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晓华

作品数:198 被引量:968H指数:15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6篇期刊文章
  • 20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4篇细胞
  • 40篇胰腺
  • 39篇胰腺炎
  • 39篇腺炎
  • 36篇急性胰腺炎
  • 35篇手术
  • 31篇肿瘤
  • 27篇肝癌
  • 21篇动脉
  • 20篇重症
  • 20篇重症急性
  • 19篇重症急性胰腺
  • 19篇重症急性胰腺...
  • 18篇外科
  • 18篇老年
  • 16篇肝肿瘤
  • 15篇切除
  • 14篇蛋白
  • 14篇细胞因子
  • 14篇肝细胞

机构

  • 119篇南京军区南京...
  • 73篇第二军医大学
  • 8篇南京大学
  • 3篇广州市第一人...
  • 3篇上海第二医科...
  • 3篇西藏自治区第...
  • 2篇上海医药工业...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湖南省人民医...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南京陆军指挥...
  • 1篇生物化学研究...
  • 1篇第一军医大学
  • 1篇渠县卫生防疫...

作者

  • 198篇张晓华
  • 63篇朱人敏
  • 41篇李敏利
  • 41篇吴晓尉
  • 39篇许小兵
  • 35篇杨妙芳
  • 28篇郭美霞
  • 25篇景华
  • 25篇季洪赞
  • 24篇吴孟超
  • 23篇李德闽
  • 18篇王彬
  • 18篇李忠东
  • 18篇孙泉
  • 17篇陈汉
  • 16篇金鑫鑫
  • 16篇周旭宇
  • 15篇申翼
  • 15篇汪芳裕
  • 13篇程晓峰

传媒

  • 18篇医学研究生学...
  • 14篇解放军医学杂...
  • 11篇中国普通外科...
  • 8篇世界华人消化...
  • 8篇第二军医大学...
  • 7篇胃肠病学
  • 6篇江苏医药
  • 4篇胃肠病学和肝...
  • 4篇中华胸心血管...
  • 4篇中国临床药理...
  • 4篇中华老年多器...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实用癌症杂志
  • 3篇实用医学杂志
  • 3篇人民军医
  • 3篇胰腺病学
  • 3篇疑难病杂志
  • 3篇第二十一届全...
  • 3篇第七届全国胃...
  • 2篇中华肝胆外科...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6篇2013
  • 16篇2012
  • 19篇2011
  • 4篇2010
  • 19篇2009
  • 16篇2008
  • 4篇2007
  • 13篇2006
  • 7篇2005
  • 4篇2004
  • 11篇2003
  • 5篇2002
19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城疫病毒瘤苗对荷瘤小鼠的主动免疫治疗作用被引量:9
1996年
将小鼠原发性肝癌细胞(H22)经γ射线照射灭活后,与新城疫病毒(NDV)共同孵育,制备病毒瘤苗,透射电镜下见NDV吸附于H22细胞表面。以病毒瘤苗皮内注射治疗不同负荷的H22肿瘤荷瘤小鼠,连续2次,间隔1周,每次每只小鼠免疫剂量为1.5×107个肿瘤细胞。结果表明病毒瘤苗能抑制肿瘤生长,对荷瘤小鼠有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作用。各免疫组小鼠存活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肿瘤重量较对照组轻,肿瘤的平均直径也较对照组小,免疫组荷瘤存活小鼠肿瘤病理切片显示肿瘤细胞呈中、重度坏死,坏死的肿瘤细胞之间及其周围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及单核样细胞浸润,并有纤维组织增生。
曲增强吴孟超陈汉张晓华
关键词:肝肿瘤肿瘤细胞疫苗主动免疫治疗
肿瘤坏死因子联合VP_(16)对小鼠肝细胞癌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1996年
以小鼠移植性肝细胞癌为模型,探讨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rhTNF)和足叶乙甙(VP_(16))的协同抗肿瘤作用。结果显示rhTNF或VP_(16)均能使肿瘤生长受到一定的抑制,肿瘤出现一定程度的坏死,rhTNF并能抑制腹水的形成,但均不能显著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而联合应用则显著抑制肿瘤生长,肿瘤出现广泛的出血坏死,无明显腹水形成,荷瘤小鼠生存时间显著延长,且对机体的毒性增加不明显,说明两者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具有进一步临床应用探讨价值,尤其是对化疗不敏感的肿瘤。
张绍庚吴孟超张晓华陈汉张柏和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足叶乙甙肝肿瘤肝细胞癌
肝细胞腺瘤和肝局灶性增生性病变的诊治
2001年
目的 总结肝细胞腺瘤和肝局灶性增生性病变的诊治经验。方法 对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细胞腺瘤和肝局灶性增生性病变17例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中肝细胞腺瘤8例,肝局灶性增生性病变9例,后者包括5例腺瘤样增生和4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手术方式:局部切除5例,肝段切除5例,肝叶切除4例,肝动脉结扎1例,肝活检2例。全组无严重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结论 肝细胞腺瘤和肝局灶性增生性病变是临床上少见的肝良性病变。由于这些病变可产生严重并发症,并有恶变可能,需要早期诊治。
张晓华周旭宇
关键词:肝细胞腺瘤腺瘤样增生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肝细胞肝癌组织及细胞株中PTPeta的表达及意义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检测人肝细胞肝癌组织及细胞株SMMC7721中蛋白酪氨酸磷酸酶eta(PTPeta)的表达,观察肿瘤细胞生长密度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细胞肝癌组织及SMMC7721细胞中PTPeta蛋白的表达;采用RT-PCR法检测不同生长密度(1×103、5×103、1×104、5×104/cm2)SMMC7721细胞中PTPeta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表明肝细胞肝癌组织中PTPeta表达呈阳性,SMMC7721细胞中存在PTPeta表达,且定位于细胞膜;RT-PCR检测结果显示,当细胞密度为1×103、5×103、1×104、5×104/cm2时,PTPeta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0.425±0.031、0.659±0.041、0.771±0.043、0.885±0.045,PTPeta表达随着肿瘤细胞生长密度的增高而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Peta在肝细胞肝癌组织及细胞中表达,且随肿瘤细胞生长密度增高而表达增加。PTPeta可能通过增加肝癌细胞黏附、维持恶性肿瘤细胞内环境稳定等,在恶性肿瘤细胞增殖及播散转移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许小兵张晓华杨妙芳李敏利朱人敏
关键词: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肝肿瘤细胞黏附
漫谈原发性肝癌的治疗被引量:11
2006年
张晓华周旭宇
JAK/STAT信号通路在胰弹性蛋白酶诱导大鼠Kupffer细胞分泌促炎因子中的作用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探讨JAK/STAT信号通路在胰弹性蛋白酶(elastase)诱导Kupffer细胞分泌促炎症因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将提取的肝脏Kupffer细胞分为4组:A组(正常对照组,在培养基上清液中加入30μl/ml生理盐水);B组[用50ng/ml脂多糖(LPS)进行处理];C组(用50ng/ml LPS和1U/ml elastase进行处理);D组[用AG490(30nmol/ml)预先刺激0.5h后,再用LPS(50ng/ml)和elastase(1U/ml)处理]。采用酶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Kupffer细胞上清液中IL-6和TNF-α含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总蛋白中JAK2的表达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B组在给予LPS刺激后,JAK2的表达及上清液中IL-6和TNF-α的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C组在同时给予LPS和elastase刺激后,JAK2的表达显著升高,上清液中IL-6和TNF-α含量与B组比较亦显著增加(P<0.01);而D组在预先给予AG490处理后,JAK2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上清液中IL-6和TNF-α含量也有不同程度降低,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B组比较,各值仅有轻微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制JAK/STAT通路的活化可下调elastase诱导Kupffer细胞分泌促炎症因子,有助于减轻急性胰腺炎时的炎症反应和肝损伤。
李敏利张晓华杨妙芳季洪赞郭婧芸朱人敏
关键词:JAK/STAT通路胰弹性蛋白酶细胞因子类
Janus激酶2在实验性重症急性胰腺炎肝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观察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信号通路的核心分子Janus激酶2(JAK2)在实验性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肝损伤中的表达变化。方法以4%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诱导大鼠SAP模型。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C组)和SAP6h、12h、18h组,每组8只。动态测定各组血清淀粉酶(AMY)、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JAK2在肝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与NC组比较,SAP各组AMY、ALT、AST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光镜下肝脏组织损伤随病情进展而逐渐加重,SAP后6h有少量JAK2蛋白表达,12~18h达高峰(P〈0.05),且JAK2表达与肝损伤的严重程度相一致。结论JAK2蛋白在SAP发生时高表达,参与SAP形成的病理过程,JAK/STAT通路活化可能促进SAP肝损伤。
郭婧芸朱人敏杨妙芳季洪赞李敏利张晓华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JANUS激酶2肝疾病
Caspase-1抑制剂对实验性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评价Caspase-1抑制剂二甲基苯甲酰羟甲酮对实验性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3组:健康对照组(HC组,n=6);SAP造模+生理盐水组(SAP-S组,n=18);SAP造模+ICE抑制剂组(SAP-ICE-I组,n=18)。以5%牛磺胆酸钠逆行注入胰胆管制作大鼠SAP模型。SAP-S组于造模后2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12h后重复1次;SAP-ICE-I组于造模后2h腹腔注射ICE抑制剂。HC组模拟胰胆管穿刺操作,但不注射药物。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1β水平;半定量RT-PCR检测肺内Caspase-1、IL-1β及IL-18 mRNA的表达,并观察肺湿干重比率及组织病理变化。结果SAP-S组血清IL-1β水平在6h、12h、18h时分别为276.77±44.92、308.99±34.95、311.60±46.51pg/ml,显著高于HC组(P<0.01);SAP-ICE-I组与SAP-S组比较水平显著降低(P<0.01)。HC组肺内可见Caspase-1、IL-1β及IL-18 mRNA表达;与HC组比较,SAP-S组3个时间点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SAP-ICE-I组与SAP-S组比较,IL-1β及IL-18 mRNA的表达显著下调(P<0.01),Caspase-1 mRNA表达则无显著改变。SAP-S组肺湿干重比率比HC组显著升高(P<0.05,P<0.01);且显著高于SAP-ICE-I组(P<0.05)。Caspase-1抑制剂治疗使肺损伤程度减轻。结论Caspase-1的激活、IL-1β及IL-18的过度表达在SAP肺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抑制Caspase-1可有效地保护SAP肺损伤。
张晓华季洪赞杨妙芳孙泉吴晓蔚许小兵朱人敏
关键词:半胱氨酸蛋白酶-1白介素-1Β白介素-18
Caspase-1抑制剂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肝IL-18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观察Caspase-1抑制剂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肝组织及肝内IL-18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4%牛磺胆酸钠逆行注入胰胆管诱发SAP模型。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HC组,n=6);SAP造模+生理盐水组(SAP-S组,n=18);SAP造模+Caspase-1抑制剂组(SAP-ICE-I组,n=18)。SAP-S组于造模后2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12h后重复1次;SAP-ICE-I组于造模后2h腹腔注射ICE抑制剂,12h后重复1次。HC组模拟胰胆管穿刺操作,但不注射药物。SAP-S组与SAP-ICE-I组于造模后6、12、18h心脏穿刺抽血,测血清淀粉酶(AMY)、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并测定腹水量,留取标本在光镜下观察胰腺及肝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IL-18在肝脏中的表达和定位,并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肝内成熟IL-18蛋白的表达。结果与HC组比较,SAP-S组与SAP-ICE-I组血清AMY、ALT、AST水平明显升高,腹水量明显增多(P<0.01);与SAP-S组相比,SAP-ICE-I各组血清AMY、血清ALT、AST水平和腹水量有显著下降(P<0.01)。光镜下,SAP-S组胰腺和肝组织病理损害程度随时间明显加重,与SAP-S组相比,SAP-ICE-I组对应时间点胰腺病变程度有所减轻,而肝组织损伤未见明显变化。免疫组化结果显示,Kupffer细胞胞质中IL-18的表达在SAP-S组和SAP-ICE-I组较HC组明显增多,而SAP-ICE-I组较SAP-S组明显减少。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成熟的IL-18表达在SAP-S组各时间点明显升高,与HC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SAP-ICE-I组各时间点较SAP-S组显著减少(P<0.01),除6h组外均较HC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aspase-1抑制剂可以抑制成熟的IL-18蛋白的表达,可以有效改善SAP时受损的肝脏功能。
朱人敏史薇张晓华袁柏思杨妙芳王琳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半胱氨酸蛋白酶-1白细胞介素-18
顺铂乙基纤维素微球肝动脉栓塞化疗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1990年
采用顺铂乙基纤维素微球(CDDPmc)作肝动脉注射,测定了新西兰兔外周血液和肝组织中的铂浓度,并观察了对大鼠移植性肝癌的疗效。肝动脉注射CDDPmc后,外周血中铂浓度上升幅度小并维持在低水平,肝组织中铂浓度则长时间保持在较高水平;而肝动脉注射常规剂型顺铂后,外周血中出现一过性铂浓度高峰,肝组织中高铂浓度维持时间短暂。肝癌大鼠接受肝动脉注射CDDPmc后,肿瘤生长受到显著抑制,肿块发生广泛坏死,动物生存时间得到显著延长,其疗效明显优于肝动脉注射常规剂型顺铂和空白乙基纤维素微球。本实验结果说明,肝动脉注射CDDPmc减少了药物进入循环血液的量,保持了治疗局部持久的药物高浓度,提高了肝动脉化疗疗效。
王义吴孟超张晓华姜小清
关键词:肝动脉化疗栓塞顺铂肝癌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