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信息农业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18 被引量:405H指数:10
相关作者:王绍华王惠芝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小麦
  • 4篇籽粒
  • 4篇小麦籽粒
  • 3篇蛋白质
  • 3篇蛋白质含量
  • 3篇水稻
  • 3篇光谱
  • 3篇反射光
  • 3篇反射光谱
  • 2篇淀粉
  • 2篇叶绿
  • 2篇叶绿素
  • 2篇叶绿素荧光
  • 2篇幼苗
  • 2篇碳氮
  • 2篇籽粒蛋白
  • 2篇籽粒蛋白质
  • 2篇小麦幼苗
  • 2篇胁迫
  • 2篇光谱指数

机构

  • 18篇江苏省信息农...
  • 8篇南京农业大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作者

  • 12篇曹卫星
  • 8篇姜东
  • 5篇戴廷波
  • 5篇荆奇
  • 3篇朱德峰
  • 3篇陈惠哲
  • 3篇朱艳
  • 3篇林贤青
  • 3篇张玉屏
  • 2篇田永超
  • 2篇张传辉
  • 2篇李映雪
  • 2篇王绍华
  • 2篇牟会荣
  • 1篇慈敦伟
  • 1篇汤亮
  • 1篇许乃银
  • 1篇郑春芳
  • 1篇孟亚利
  • 1篇赵新华

传媒

  • 3篇作物学报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福建农业学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浙江农业学报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2006年全...
  • 1篇2008年全...
  • 1篇第12届全国...
  • 1篇全国农业气象...

年份

  • 4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浙江省连作晚稻产量水平及其种植差异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2008年调查了浙江省余姚市、瑞安市和衢州市衢江区连作晚稻,主要品种有宁3-88、协优92和天优华占。栽插方式主要为抛秧、机插和手插3种方式,按不同产量水平选取代表样点,调查和测定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结构,共123个调查点。结果表明:晚稻平均单产为445.2 kg/667m2,最高产量和最低产量差异超过300kg/667m2,有效穗数和穗实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移栽稻提高产量应保证足穗和结实率;抛秧应提高每穗实粒数;机插秧则应在保证穗数的基础上,提高千粒重。
张玉屏朱德峰林贤青陈惠哲金武昌吴树业
关键词:连作晚稻
用冠层反射光谱预测小麦叶片糖氮量及糖氮比被引量:20
2005年
在不同土壤水氮条件下,研究了小麦中后期叶片碳氮状况及其比例与冠层光谱反射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积累量均随比值指数R(6 6 0 ,4 6 0 )的增加而降低,呈极显著负指数相关,而与其他植被指数相关不显著;叶片氮含量和氮积累量分别与比值指数R(95 0 ,710 )和R(95 0 ,5 6 0 )呈极显著正直线相关。发现小麦叶片糖氮比与所有比值、归一化和差值形式的植被指数相关均不显著,但与绿度调节植被指数(GSAVI)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呈极显著二次抛物线关系,模型的检验误差为0. 11,预测值和实测值的决定系数R2 为0 . 85。因此,绿度调节植被指数可用来评估小麦叶片糖氮比状况。
田永超朱艳曹卫星
关键词:小麦反射光谱植被指数
节水灌溉条件下氮肥对粳稻稻米产量和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被引量:49
2006年
以常规粳稻品种9325为材料,研究了大田条件下不同灌溉方式和氮素水平对水稻氮素利用及稻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节水灌溉显著降低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整精米率、粗蛋白含量以及胶稠度,提高了垩白性状指标和直链淀粉含量,中高氮水平对产量影响不显著;同一灌溉方式下增施氮肥,显著提高了稻米整精米率、粗蛋白含量、垩白米率及垩白度,增加了胶稠度,减少了直链淀粉含量。节水灌溉下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运转效率提高,氮素产谷效率则对水分反应不敏感;施氮量增加,水稻氮素积累总量及氮素转运效率与施氮量呈单峰曲线关系,随施氮量提高,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产谷效率及氮素收获指数下降。
尤小涛荆奇姜东戴廷波周冬琴曹卫星
关键词:节水灌溉氮素肥料利用率稻米品质
基于形态参数的水稻根系三维建模及可视化被引量:29
2010年
构建基于形态特征参数的水稻根系几何模型,实现不同生长条件下水稻根系生长动态的三维可视化。本文通过分析水稻根尖生长随生育进程的变化模式,构建了水稻单根三维显示模型,包括根节点初始位置和生长方向的确定以及根轴的空间模拟等;进一步结合水稻根系拓扑结构,以生长度日(GDD)为驱动因子,建立了水稻根系三维重构模型,包括不定根初始发生时间和位置、不定根初始伸展角度、不定根伸长速率、不定根空间分布模型等;然后在Visual C++环境下,结合可视化显示模块、场景控制模块、人机交互界面和数据库模块等,研制了水稻根系三维可视化生长系统,并基于三维可视化生长系统模拟了不同条件下水稻根系的三维形态。研究结果为建立完整水稻植株可视化生长系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有助于为其他作物根系的可视化研究提供参考。
徐其军汤亮顾东祥姜海燕曹卫星朱艳
关键词:水稻根系三维建模可视化
长期弱光对小麦旗叶光合与荧光特性及其衰老的影响
以耐弱光性不同的两个冬小麦品种扬麦158和扬麦11为材料,研究从拔节至成熟期进行遮荫处理对小麦旗叶的光合、叶绿素荧光特性及其衰老生理.结果表明,遮荫降低了小麦旗叶光合速率(Pn).灌浆前中期,长期弱光对较耐荫的品种扬麦1...
牟会荣姜东
关键词: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衰老冬小麦
文献传递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穗部参数及其相互关系被引量:13
2010年
研究了5个不同穗型的杂交稻品种主要穗部性状参数及其相互关系。分析了穗长、枝梗分布、枝梗颖花数及其结实率、穗部维管束数目和开花期单茎干物重对穗粒数的影响。初步确立大穗型品种所需参数指标。讨论了株型设计中大穗型的培育方向。结果表明:不同穗型品种的穗长与颖花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基部和颈部直径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培育基部节间粗的品种,并以单位干物重的高颖花数作为选择指标,可以增强抗倒伏能力,也是培育适合当今种植需要的大穗型品种的选择之一。
张玉屏朱德峰曹卫星林贤青陈惠哲焦桂爱
关键词:水稻维管束
小麦穗籽粒数、单粒重及单粒蛋白质含量的小穗位和粒位效应被引量:45
2005年
通过系统分析2个品种与2个施氮水平的试验资料,确立了小麦穗籽粒数、单粒重、单粒蛋白质含量与蛋白质产量的小穗位和粒位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小穗位结实籽粒数、小穗重,不同粒位粒重、单粒蛋白质含量与蛋白质产量均呈现二次曲线分布。2个品种穗部籽粒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多粒型品种在不同施氮水平下每小穗结实粒数、单粒粒重与蛋白质含量的变化显著大于少粒型品种,高氮处理缩小了品种间的这种差异。不同粒位粒重、单粒蛋白质含量与蛋白质产量因小穗结实粒数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小穗位和粒位效应。结实2粒的小穗上,粒重、单粒蛋白质含量与蛋白质产量均表现为第1粒位大于第2粒位;位于基部的3粒小穗上,第2粒位的粒重大于第1粒位,而第1粒位的粒重又大于第3粒位,位于上部的3粒小穗上,则表现为第1粒位的粒重大于或等于第2粒位,第3粒位的粒重最小,结实3粒小穗的单粒蛋白质含量表现为第2粒位大于第1粒位,而第1粒位又大于第3粒位;结实4粒、5粒的小穗上不同粒位粒重均表现为第2粒位大于第1粒位,第1粒位大于第3粒位,而第3粒位又大于第4粒位,第5粒位的粒重最小,单粒蛋白质含量则表现为随粒位升高逐渐降低。表明第2粒位籽粒发育的变异性是决定不同条件下籽粒结实与物质积累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潘洁姜东曹卫星孙传范
关键词:小麦粒位粒重蛋白质含量
遮光对小麦籽粒淀粉品质和花前贮存非结构碳水化合物转运的影响被引量:29
2009年
以耐荫品种扬麦158和不耐荫品种扬麦11两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拔节至成熟期遮光对小麦籽粒产量、淀粉含量和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了花前营养器官非结构碳水化合物转运及其与籽粒产量、淀粉含量和淀粉糊化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遮光条件下小麦花前营养器官中可溶性总糖转运量的下降是造成小麦籽粒产量降低的原因之一;小麦支链淀粉在遮光条件下显著降低而直链淀粉变化不明显,导致小麦籽粒总淀粉含量和支/直显著下降;遮光降低了两品种小麦籽粒淀粉峰值粘度;降低了不耐荫品种扬麦11的低谷粘度,提高了其糊化温度,但对耐荫品种扬麦158的低谷粘度和糊化温度无显著影响.
牟会荣姜东戴廷波张传辉荆奇曹卫星
关键词:遮光籽粒产量淀粉糊化特性非结构碳水化合物
不同水、氮条件下水稻不同叶位水、氮含量及光合速率的变化特征被引量:46
2004年
本文研究了不同土壤水氮条件下 ,水稻不同叶位含水率、含氮率、叶色和光合速率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拔节至抽穗前后 ,不同叶位含水率为顶 1叶 <顶 2叶 <顶 3叶 <顶 4叶 ;随胁迫时间的推移 ,灌浆期后不同叶位水分变化趋势随水分处理而异 ,W3和W5同拔节至抽穗期 ,而W1和W2表现相反 (W1至W5为由低到高土壤水分处理 )。不同叶位叶色随水分胁迫程度而表现不同 ,拔节至抽穗期W1、W2、W3和W5基本一致 ,为顶 2叶 >顶 3叶 >顶 4叶 ,而顶 1叶总是小于顶 2叶 ;抽穗后 ,W1、W2为顶 1叶 <顶 2叶 <顶 3叶 <顶 4叶 ,而W3、W5则相反 ,高氮和低氮处理趋势一致。不同叶位 ,含氮量与叶色表现为一致的变化趋势。各处理的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变化趋势为顶 1叶 >顶 2叶 >顶 3叶 >顶 4叶。土壤水分充足条件下 ,不同叶位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叶片含水率呈线性负相关关系 ,与叶片含氮量、叶色呈线性正相关关系 ;而土壤水分胁迫条件下 ,不同叶位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叶片含水率、含氮量和叶色均呈线性负相关关系。此外 ,水稻下部叶片与上部叶片之间含水率、含氮量和光合速率的比值或差值与冠层叶片含水率、含氮量和净光合速率均呈显著的线性相关。
田永超曹卫星王绍华朱艳
关键词:叶位叶片含水量叶色叶片氮含量光合速率
水分胁迫下不同基因型小麦苗期的形态生理差异被引量:37
2010年
以36个不同育成年代和生态区域的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水分胁迫对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评价了小麦品种苗期抗旱性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小麦品种抗旱性差异显著,加权抗旱指数在0.2434~0.6580之间;17个形态生理性状中与抗旱性关联程度最大的是地上部干物质量(0.9473),最小的是叶绿素含量(0.5356).采用聚类分析将36个小麦品种分为3类,其中抗旱型8个、中间型23个、敏感型5个.3类基因型的地上部干物质量、根干物质量、植株干物质量、株高、根系氮积累量、叶面积和单株分蘖数差异显著,可作为小麦品种苗期抗旱性鉴定的直接指标.
田梦雨李丹丹戴廷波姜东荆奇曹卫星
关键词:小麦苗期抗旱性基因型差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