组。单侧组均为单侧穿刺骨水泥注射过椎体中线者,共58例85个椎体,男13例,女45例,平均年龄65.3岁,单椎体36例,两椎体17例,三椎体5例。双侧组39例55个椎体,男5例,女34例,平均年龄67.1岁,单椎体24例,两椎体14例,三椎体1例。观察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变化、椎体平均高度、局部Cobb角改善及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单侧组手术时间45±16min,骨水泥注入量3.1±1.7ml;双侧组手术时间62±27min,骨水泥注入量4.2±2.1ml,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椎体平均高度及局部Cobb角较术前均有显著恢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侧组骨水泥渗漏及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发生率为14.12%,双侧组为16.36%,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单侧椎弓根途径穿刺骨水泥过椎体中线注射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取得双侧穿刺同样满意的临床效果,且具有手术时间短、骨水泥渗漏率低等优点。
- 申勇刘法敬张英泽任虎
- 关键词:椎体后凸成形术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新鲜与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被引量:53
- 2009年
-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新鲜与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间的差异性。[方法]对5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137个椎体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折椎体根据术前MRI上信号强度的改变分为3种类型:Ⅰ型为新鲜型骨折,Ⅱ型为修复型骨折,Ⅲ型为陈旧型骨折,通过观察患者手术前后压缩椎体前缘及中部高度恢复情况、局部Cobb′s角及VAS评分变化情况来评估3种不同类型之间手术疗效的差异。[结果]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所有患者的疼痛症状均得到迅速而有效地缓解,VAS评分由术前的8.09±1.12下降为术后的2.31±0.91及随访时的2.26±0.88。所有骨折椎体Ⅰ型41例、Ⅱ型69例、Ⅲ型27例。Ⅰ、Ⅱ型椎体术后各项评估指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而Ⅲ型椎体手术前后各项评估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新鲜骨折疗效要明显优于陈旧性骨折,应在发现患者存在压缩骨折后尽早施行手术。
- 任虎申勇张英泽丁文元徐佳欣杨大龙候英诺
- 关键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手术疗效
-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预后因素和模式研究
- 第一部分一种利用磁共振脊髓髓内高信号联合的分类方法预测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的相关研究目的:核磁共振T2加权图像上脊髓髓内高信号被认为可以反映脊髓内部的病理变化,许多报道认为这是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减压后神经和功能状态预后不良...
- 任虎
- 关键词: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神经恢复手术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