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111 被引量:494H指数:14
相关作者:张翠翠龚璇章文斌王振徐菲菲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理工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0篇理学
  • 9篇农业科学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经济管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医药卫生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3篇污染
  • 15篇气溶胶
  • 12篇臭氧
  • 10篇PM
  • 9篇污染特征
  • 9篇颗粒物
  • 8篇有机物
  • 8篇催化
  • 7篇挥发
  • 6篇有机气溶胶
  • 6篇土壤
  • 6篇气候
  • 6篇气象
  • 6篇挥发性有机
  • 6篇减排
  • 6篇PM2.5
  • 6篇O
  • 5篇水稻
  • 5篇粒径
  • 5篇挥发性有机物

机构

  • 110篇南京信息工程...
  • 12篇江苏理工学院
  • 5篇南京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学研究院
  • 4篇南京工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嘉兴市环境保...
  • 2篇江苏省环境监...
  • 2篇吉林省气象局
  • 2篇宁夏气象防灾...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大连海事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东京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作者

  • 8篇周宏仓
  • 6篇何都良
  • 5篇王连喜
  • 5篇于兴娜
  • 5篇李琪
  • 4篇查键
  • 3篇徐露
  • 3篇沈利娟
  • 3篇任景全
  • 3篇刘翠英
  • 3篇李凤英
  • 3篇林先贵
  • 3篇杨孟
  • 3篇单龙
  • 3篇王翡
  • 3篇吕升
  • 3篇陈敏东
  • 3篇李莉
  • 3篇张翠翠
  • 3篇章文斌

传媒

  • 31篇环境科学
  • 7篇环境化学
  • 6篇环境科学学报
  • 6篇中国环境科学
  • 6篇环境科学与技...
  • 4篇科学通报
  • 4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大气科学
  • 3篇广东农业科学
  • 3篇中国农业气象
  • 3篇农业环境科学...
  • 3篇生态与农村环...
  • 2篇环境工程
  • 2篇土壤学报
  • 2篇无机化学学报
  • 2篇Chines...
  • 2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环境与健康杂...

年份

  • 2篇2024
  • 22篇2023
  • 22篇2022
  • 7篇2021
  • 8篇2020
  • 4篇2019
  • 6篇2018
  • 2篇2017
  • 7篇2016
  • 6篇2015
  • 9篇2014
  • 6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1
1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O_(2)浓度升高对稻麦轮作农田氨挥发的影响
2022年
氨挥发不仅造成农田氮素损失,还加剧了大气灰霾污染。二氧化碳(CO_(2))浓度升高和气候变化对农田氨挥发的影响尚不清楚。采用OTC(Open-Top Chamber,开顶式气室)模拟研究CO_(2)浓度渐升和骤升200 mg/L对南方稻麦轮作农田氨挥发的影响,探明在21世纪末CO_(2)浓度背景下农田氨挥发的响应特征。本研究分别设置CK对照组、T1渐增组和T2骤增组,通气式氨气捕获法测定农田氨挥发,并比较各处理之间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1)两年田间试验后,在CO_(2)浓度升高下,小麦田累积氨挥发为7.87 kg/hm^(2),水稻田累积氨挥发为80.38 kg/hm^(2),小麦季氨挥发量较少,全年氨挥发量主要由水稻季贡献。(2)小麦季氨挥发持续时间较长,峰值出现与降水情况有关;水稻季氨挥发峰值出现在施肥后1~4 d,随后下降,氨挥发持续时间较短,两周之后降至背景值。(3)本试验影响氨挥发的主要因素是气温、降水和土壤铵态氮含量。(4)2018年冬小麦、2019年水稻、2019年冬小麦和2020年水稻的农田氨挥发量各处理之间均无明显差异。由此推论,到21世纪末,无论CO_(2)浓度渐升或骤升200 mg/L,均对稻麦轮作农田氨挥发无明显影响。
戴海洋赵艺蓉薛淮文彭翔黄家宇李天玲胡正华申卫收
关键词:氨挥发气候变化稻麦轮作
北方常见绿化树种BVOCs排放特征及其与光合作用参数的相关性被引量:7
2020年
为了解北方常见绿化树种植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BVOCs)的排放特征及其与光合作用参数(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的相关性,本实验采用动态采样装置收集14种落叶乔木BVOCs排放数据.结果表明,不同科属间异戊二烯和总BVOCs(异戊二烯、单萜和倍半萜烯之和)释放速率差异显著(P<0.01).除金银木和榆树,其他绿化树种均释放异戊二烯、单萜和倍半萜烯类物质,其中杨柳科(杂交杨‘546’、速生杨‘107’、小叶杨、垂柳)和豆科植物(国槐、刺槐、龙爪槐)排放异戊二烯较多,释放速率在(30.1±4.3)^(91.8±10.0)μg·(g·h)^-1之间;木犀科(白蜡、丁香)、蔷薇科海棠、无患子科栾树和槭树科元宝枫主要排放单萜和倍半萜烯,其中白蜡和元宝枫单萜释放速率最高,分别为(10.6±4.8)μg·(g·h)^-1和(11.8±6.4)μg·(g·h)^-1.罗勒烯和β-蒎烯是绿化树种排放的两种主要单萜物质.Pn和gs与BVOCs释放速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但杨柳科植物异戊二烯(r=0.681,P<0.01)和总BVOCs(r=0.698,P<0.01)释放速率与叶片Tr呈显著正相关,而豆科植物的总BVOCs释放速率与ci呈显著正相关(P=0.04).本研究为城市绿化树种的筛选和配置提供科学参考,也为BVOCs释放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许燕李双江袁相洋冯兆忠
关键词:绿化树种光合参数
L-精氨酸溶剂化合成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及其吸附CO2的性能
2018年
采用L-精氨酸对传统均苯三甲酸(BTC)溶剂热法合成的Cu基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Cu-BTC)进行改性,得到新型化合物(Cu-BTC-Arg),并通过固定床动态吸附实验考察了Cu-BTC-Arg和Cu-BTC吸附CO_2的性能。表征结果显示:L-精氨酸只是辅助化溶剂,并未配位至Cu^(2+)上;Cu-BTC-Arg比Cu-BTC具有更小的晶粒尺寸、更大的比表面积和微孔体积。实验结果表明,两种不同L-精氨酸加入量合成的Cu-BTC-Arg均在室温、烟气中无水蒸气、烟气流量80 m L/min的条件下CO_2吸附量最大,吸附接近饱和时的CO_2吸附量均为4.9 mmol/g,远高于Cu-BTC的CO_2吸附量。Cu-BTC-Arg对CO_2的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
苗媛媛赵云霞葛慧吕宸薛蓉杰蔡炜
关键词:L-精氨酸CO2吸附量
韩国西海岸地区停车场径流携带沉积物的粒径分布及污染特征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为了解沿海地区城市停车场内径流携带沉积物的粒径分布及污染特征,于2011年4—6月在韩国西海岸12个不同停车场采集了沉积物样品,分别分析了其粒径分布和各粒径中污染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采样点的废弃物形态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较大的植物茎叶、烟蒂及动物粪便等废弃物和含水率等方面.不同采样点的颗粒物粒径大小不同,其颗粒物的均一性也有所差异.总体来讲,106~500μm之间的颗粒物是径流携带沉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平均质量分数占总体(<2360μm)颗粒物的59.9%.对不同粒径中污染物质的含量分析得出,颗粒物中污染物质的含量随粒径增大而减小.其中,<106μm的颗粒物中总氮、总磷、COD和挥发性物质的质量分别占各污染物总量的18.9%、17.8%、20.41%和18.9%,而该部分颗粒物本身的平均质量分数只有3.9%.可见<106μm的颗粒物处于高度污染状态.因此,在城市停车场面源污染管理中,应该对该部分高度污染的颗粒物给以足够的重视.对于不同污染特征的颗粒物应该采用不同的去除方法.
于海霞于江华徐礼强金永喆
关键词:城市停车场粒径分布污染特征
CuO/Al_2O_3和CeO_2/Al_2O_3催化氧化菲的实验研究
2015年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由于具有"三致"效应受到人们广泛关注,高效经济地捕集PAHs意义深远。选取一种典型的PAHs菲为研究对象,通过浸渍法制备Cu O/Al2O3和Ce O2/Al2O32种催化剂,采用固定床催化反应装置研究其对菲的催化能力,考察活性组分、负载率、气体流量、反应温度对菲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负载率的升高,2种催化剂对菲的去除率均呈现增大的趋势,Cu O/Al2O3和Ce O2/Al2O3对菲催化效果最好的负载率分别为18%和25%;随着气体流量的增加,18%Cu O/Al2O3对菲的去除率逐渐下降,18%Ce O2/Al2O3没有明显变化;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2种催化剂对菲的去除率均逐渐增加,18%Cu O/Al2O3和18%Ce O2/Al2O3对菲的去除率分别在300℃和325℃得到显著提升;通过对比不同负载率及工况下菲的去除率可以发现,Cu O/Al2O3对菲的催化能力要优于Ce O2/Al2O3。
查键周宏仓王镇乾何都良单龙张露谢婕
关键词:催化氧化CUCE
我国畜牧业碳排放时空特征与趋势预测被引量:3
2023年
为了探讨全国畜牧业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并预测到2060年的碳排放趋势,本研究利用排放因子法对全国2001—2017年畜牧业碳排放进行估算,并根据中国膳食协会所制定的膳食指标的食肉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1—2017年全国畜牧业CO_(2)e排放量整体呈现出升高-降低-回升-降低的趋势,并在2005年达到畜牧业碳排放峰值,估算为4.86亿t。在碳排放源中,畜禽胃肠道发酵的碳排放量占比高于畜禽粪便管理系统,并且在主要畜禽种类中非奶牛养殖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要高于其他的畜禽种类。在空间分布上,中南和西南地区的碳排放量相较于我国其他地区更高。根据膳食指标规定的健康食肉量标准进行调整,对于碳减排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在未来40年内可减少畜牧业碳排放量的25%~75%。研究表明,在2001—2017年间全国畜牧业已在2005年实现碳达峰,在未来膳食结构中肉类消费量改善的前提下,畜牧业碳排放量的持续降低有利于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顾沈怡邱子健詹永冰钱锟熊若男戴海洋尹君申卫收
关键词:膳食结构
硫酸盐和黑碳气溶胶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数值模拟研究
2023年
硫酸盐气溶胶(SO_4^(2-))和黑碳气溶胶(BC)可以通过散射或吸收太阳辐射改变地气系统能量收支,进而引起局地热力和云过程变化乃至大气环流的调整而影响气候系统。南海夏季风(SCSSM)作为东亚夏季风的子系统之一,与东亚大气环流和降水有着重要的相互影响。前人对SO_4^(2-)和BC对东亚副热带季风已有详细研究,但对SO_4^(2-)和BC影响南海夏季风的机制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CESM(The 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模式CAM5.1模块模拟研究了SO_4^(2-)和BC对南海—华南经向海陆热力差异、中南半岛对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断裂以及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重点探讨了气溶胶影响SCSSM爆发的动力和热力机制。模拟试验结果表明,SO_4^(2-)和BC均有利于中南半岛对流层整层大气稳定性增强,引发了中南半岛上空的下沉气流异常,动力上抑制了中南半岛对流,分别使得春末夏初时副高带断裂时间推迟了2候和1候。同时,热力上SO_4^(2-)(BC)又推迟(提前)了春季经向海陆温差逆转时间。综合而言,SO_4^(2-)一致的动力和热力效应使得SCSSM爆发推迟了1候。而BC对SCSSM爆发基本无影响,可能是由于BC相反的动力和热力效应。
吴昊宸朱彬房宸蔚周顺武曾刚章炎麟廖宏
关键词:硫酸盐气溶胶黑碳气溶胶季风爆发
微生物和化学添加剂对畜禽粪便堆肥过程活性氮气体的减排研究被引量:4
2022年
堆肥是将畜禽粪污进行资源化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氮素的流失会造成堆肥产品质量的降低,排放的氨气(NH_(3))和氧化亚氮(N_(2)O)会加剧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为了减少堆肥过程中活性氮气体的排放、提高堆肥产物的氮素含量,选用猪粪和鸡粪作为原料进行室内模拟堆肥,设置接种微生物、加入化学添加剂或两者联用的试验处理。结果表明,加入化学添加剂的处理以及微生物和化学添加剂联用的处理能够显著减排活性氮气体,实现高效保氮的目的。在猪粪堆肥过程中,相对于未接种、未加入化学添加剂的对照,加入化学添加剂的处理、Bacillus sp.H3-1和化学添加剂联用的处理以及B.sp.H5-9和化学添加剂联用的处理NH_(3)减排11%~21%,N_(2)O减排4%~6%,堆肥产物中NH 4+-N含量增加6.7~7.7倍。在鸡粪堆肥过程中,相对于未接种、未加入化学添加剂的对照,加入化学添加剂的处理、B.sp.H1-10和化学添加剂联用的处理N_(2)O减排25%~26%,堆肥产物的NH_(4)^(+)-N含量增加3.3~3.9倍。因此,加入化学添加剂以及微生物和化学添加剂联用可协同减排NH_(3)和N_(2)O,实现堆肥产物保氮,该研究可为畜禽粪便绿色高效资源化和农业碳中和提供重要依据。
顾沈怡戴海洋郭凡婧申卫收林先贵
关键词:堆肥化学添加剂协同减排
中孔CO3O4纳米棒催化发光传感器快速监测环境VOCs
采用水热法制备形状均匀的窄分布的中孔CoO纳米棒,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分辨透射电镜(TEM)和选区电子衍射(ED),X射线衍射(XRD)、X-光电子能谱(XPS)和N吸附对其进行表征,研究了中孔CoO纳米棒的CO催化氧...
滕飞陈敏东李贵清
关键词:催化发光CO氧化
文献传递
沉降除藻协同沉积物覆盖对藻华水体甲烷释放的影响
2019年
本研究以藻华水体甲烷释放为对象,利用模拟柱培养实验,探究了沉降除藻和沉积物覆盖复合技术对富营养化甲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沉降除藻结合沉积物覆盖处理可有效改善水环境,实现对甲烷释放的控制,但不同覆盖材料的效果存在差异;活性炭效果要优于土壤和沸石.相比于对照体系水体溶解氧(DO)<2.5mg·L^-1和氧化还原电位(ORP)<100mV,沉积物界面ORP<-125mV,沉降除藻协同活性炭覆盖体系中水体DO和ORP分别升高至3.1mg·L^-1和174mV,沉积物界面ORP逆转为168mV,实验期间甲烷释放量相对于对照组减少90.2%.研究结果在富营养水体甲烷减排方面具有指导性意义.
朱琳于江华施文卿易齐涛曹华勇蒲寅羽
关键词:甲烷藻华氧化还原电位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