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赤丹
- 作品数:61 被引量:275H指数:9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脾脏在小鼠同种肝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 2008年
- 目的观察脾切除在小鼠同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双袖套法建立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随机分为3组,即建模保留脾脏组、建模3d后切除脾脏与建模同时切除脾脏组,各组于移植术后14d处死,ELESA法测定血清IgM水平;肝功能检测采用速率法;流式细胞仪检测CD4与CD8T细胞亚群;并同时行肝脏及脾脏的病理形态观察。结果建模保留脾脏组、建模3d后切除脾脏与建模同时切除脾脏组血清IgM水平分别为3.0181±0.4627、3.0936±0.4559、3.1953±0.4449,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T水平分别为108.6875±20.3657、83.0000±22.7799、76.8000±19.5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T水平分别为:105.3750±29.0583、93.0000±22.7799、93.2000±33.4220,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T细胞分别为:1.9162±0.2778、1.5654±0.4750、1.4616±0.2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肝脏间质及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依次减弱,供肝灶状坏死程度逐渐减轻,在保留脾脏组中建模后第14天脾脏边缘区及淋巴鞘较建模同时切除的脾脏增宽。结论在小鼠同种异体肝移植排斥反应中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脾切除可部分抑制同种异体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保护供体肝脏。
- 万赤丹黄韬勾善淼周静刘涛王春友
- 关键词:肝移植脾切除急性排斥反应
-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肝门部胆管癌(pCCA)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1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0例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pCCA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为(58±7)岁。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电话和门诊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和肿瘤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情况: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pCCA根治术,无中转开腹和术中输血患者。10例患者手术时间为(465±87)min,术中出血量为(167±81)mL。10例患者中,1例BismuthⅢb型手术标本切缘阳性,9例为R0切除。(2)术后情况:10例患者胃管拔除时间为(2.3±1.9)d,术后住院时间为(19.9±9.0)d。10例患者中,无二次手术和围手术期死亡。10例患者中,6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5例发生胸腔积液,3例发生腹腔积液,1例发生肠梗阻,部分患者合并多种并发症。上述并发症经对症保守治疗后,患者胸腔积液、腹腔积液消失,肠梗阻好转。10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出血、胆瘘、肠瘘等严重并发症。(3)随访情况: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1个月。随访期间,10例患者中,3例肿瘤复发,复发位置为残肝肝内胆管,腹腔其余位置未发生种植转移。7例肿瘤未复发患者中,1例因消化道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0例患者中,9例生存。结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用于pCCA根治术可行。
- 唐勇孙释然柴楚星施申超钦琦李民熊俊万赤丹
- 关键词:胆管肿瘤肝门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胆道重建微创技术
- 间歇性肝门阻断是原发性肝癌术后早期肝内复发的一项危险因素被引量:17
- 2013年
- 目的探讨间歇性肝门阻断对原发性肝癌术后肝内转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3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肝叶切除术,以阻断入肝血流的方法分为两组:(1)间歇性肝门阻断组:97例,Pringle方法间歇性阻断肝门,每个循环阻断15min,开放5min。可重复2~3个循环。(2)其他阻断方法(对照)组:238例,包括预处理阻断法、单纯Pringle法、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法等。术后每4周,定期复查肝脏功能各项指标及甲胎蛋白,肝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或)CT、MRI,平均随访26.5个月。结果围手术期死亡6例(1.8%)。间歇性肝门阻断组1、2年复发率分别为31.6%(30/95)和48.4%(46/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4%(50/234)和38.0%(89/234)(P〈O.05)。间歇性肝门阻断组1、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0.5%(67/95)和53.7%(51/95),与对照组的68.8oA(161/234)和55.6%(130/234)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为排除其他肝内复发相关因素的影响,我们调整了观察病例标准:肿瘤≥5cm;术后4周AFP降至正常;术中B超阴性。间歇性肝门阻断组与对照组纳入病例分别为79例和155例。结果两组1、2年复发率分别为29.1%比18.7%和46.8%比35.5%,间歇性肝门阻断组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1、2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别。结论间歇性肝门阻断是导致原发性肝癌术后早期肝内复发的一项危险因素,临床应慎用。
- 郝胜华杨湘武杨文龙万赤丹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肝内复发
- 莫昔沙星与头孢甲肟+甲硝唑治疗胰腺疾病合并腹腔感染的随机对照研究
- 2007年
- 目的评价莫昔沙星对胰腺疾病合并腹腔感染病人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及开放试验将临床确诊为胰腺疾病合并腹腔感染的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每日应用莫昔沙星400mg;对照实验组每日应用头孢甲肟4g+甲硝唑1.25g,疗程均为7~14d。记录两组病人APACHⅡ评分、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并统计分析其疗效。结果两组各有24例可进行疗效与安全性评价。APACHⅡ评分≤12病人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71.4%和75%,无显著性差异;APACHⅡ评分>12病人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40%和58.3%,有显著性差异;不良反应发生率莫昔沙星组为16.7%,头孢甲肟+甲硝唑组为20.8%。结论对于胰腺疾病合并腹腔感染病人的抗生素治疗,当APACHII评分≤12时,可选择莫昔沙星作为经验用药。
- 万赤丹刘涛周静王春友
- 关键词:胰腺疾病喹诺酮类头孢甲肟
- 猪胰管上皮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胰岛的形态鉴定与功能测定被引量:3
- 2004年
- 目的对成年猪胰管上皮细胞体外培养,促进增殖与分化,并对衍生胰岛进行形态鉴定和功能测定。方法在有血清培养基中行导管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无血清培养基中加入表皮生长因子和尼克酰胺诱导胰管上皮细胞分化,衍生胰岛行双硫腙(DTZ)染色,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胰岛素基因(Ins)和上皮细胞标志抗原(CK19)在衍生胰岛和成熟胰岛中表达,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衍生胰岛与成熟胰岛分泌胰岛素的功能。结果培养第28天细胞汇合并开始出芽形成胰岛样细胞团;衍生胰岛双硫腙染色阳性,同时表达Ins基因和CK19基因,成熟胰岛仅表达Ins基因;衍生胰岛在基础相胰岛素分泌量为(1.86±1.24)ng,刺激相为(4.43±1.59)ng,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猪胰管上皮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分化为胰岛,衍生胰岛表达β细胞表面标志并能分泌胰岛素。
- 刘涛范骥许逸卿万赤丹周峰王春友
- 关键词:体外诱导分化胰岛胰岛移植
- 早期血液滤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家猪TNF-α及IL-1β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5
- 2004年
- 目的 探讨早期血液滤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家猪血浆促炎细胞因子TNF α和IL 1β水平和组织转录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胰管逆行灌注人工胆汁的方法复制家猪SAP模型 ,按拆信封法分为胰腺炎血滤治疗组 (HF组 )和胰腺炎非血滤治疗组 (NHF组 )。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动物建模前、后TNF α和IL 1β的血浆水平。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这两种细胞因子在胰、肝、肺组织中的转录水平。结果 建模后 1h、2h及 4h ,NHF组血浆TNF α及IL 1β水平逐渐升高 ,至 6h分别为 ( 1375± 334)pg/ml及 ( 96 5± 2 6 5 )pg/ml,明显高于同期HF组的 ( 6 18± 2 76 )pg/ml及 ( 4 45± 14 1)pg/ml(P<0 .0 1)。建模后 6h ,NHF组胰、肝、肺组织中TNF αmRNA的转录水平分别为 85 .7± 17.4、78.1± 10 .2和 82 .4± 10 .5 ,均高于HF组的 5 7.8± 8.9、4 8.0± 8.1和 4 6 .2± 9.6 ,P<0 .0 1;而IL 1βmRNA的转录水平NHF组为 82 .2± 15 .7、6 0 .0± 10 .6和 5 8.1±9.3,均高于HF组的 5 5 .9± 9.0、4 0 .6± 9.2和35 .7± 9.8,P<0 .0 1。结论 早期血滤能降低SAP家猪血浆TNF α和IL
- 杨智勇王春友陶京俞建雄熊炯炘陈立波万赤丹
-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家猪TNF-ΑIL-1Β肿瘤坏死因子A白介素-1Β
- 重症胰腺炎并发胰性脑病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1
- 2004年
-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胰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临床防治措施。方法 对 2 0 0 0年 1月~ 2 0 0 3年 6月本中心收治的 30 1例急性重症胰腺炎中的 1 4例胰性脑病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 ,分析其临床表现、治疗经过及预后。结果 30 1例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人中 1 4例并发有胰性脑病 ,发生率为 4 .6 %。其中早期即SIRS期 9例 ,后期即感染期 5例。胰性脑病临床表现有烦躁不安、多语、定向能力障碍、嗜睡、狂躁、幻觉 ,甚至昏迷。神经系统检查发现有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以及脑脊髓并候群症以及脑脊液淀粉酶增高。晚期出现胰性脑病病人常并有深部真菌感染以及体液代谢紊乱。治疗上去除引起胰性脑病的各种诱因。SIRS期 9例中 3例死亡 ,均死于MOF ,感染期 5例中 1例死于严重感染并发MOF。其余病人症状缓解治愈出院。结论 胰性脑病是急性重症胰腺炎的少见的严重并发症 ,积极消除其各种诱因 ,有助于降低胰性脑病的发生率。早期发现 ,一旦发生胰性脑病积极给予脑复苏及神经营养支持治疗 ,对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 万赤丹熊炯炘刘涛周峰俞建雄王春友
- 关键词:重症胰腺炎胰性脑病并发症
- 胰液端粒酶活性与K-ras检测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检测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患者胰液中K ras基因突变和端粒酶活性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K ras基因突变联合检测对胰腺癌患者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 2 4例胰腺癌和 14例慢性胰腺炎患者胰液 ,K ras基因突变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 ( polymerasechianreaction -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 ,PCR -RFLP)检测 ,端粒酶活性检测采用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扩增技术 (telom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 ,TRAP)。 结果 胰腺癌中K ras基因突变率为 87.5 % ( 2 1/2 4) ,慢性胰腺炎中K ras基因突变率仅为 2 1.3 % ( 3 /14 )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在 2 4例胰腺癌中端粒酶阳性检出率为 83 .3 % ( 2 0 /2 4) ;而 14例慢性胰腺炎胰液中端粒酶阳性检出率为 2 8.6% ( 4 /2 4) ,差异同样具有显著性 (P <0 .0 1)。K ras基因突变与端粒酶活性检测诊断胰腺癌的特敏感性分别为 87.5 % ,83 .3 % ;两者联合检测诊断胰腺癌的敏感性为 85 .5 % ,特异性达到 85 .7%。结论 联合检测胰液中K ras基因与端粒酶活性可提高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对胰腺癌筛查。
- 万赤丹周峰刘涛熊炯忻许逸卿王春友
- 关键词:胰腺癌端粒酶
-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诊治体会
- 2005年
- 目的总结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AP)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4年收治的10例妊娠合并AP患者的诊治过程。结果妊娠合并AP多于妊娠中晚期发病,且多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本组10例中,孕妇无一例死亡,胎儿死亡2例(1例宫内死亡),其余痊愈出院。结论妊娠合并AP在临床上有其特殊性,及时诊断和“个体化”综合治疗是关键。
- 周峰韩保卫王春友熊炯炘万赤丹
- 关键词:妊娠胰腺炎腹腔室隔综合征
- 一种基于视线追踪的腹腔镜自动扶镜方法及设备
- 本发明属于扶镜控制技术领域,并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视线追踪的腹腔镜自动扶镜方法及设备。包括:估计腹腔镜手术器械标记的三维位置;采集手术场景中主刀医生的视线信息,获取不同视线特征所对应的手术操作类型的SVM模型;构建评价腹腔...
- 赵欢汪一苇蔡雄王宇恒辜嘉宇杨司航万赤丹丁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