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晓华

作品数:26 被引量:196H指数:8
供职机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血管
  • 6篇血管压迫
  • 6篇三叉神经
  • 6篇三叉神经痛
  • 6篇神经痛
  • 6篇手术
  • 6篇微血管
  • 6篇经痛
  • 5篇血压
  • 5篇面肌
  • 5篇高血压
  • 5篇病因
  • 5篇成像
  • 5篇出血
  • 4篇血管减压
  • 4篇预后
  • 4篇原发性
  • 4篇微血管减压
  • 4篇面肌痉挛
  • 4篇痉挛

机构

  • 26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26篇张晓华
  • 21篇李善泉
  • 9篇沈加林
  • 8篇罗其中
  • 8篇邱永明
  • 7篇熊文浩
  • 7篇潘耀华
  • 6篇陈克敏
  • 6篇王勇
  • 5篇万杰青
  • 5篇殷玉华
  • 5篇丁小龙
  • 5篇葛建伟
  • 2篇刘泽
  • 2篇江基尧
  • 2篇徐忠贤
  • 2篇许建荣
  • 2篇郑彦
  • 2篇李骁雄
  • 1篇王桂松

传媒

  • 4篇中国神经精神...
  • 3篇中国临床神经...
  • 3篇中华放射学杂...
  • 3篇中国微侵袭神...
  • 2篇上海第二医科...
  • 2篇神经病学与神...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立体定向和功...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国外医学(神...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 2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 5篇2000
  • 5篇1999
  • 5篇1998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面肌痉挛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机制探讨被引量:10
1999年
目的:研究建立面肌痉挛的动物模型的方法,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采用颞浅动脉压迫已人为脱髓鞘变的周围面神经主干,在新西兰大白兔上复制面肌痉挛动物模型,并通过电生理技术检测面肌痉挛所特有的异常肌反应(AMR)。结果:于术后第6周在模型组动物上成功地诱发出AMR,其潜伏期为(8.00±0.55)ms。结论:面神经脱髓鞘变和血管压迫是引起面肌痉挛的两个必要条件。
李善泉海舰万杰青张晓华金萍茜
关键词:面肌痉挛发病机制动物模型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后血糖升高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8
1999年
李洪福邱永明张晓华龚俊扬罗其中
关键词:颅脑损伤血糖预后
原发性高血压“血管压迫”病因的影像学诊断
1999年
目的 探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tomographic angiography,MRTA) 显示迷走神经颅内段与相邻血管的影像解剖关系的方法。方法 以10 例尸颅测定迷走神经颅内段与桥延背侧联线的夹角及与桥延沟平面的距离,并由此确定迷走神经的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扫描平面。采用3DTOFFISP 系列对10 例原发性高血压20 侧迷走神经及其周围血管行磁共振扫描成像。结果 20 侧迷走神经颅内段可清晰显示,9 例左侧延髓腹外侧及8 例迷走神经存在有血管接触或压迫;4 例术中探查,证实了其中3 例的影像学诊断。结论 应用此方法行磁共振检查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血管压迫病因的诊断常规。
张晓华李善泉殷玉华潘耀华陈克敏沈加林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微血管压迫MRTA
慢性扩张性脑内血肿3例(附文献复习)
2005年
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chronic expanding intracerebral hematoma, CEICH)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脑内血肿,由于发病缓慢,临床上常误诊为脑肿瘤.近2年来我们收治3例CEICH患者,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例1:女性,52岁,2003年1月10日因1月前突发头痛、恶心、呕吐复发3天入院.患者1月前突发头痛,持续性胀痛,以右枕部及前额部明显,伴恶心,呕吐数次,为胃内容物.在我院行头颅CT检查示右顶枕部脑内出血,量约5 mL.
刘泽邱永明张晓华葛建伟熊文浩潘耀华江基尧
磁共振体层成像脑血管显影术(MRTA)对颅神经疾患“血管压迫”病因的诊断被引量:5
1998年
采用磁共振体层成像血管显像术(MRTA)检查11例三叉神经痛和21例面肌痉挛,其中10例行后颅窝探查.32例MRTA检查中,确认患侧有“血管压迫”28例,无血管压迫4例.10例接受探查术发现有或无压迫血管,与MRTA诊断相符9例.1例岩静脉压迫因未行增强扫描而漏诊.MRTA可作为此类疾患“血管压迫”的术前病因诊断方法.
李善泉潘耀华万杰青张晓华罗其中丁小龙
关键词:成像面肌痉挛病因
三叉神经痛患者的BTEP变化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脑干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BTEP)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英国产Oxford多导诱发电位仪,对2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患侧和健侧的BTEP对照检查,同时以14例正常人的BTEP作为对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BTEP提示患侧三叉神经的短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与健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BTEP的变化与三叉神经痛的病程长短和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相关。结论 BTEP有助于诊断三叉神经传导功能损害的程度,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价。
熊文浩葛建伟李善泉张晓华邱永明万杰青徐忠贤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患侧预后评价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预后因素的分析被引量:15
1998年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187例病人,用时序检验及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诸因素。结果近期疗效优者164例(87.7%),良者23例(12.3%)。平均随访期7.38年,随访期间33例有不同程度的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6个月,临床总有效率为82.4%,且复发大多在术后2年内,单因素分析表明动脉性压迫、神经存在血管压迹及减压方式与临床有效率有关,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静脉性压迫为复发的主要因素。结论神经受压程度、压迫血管的类型及不同的手术方式为影响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病预后的主要因素。
李善泉张晓华郑彦熊文浩王勇李骁雄邱永明万杰青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预后
脑室出血中血块与脑室体积变化及病理改变被引量:20
2001年
目的 研究和探讨脑室内出血脑室与血块体积变化及病理改变。方法 通过建立狗的脑室内出血模型,对其进行神经功能状态评估、系列头颅CT和病理检查,并根据CT影像计算脑室体积和脑室内血凝块体积。结果 正常成年狗的脑室呈裂隙样,注血后脑室被血凝块明显扩张,在最初1周内脑室体积对血凝块体积呈良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此后随血凝块进一步缩小,脑室体积反而进行性增大,血凝块均于3-4周内完全溶解消失。脑室扩张程度对最初的脑室内血凝块体积亦呈良好的的线性正相关关系。病理检查发现脑室系统室管膜的完整性被破坏,室管膜下胶质增生,室管膜下组织中神经元有嗜酸性坏死。结论 出血性脑室扩张是脑室内出血的显著特点和导致不良预后的主要表现,脑室周围重要结构中神经元的缺血性改变,可能是脑室内出血病人预后不良的最直接原因,它可能是由于出血性脑室扩张压迫脑室周围血管结构、颅内压增高和脑血管痉挛等综合因素所致。
李善泉戴炯徐斌斌熊文浩王勇张晓华沈加林
关键词:脑室内出血病理生理机制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岩尖部脑膜瘤
2003年
张晓华李善泉葛建伟
关键词: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术脑膜瘤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分析被引量:1
1998年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长期随访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并获完整随访资料的187例病人,平均随访期7.38年,用时序检验及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诸因素。结果:手术效果优者164例(87.7%),良者23例(12.3%)。随访期间33例有不同程度的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6个月,临床总有效率为82.4%,因复发大多在术后2年内,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神经血管压迹与临床有效率有关,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静脉性压迫为复发最危险因素。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重视影响预后诸因素,选择治疗术式是必要的。
李善泉张晓华郑彦李骁雄熊文浩王勇邱永明
关键词:显微血管减压术三叉神经痛疗效分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