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

作品数:5 被引量:1H指数:1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浪漫
  • 1篇形而上学
  • 1篇意识形态
  • 1篇哲学
  • 1篇政治
  • 1篇政治诉求
  • 1篇知识
  • 1篇思维
  • 1篇诉求
  • 1篇提问
  • 1篇提问方式
  • 1篇能干
  • 1篇文学
  • 1篇文学与意识形...
  • 1篇西方形而上学
  • 1篇逻辑
  • 1篇逻辑思维
  • 1篇精神还乡
  • 1篇科学知识
  • 1篇浪漫文学

机构

  • 4篇辽宁大学

作者

  • 3篇张继云
  • 1篇陆杰荣
  • 1篇于涛

传媒

  • 2篇东吴学术
  • 1篇当代作家评论
  • 1篇艺术广角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文学与意识形态表达——对德国浪漫文学的另一种解读
2014年
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始终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主题。虽然研究者的结论不同,但都不能否认两者之间的关联。作为对欧洲乃至世界文学产生持久性影响的德国浪漫文学,不仅为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期德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立论,同时也试图克服在理性主义思想统治下所造成的意识形态的僵死性,从而建立浪漫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浪漫文学以不同于古典主义文学的方式表达着创作者的精神实质与政治诉求。本文尝试对德国浪漫文学进行另一种解读,从而彰显浪漫文学表达意识形态的内在指向。
张继云
关键词:浪漫文学意识形态政治诉求
论“能干的法贝尔”的理性世界观的转变
2008年
瑞士著名作家马克思·弗里施的小说《能干的法贝尔》的主人公技术人员瓦尔特·法贝尔,是一个拥有理性世界观、纯粹的唯技术论者;但是在经历一系列的偶然和变故之后,他的理性世界观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于涛
“精神”归于何处?——浪漫主义“精神还乡”及其当代启示被引量:1
2012年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追问成为哲学的始源。帕斯卡尔曾以“我不知道谁把我放到这个世界,也不知道这世界是什么,更不知道我自己”的提问方式表达出人对自身生存价值与意义的思考。尼采指责苏格拉底主义者对“知识即美德”的追求而导致科学知识对人生意义的破坏,使现代人无家可归。
张继云陆杰荣
关键词:浪漫主义还乡科学知识提问方式
“诗”与“存在”之思——施莱格尔与海德格尔之比较
2012年
在西方形而上学的特定视域中,“诗”作为与哲学逻辑思维截然相反的某种方式而获得了哲学的特有存在价值。可以说,古希腊的“诗”以固有的连续性方式,向哲学的早期类型以及逻辑的构成样态呈现出一个不可分割的人与神的世界,从而表达了在特定自由状态下的人与神祗所构成的一个整体形象。
张继云
关键词:西方形而上学逻辑思维哲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