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英语系

作品数:6 被引量:4H指数:1
相关机构: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语言文字
  • 2篇文学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汉译
  • 2篇翻译
  • 1篇叙事
  • 1篇烟云
  • 1篇译文
  • 1篇语言
  • 1篇声音
  • 1篇生态批评
  • 1篇生态情怀
  • 1篇听觉
  • 1篇情怀
  • 1篇外国文化
  • 1篇文化
  • 1篇京华烟云
  • 1篇后现代
  • 1篇记忆
  • 1篇教学
  • 1篇歌曲
  • 1篇国文
  • 1篇汉译英

机构

  • 6篇厦门大学
  • 1篇厦门理工学院

作者

  • 1篇王育烽
  • 1篇杨昆
  • 1篇陈智淦

传媒

  • 1篇北京第二外国...
  • 1篇连云港师范高...
  • 1篇南华大学学报...
  • 1篇重庆科技学院...
  • 1篇闽台文化研究
  • 1篇当代音乐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汉英翻译实践中的典型问题探究
2010年
以英语专业学生汉英翻译个案实例为基础,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汉英翻译实践中在语义理解、英语中多名词现象、英语中"物做施事主语"现象、以及"同义反复"现象几个方面普遍存在问题并分析其产生原因,最终提出加强翻译实践练习、提高翻译学习的认真程度等对策,为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提出了有效建议。
杨昆
关键词:翻译汉译英翻译实践
林语堂汉译活动研究:缺失根源与前景展望被引量:4
2018年
当前国内学术界对林语堂翻译的研究仅限于考察其数量相对较多的英文著译作品,即重视其"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的研究,但却忽视其"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的重要贡献。林语堂汉译活动研究的缺失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林语堂英译汉译著在数量及其影响力方面弱于其英译作品、研究者完整收集和整理林语堂汉译作品的难度大、现有林语堂文集中汉译资料存在大量文字纰漏或互相矛盾的表述等客观原因,以及林语堂对待汉译活动的主观投入程度远不如其英译活动等主观原因。探讨林语堂汉译活动研究缺失的根源并对林语堂汉译活动的后续研究提出初步设想,有助于进一步完整展现林语堂在译介西方文化方面所作的贡献,从而全面理解林语堂在英译和汉译两方面的重要成就。
陈智淦
关键词:外国文化
听觉叙事:《京华烟云》中声音的三种表现形式
2019年
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通过刻画各种声音的听觉叙事表现清末民初中国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林语堂在小说中以声音的叙事化形式描绘丧礼和婚礼等活动场景,结合梦境、军旅声等主导动机的写作手法,以声音的主题化形式表达梦境与运气之间的关系,并以声音的精神化形式将姚木兰等普通百姓的生活与民族共同体的想象融为一体。小说的听觉叙事表现了林语堂对声音极其敏锐的感知能力。
陈智淦
关键词:《京华烟云》声音
论歌曲在法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9年
通过情感的体验,音乐能够促进对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本文选取多首法语歌曲作为实例,从法语语音、法语词汇、法语动词的时态和语式、法国文化四个方面具体分析将歌曲应用于法语教学的必要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高仁仁
关键词:歌曲法语教学记忆
林语堂早期(1914~1928)汉译活动研究--以期刊译文为中心
2020年
国内学术界长期忽视林语堂"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的重要贡献。林语堂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的大量单篇汉译文章是其汉译活动研究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林语堂在三个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对其在1914至1928年期间从事汉译活动时在不同期刊中所发表的单篇汉译文章逐一进行概述,厘清林语堂相关的汉译活动史料,并分析其进行这些汉译活动的动机与影响。
陈智淦
关键词:翻译动机
冯内古特《五号屠场》中的后现代生态情怀
2015年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美国当代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的杰作《五号屠场》,冯内古特是一位具有生态意识的作家。在小说中,冯内古特通过记录德累斯顿大屠杀事件及主人公毕利·皮尔格里姆二战前后的时空旅行,反映出后现代背景下的人类与自然界及生存坏境的关系,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后现代生态情怀。
王育烽陈智淦
关键词:冯内古特《五号屠场》后现代生态批评生态情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