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268 被引量:2,725 H指数:29 相关作者: 王锐 孟杰 崔亮 张群 曾羽 更多>> 相关机构: 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新疆大学软件学院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医药卫生 环境科学与工程 理学 更多>>
不同田间配置对玉豆带状套作系统水分分布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7 2015年 探讨了1.6 m和2.0 m带宽不同玉米行距下玉豆带状套作系统共生期水分分布及水分利用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玉米行距的增加,地面上玉米叶片空间分布不同,形成窄行部叶面积指数高于宽行,导致土壤水分蒸发、穿透降雨量和土壤水分都表现为玉米行〈玉豆行〈大豆行,玉豆带状套作共生期穿透降雨量分布不均和玉米大豆对土壤水分吸收是造成土壤含水量分布不均的主要因素;两种带宽下带状套作玉米产量和群体产量随玉米行距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持平,在玉米行距为50 cm时,带状套作玉米产量和群体产量最高;两种带宽下玉米行距为50 cm时带状套作水分利用率最大,分别为23.06 kg·hm^-2·mm^-1和26.60 kg·hm^-2·mm^-1,总体上较单作提高了38.92%和22.98%;两种带宽下水分当量比分别为1.45~1.66和1.60~1.79,2.0 m带宽比1.6 m带宽更加有利用于提高农田的水分利用效率,玉米行距在40~50 cm时更能有效提高群体的水分利用效率。 叶林 杨峰 苏本营 张静 张静 刘卫国关键词:水分利用率 玉米大豆播期衔接对间作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2017年 为完善玉米/大豆间作的播期衔接技术,在西南地区寻求合适的玉米、大豆播期。试验在田间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3个玉米播期:早播(A1:5月15日)、中播(A2:5月30日)、晚播(A3:6月14日)与3个大豆播期:早播(B1:5月30日)、中播(B2:6月14日)、晚播(B3:6月29日)为对象,研究不同玉米、大豆播期对大豆的干物质积累、器官分配比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开花后作物生长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荚果分配率和产量均在玉米中播时最高,开花后作物生长率较玉米晚播时高出33.2%;在R4、R6生育时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和大豆荚果分配比率分别比玉米晚播时高32.4%,17.9%和26.3%,23.9%;大豆产量较玉米晚播时高75.7%。玉米中播时衔接不同播期的大豆,其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荚果分配比率和产量均在大豆早播时最高,在R4、R6生育时期,大豆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与荚果分配比率比大豆晚播时分别高195.4%,58.5%和33.9%,26.7%;大豆产量较大豆晚播时高出128.7%。在玉米/大豆间作下,玉米中播(5月30日)间作大豆早播(5月30日),即玉米大豆同时播种时,可提高大豆开花后作物生长率,增加单株干物质累积量、籽粒分配率和产量。 杨燕竹 杜青 陈平 杨文钰 雍太文Effects of Mechanical Sowing and Transplanting on Characteristics of Dry Matter Production in Middle-season Hybrid Rice 2015年 To clarify the effects of mechanical sowing and transplanting on dry mat- ter production of middle-season hybrid rice, a two-factor split plot design was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owing and transplanting methods and their interac- tion with the seedling number per hill or seeding time on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F You 498, a middle-season hybrid rice variety, under field conditions in 2012 and 2013.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marked effect of the sowing and transplanting methods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the seedling number per hill or seeding time on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The total population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of the treatments with mechanical direct seeding (MDS) and machine-based transplanting (MT)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treatment with traditional manual transplanting (TMT). How- ever, MDS had higher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accumulating rate in the joint- ing-earing stage,and maintained higher stem-sheath exportation, export rate and transformation than MT and TMT; MT had higher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ac- cumulating rate in the heading-maturity period than MDS and TMT. Moreover, the treatments with low seedling number per hill or early seeding enhanced the assimi- lation of dry matter after heading,the ratio of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fter earing to biomass yield and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fter earing, and a reasonable early sowing was favorable to increase the harvest index of middle- season hybrid rice under mechanical sowing and transplanting conditions. 刘利 雷小龙 田青兰 张强 黄光忠 任万军杂交稻不同机插穴距及苗数配置对干物质生产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2018年 为明确杂交稻机插不同穴距及苗数配置对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的影响,选用2个不同株型的杂交籼稻品种,采用生产上广泛应用的基本苗42万苗/hm2,固定行距为30 cm,设置穴距为12、17、23 cm,每穴内苗数为1.5、2.1、2.9苗,比较分析田间配置对水稻分蘖、干物质生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单穴茎蘖数和群体茎蘖数随生育进程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各生育时期单穴茎蘖数均随穴距的增大而增加,宜香优2115的分蘖成穗率在低穴高苗配置下最高;在不同田间配置下水稻单穴叶面积和干物质量均随穴距的增大而增加,宜香优2115在低穴高苗配置下具有较大的单穴叶面积和单穴干物质量;3种田间配置下的群体茎蘖数、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差异不显著,说明基本苗一致,单位面积穴数减少并不会影响最终有效穗的数量进而影响产量,减穴不减苗,低穴高苗也可以取得高产、稳产。 蒲石林 邓飞 胡慧 钟晓媛 王丽 李武 李书先 廖爽 任万军关键词:田间配置 穴距 机插 干物质积累 有机碳肥对酚酸胁迫下马铃薯开花期叶片抗逆性的影响 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了解马铃薯连作障碍中酚酸类化感物质引起的自毒作用机理。【方法】以"川芋117"为材料,采用盆栽控制性试验,在特殊配制的基质土中添加0、50、100、150 mg/kg浓度的混合酚酸模拟马铃薯连作障碍,同一水平下施加0、225、450、675 kg/hm2施量的液态有机碳肥,探讨酚酸胁迫对马铃薯植株叶片抗性的影响以及液态有机碳肥对酚酸胁迫的缓解效应。【结果】酚酸浓度高于100 mg/kg呈逆境胁迫,100 mg/kg酚酸处理较不施用酚酸,抗逆性酶SOD、CAT、POD的活性分别提高2.90%、16.5%、0.57%;膜透性提高28.3%,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28.1%、3.56%。在150 mg/kg浓度的酚酸胁迫下施加液态有机碳肥,较不施用液态有机碳肥,丙二醛含量和O2-产生速率平均降低15.28%和5.57%;抗逆性酶SOD、CAT、POD的活性分别平均降低8.20%、25.00%、21.21%,膜透性平均降低10.32%,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平均降低2.02%、36.78%。【结论】酚酸浓度100 mg/kg以上呈胁迫,胁迫浓度条件下施加有机碳肥能缓解马铃薯连作障碍中酚酸物质的毒害作用。 周少猛 马海艳 郑顺林 黄强 熊湖 顾文智 肖睿 袁继超 何卫关键词:连作障碍 酚酸 马铃薯 边际效应对带状套作大豆表型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2015年 选用结荚习性不同的3个大豆品种(系),以大豆等行距单作和带状单作为对照,研究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下边际效应对大豆表型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下边际效应对大豆苗期和成熟期植株主茎长、平均节间长产生正向效应,对节数、茎粗、地上部生物量(或茎干重)产生负向效应;受综合边际效应—边际劣势影响,带状套作大豆的有效分枝数、主茎荚数、分枝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产量等性状均发生负向效应。在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中,大豆植株平均节间长和主茎荚数的边际效应指数(绝对值)大,表型可塑性强;就品种类型而言,无限型大豆较亚有限型和有限型大豆的边际效应指数(绝对值)更大,表型可塑性更强。相关分析表明,单株产量的边际效应指数与苗期平均节间长的边际效应指数显著负相关,与苗期地上部生物量及有效分枝数、分枝荚数、单株粒数等的边际效应指数显著正相关。在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中,玉米收后大豆的边际优势难以弥补与玉米共生期间(苗期)的边际劣势,因此,选用边际效应敏感度低、表型可塑性弱的大豆品种有利于提高大豆产量。 邹俊林 刘卫国 袁晋 罗玲 蒋涛 邓榆川 陈雪飞 杨晨雨 杨文钰关键词:大豆 表型可塑性 控释氮肥比例对土壤氮含量和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4 2018年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相同氮肥施用量的条件下,不同比例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混合施用对土壤氮含量、玉米植株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提高了0-20,20-40cm耕层土壤碱解氮和全氮含量。全施普通尿素时,一次施肥可提高前期土壤氮含量,而2次施肥则有利于提高后期土壤氮含量;与普通尿素施肥相比,掺混一定比例的控释尿素一次性底施可显著提高各生育时期耕层土壤含氮量。适宜比例的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施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玉米中后期的氮素积累量,提高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肥料贡献率以及玉米功能叶关键酶活性,在相同氮肥水平下,其一次性底施的效果甚至超过普通尿素2次施用。随控释尿素比例的增加,玉米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以75%控释尿素+25%普通尿素处理产量最高,比普通尿素一次施增产12.09%(2014年)和21.58%(2015年),比普通尿素2次施肥增产8.27%(2014年)和14.19%(2015年)。因此,普通尿素掺混75%比例的控释尿素进行一次底施,不仅能够协调在整个玉米生育期土壤对氮素的供应,实现玉米的有效增产,而且还能够减少施肥次数和劳力投入。 金容 李兰 郭萍 孔凡磊 袁继超关键词:普通尿素 土壤氮 氮积累 氮素利用 关键酶活性 基于小波变换的带状套作玉米叶面积指数光谱估测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为构建带状套作种植下玉米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光谱估测模型。【方法】基于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种植模式下的大田玉米氮素试验,测定带状套作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冠层光谱反射率及叶面积指数,比较多种植被指数及小波系数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构建并筛选出最佳叶面积指数估测模型。【结果】带状套作玉米叶面积指数随施氮水平增加而增加,且在各生育时期下差异显著;冠层反射光谱曲线的"绿峰"位置(550 nm)及高反射率平台(760~1000 nm)反射率在不同施氮水平上差异显著。叶面积指数与冠层光谱反射率在波长范围(400~725 nm、742~1000 nm)内显著相关(P<0.05);叶面积指数与植被指数及小波系数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与自由组合比值植被指数RVI(762,747)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为0.9004。通过估测模型的构建及筛选,构建了基于db3(750,10)下的小波系数作为光谱变量x的带状套作玉米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估测模型y=-5.84x^(2)+8.4178x+2.2311(R^(2)=0.85,RMSE=0.49,RE=19.43%)。【结论】不同施氮水平下玉米冠层光谱和叶面积指数存在差异性,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带状套作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实时监测。 张佳伟 王仲林 谭先明 王贝贝 杨文钰 杨峰关键词:套作玉米 叶面积指数 小波 秸秆颗粒改良剂对川西北高寒沙地土壤氮素和黑麦草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2018年 为探明秸秆颗粒改良剂对川西北高寒沙地土壤氮素和黑麦草生长的影响,以农业废弃物(秸秆)为主要原料,复合聚丙烯酰胺、微生物菌剂和氮磷钾肥,加工成秸秆颗粒改良剂,设4个施用量水平(6,12,18,24t/hm2),以空白对照(CK0)和当地常规牦牛粪处理(CK1)为对照。结果表明:与CK0相比,秸秆颗粒改良剂和CK1均能显著增加土壤全氮、全氮密度、全氮储量和硝态氮含量,增加黑麦草株高、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平均根系直径和单株干重(p<0.05),达到增加土壤氮素含量和促进黑麦草生长的效果。与CK1相比,秸秆颗粒改良剂处理的平均全氮含量、全氮密度、全氮储量和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了12.50%,22.73%,20.90%和344.56%,黑麦草地上和地下部平均单株干重分别增加了57.50%和66.86%。增施秸秆颗粒改良剂可有效增加土壤氮素含量,黑麦草各生长指标也随改良剂施用量增加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施用量超过18t/hm2时,0—10cm土层的全氮、全氮密度、全氮储量和黑麦草各生长指标差异不显著。土壤氮素指标与黑麦草单株干重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土壤全氮、全氮储量与黑麦草单株干重的相关性最高(r≥0.90**)。随改良剂施用量增加,外源养分淋溶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18t/hm2处有最小值。综合考虑土壤氮素含量、外源养分淋溶率和黑麦草生长的变化,秸秆颗粒改良剂以18t/hm2为川西北沙地土壤改良的最佳施用量。 刘晓林 陈伟 吴雅薇 王兴龙 李强 李鑫 袁继超 孔凡磊关键词:川西北 土壤氮素 黑麦草 耕作措施对四川丘陵旱地小麦前期群体质量和土壤水分的影响 被引量:4 2014年 为研究耕作措施对四川丘陵旱地小麦前期生长和土壤水分的影响,进而探讨耕作措施对减缓该区域季节性干旱对小麦前期生长负面影响的作用,本试验实施了以免耕、旋耕和翻耕3种耕作方式为主区,以秸秆覆盖和不覆盖为副区的裂区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能显著促进小麦分蘖发生,提高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LAI),增加群体干物质积累,但秸秆覆盖后根系活力降低;免耕的分蘖力、LAI和群体干重显著高于旋耕和翻耕,旋耕与翻耕间差异不显著;3种耕作方式对SPAD值和根系活力无显著影响.试验中,秸秆覆盖具有显著的保墒效果,特别是在0~20 cm土层,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比不覆盖的高8.0%~16.7%.在小麦生长前期,免耕具有一定的保墒作用,这种效果随着小麦生长而减弱.本试验条件下,秸秆覆盖和免耕能显著促进小麦前期生长,具有显著的保墒效果,有助于减缓干旱对小麦前期生长的负面影响. 李金刚 樊高琼 汤永禄 李朝苏 吴春 陈溢 黄伟仁关键词:耕作措施 分蘖特性 根系活力 土壤含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