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

作品数:12 被引量:7H指数:1
相关机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文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心理学
  • 2篇文化
  • 2篇文艺
  • 2篇文艺心理
  • 2篇文艺心理学
  • 2篇京派
  • 2篇《文艺心理学...
  • 1篇大学体制
  • 1篇代文
  • 1篇地缘
  • 1篇地缘文化
  • 1篇叙事
  • 1篇叙事策略
  • 1篇隐喻
  • 1篇游刃有余
  • 1篇语境
  • 1篇园田
  • 1篇知音
  • 1篇直觉
  • 1篇中国特色社会...

机构

  • 12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青年政治...

作者

  • 2篇苗雨
  • 1篇薛学财
  • 1篇王媛媛
  • 1篇王沁
  • 1篇李春青
  • 1篇桂琳

传媒

  • 2篇华夏文化
  • 2篇郭沫若学刊
  • 1篇东南学术
  • 1篇文艺争鸣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文教资料
  • 1篇玉林师范学院...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湖北函授大学...
  • 1篇首届全国文艺...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后”现代主义的时空之维
本文主要关注哈维对后现代主义的探讨,揭示他批判后现代的叙事策略。哈维反对所谓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绝然反叛、二者之间是断裂关系的观点。他试图阐明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延续,二者之间并无断裂。
常培杰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哈维叙事策略
我们决不就此收场——朱维基《寄郭沫若先生》释读
2017年
1946年3月15日,上海杂志联谊会编辑并发行了《为陪都血案争取人权联合增刊》登载见证"较场口事件"目击者的文章,抗议陪都暴行。其中载有朱维基《寄郭沫若先生》诗歌一首,不仅仅反映了朱维基对当时"人"与"事"的评判,更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时代背景。从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诗歌作品反映的内容出发,对诗歌进行解读,或许可以更好地从诗歌作品出发来回望历史,从历史史实出发来反观文学。
巩佳星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自我思考——从四个着力点谈起
2017年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德国期间,在柏林邀请了10位德国汉学家交流中国文化发展等问题,中国孔子学院总部的特聘专家阿克曼做了题为《钱不能解决文化问题》的演讲,他强调了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中谈到“人倒了还能扶起来,人心倒了就扶不起来了”,这些句子形象地表达了文化建设的迫切性和罩要性。
巩佳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问题总书记汉学家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面世之效应与背景再考察
2015年
较之20世纪前三十年的风起云涌,1928—1937年可谓北京地缘文化史上相对宁静缓和的一个阶段,稳步发展的大学体制成了地缘文化的一个重要维度。30年代“京派”的“学院风采”就在此基础上生长起来。直到抗战全面爆发,这段时间常常被视作现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的“构型期”,“由转型的分化内合而引发的向着各个维度试验、拓展和深化”,“迅速地触碰或突破到了现代性文学的底线”。然而,这一时期与“京派”学人并存的,还有从革命文学到左翼文论话语的另一条主要线索,以及学院环境内部对纯文学及创作的固有拒斥。
苗雨
关键词:《文艺心理学》地缘文化现代文论大学体制
《陈君葆日记全集》中的郭沫若
2016年
《陈君葆日记全集》中有关郭沫若的记载,体现了郭沫若1947年、1948年在香港从事民主活动的情形以及交游事迹,可补《郭沫若年谱》相关记载之"疏漏"。陈君葆不仅研读、收藏郭沫若的著作,关心郭沫若的相关行迹,更认可郭沫若诸多著作及演讲中的观点,进而对郭沫若表达出一种敬佩之情。这些有关郭沫若的记载,不仅反映了郭沫若、陈君葆二人的交往活动,亦是当时文化界人士交往的一个"缩影",这对有关郭沫若的研究、对20世纪学人交往史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巩佳星
“反差转合”的“调和折衷”——从一条注解看“京派”语境下朱光潜的认同建构
2012年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第十四章"艺术的创造(二)"中出现了一条注解,以周作人与废名的创作观比附、阐释"反省"与"直觉"的创造方式。这是在误读克罗齐"直觉"说的基础上出现的纠偏,反映了"调和折衷"的美学思考对京派"反差转合"的文学趣味的呼应。朱光潜在文化共同体机制的权力运作中获得合法性地位的同时,也试图在学院环境中重建与传统和特殊历史体制的关联。但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未能与社会维度合拍。《文艺心理学》及其早期"京派"语境下的探索的意义恐怕在于,探索"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关系,帮助自身实现认同和建构群体身份,并最终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
苗雨
关键词:《文艺心理学》直觉京派
双重生存空间中的欧阳修——兼论欧阳修新型人格结构的生成被引量:6
2006年
欧阳修是处在宋代文化转型关键时期的重要人物,面对新的历史语境对士人阶层提出的要求,他在主体意识上进行了自觉的调整,将处世方式和生存空间进行了重新的规划。这种转变不仅促成了一种新型的人格结构的生成,而且在他所参与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于北宋文化转型和宋代以后士人人格结构的调整都功不可没。
李春青桂琳
关键词:双重身份
从“进城者”形象的精神分析探贾平凹90年代创作心理
2010年
文章对《废都》、《白夜》、《土门》和《高兴》中的四个进城者:庄之蝶、夜郎、成义(特殊的进城者)和刘高兴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托弗洛伊德的"创作动力说",进入作家精神世界,对作家创作心理进行探析。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发现贾平凹90年代的创作心理表现出持久的苦闷、失落和漂泊。贾平凹塑造的一系列"进城者"形象正是作者在作品中的精神替代。四个人物形象的发展脉络,也体现了作家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入城市的知识分子在思想和认识的深化。
王媛媛
关键词:苦闷漂泊
游走于缝隙中的自我——“庖丁解牛”与“游刃有余”的一种解读
2007年
本文认为"庖丁解牛"的故事以及"游刃有余"的境界所包含的深意不止于技艺熟练以及自由境界的比喻意义,从中甚至可以一窥庄子人生哲学的基本立场和出发点。这一点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故事中主要细节的解读指出,其中实际蕴含了庄子对个体、社会以及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并由此揭示出庄子精神自由的理想在实践上的现实性,即:为出世而入世,并由此探讨了庄子思想的局限性及其成因。
王沁
关键词: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社会
《金刚经》蕴含的美学思想略论
2012年
《金刚经》蕴含的美学思想非常丰厚,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如是"观念所蕴含的"虚幻之美"与"真实之美"的关系、"如来"观念所蕴含的破除主体性的思想和对建立在万物同一性基础上的"无实无虚"境界的追求,可以说是把握《金刚经》美学思想的关键,这三点暗示着万事万物无不具备成为审美对象的可能性。简言之,《金刚经》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主张通过对虚幻之美的超越,从而达到对真实之美的观照,但并不彻底否定虚幻之美。
薛学财
关键词:如是如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