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小麦改良中心

作品数:132 被引量:725H指数:13
相关作者:李生荣杜小英欧俊梅雷加容张勇更多>>
相关机构:贵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1篇期刊文章
  • 17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6篇农业科学
  • 10篇生物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9篇小麦
  • 35篇基因
  • 13篇胁迫
  • 12篇高粱
  • 11篇普通小麦
  • 11篇小麦品种
  • 10篇染色体
  • 9篇性状
  • 9篇染色
  • 7篇不育
  • 6篇雄性不育
  • 6篇栽培
  • 6篇籽粒
  • 6篇温敏雄性不育
  • 6篇霉病
  • 5篇雄性不育系
  • 5篇杂交
  • 5篇主基因
  • 5篇温敏雄性不育...
  • 5篇克隆

机构

  • 129篇国家小麦改良...
  • 40篇贵州大学
  • 24篇西北农林科技...
  • 17篇陕西省农业分...
  • 13篇山东农业大学
  • 5篇扬州大学
  • 5篇云南省农业科...
  • 3篇安徽省农业科...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绵阳市农业科...
  • 2篇安顺学院
  • 2篇江苏里下河地...
  • 2篇山东省农业科...
  • 2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绵阳市农业科...
  • 2篇昭通市农业科...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贵州省农业科...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山西省农业科...

作者

  • 31篇任明见
  • 15篇胡银岗
  • 14篇李生荣
  • 14篇杜小英
  • 14篇欧俊梅
  • 14篇陶军
  • 14篇周强
  • 13篇徐如宏
  • 12篇庞启华
  • 11篇雷加容
  • 11篇高德荣
  • 9篇程顺和
  • 9篇任勇
  • 8篇张庆勤
  • 8篇张素勤
  • 8篇何中虎
  • 8篇王洪刚
  • 8篇谢鑫
  • 7篇何蓓如
  • 6篇李兴锋

传媒

  • 17篇麦类作物学报
  • 10篇种子
  • 6篇作物学报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西北植物学报
  • 5篇核农学报
  • 4篇中国农学通报
  • 4篇分子植物育种
  • 4篇南方农业学报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江苏农业学报
  • 3篇第六届全国小...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耕作与栽培
  • 2篇中国种业
  • 2篇山地农业生物...
  • 2篇西南农业学报
  • 2篇中国粮油学报
  • 2篇Agricu...
  • 2篇云南农业大学...

年份

  • 3篇2023
  • 3篇2022
  • 13篇2021
  • 14篇2020
  • 7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6篇2016
  • 7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8篇2012
  • 5篇2011
  • 14篇2010
  • 9篇2009
  • 5篇2008
  • 5篇2007
  • 8篇2006
  • 6篇2005
  • 2篇2004
1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贵紫麦1号籽粒形成中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以贵紫麦1号小麦籽粒为材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GzANS、GzCHS、GzMYB-7D1和GzMYC-2 A 1在籽粒形成过程中的表达情况,结合不同时期籽粒花青素含量的测定,探讨贵紫麦1号籽粒形成过程中GzANS、GzCHS、GzMYB-7D1和GzMYC-2A1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贵紫麦1号籽粒中花青素含量随着籽粒形成逐渐增加,花后第31天迅速上升并显著高于前期的积累量;GzANS和GzCHS的相对表达量在籽粒形成过程中呈现出相同的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均在花后第22天达到最大值,而GzANS的相对表达量比GzCHS要高;GzMYB-7D1和GzMYC-2A1的相对表达量在籽粒形成过程中呈现出相同的"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均在花后第31天时达到最大值,而GzMYB-7D1的相对表达量比GzMYC-2A1要高。GzANS、GzCHS、GzMYB-7D1和GzMYC-2A1在籽粒形成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说明它们都可能直接参与花青素的合成过程,从而影响花青素在籽粒中的积累。
杨贵平李鲁华任明见徐如宏
关键词:花青素实时荧光定量PCR
YM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ATM3314育性遗传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以YM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ATM3314与恢复系中国春配制杂交组合,连续2 a对该组合的P1、F1、P2和F2代的育性进行了调查,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4世代联合分析法对YM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育性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YM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育性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多基因联合控制,主基因遗传率很高,分别为95.62%和90.32%;2008年为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2009年为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058%和6.11%,表明环境对其育性波动有较大影响。
周菊红李轲何蓓如胡银岗
关键词:小麦温敏雄性不育育性主基因+多基因
小麦骨干亲本碧蚂4号及其姊妹系遗传构成差异分析
碧蚂4号是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之一,为深入了解碧蚂4号与其4个姊妹系碧蚂1号、碧蚂2号、碧蚂5号和碧蚂6号的遗传构成差异,比较其基因组结构特点,以揭示碧蚂4号
王庆专王洪刚
文献传递
三种黑麦种质的染色体FISH核型分析
2020年
为了解黑麦染色体的FISH核型特点,本研究使用Oligo-pSc119.2-2、Oligo-pSc200和Oligo-pSc250探针对3种黑麦(MAD黑麦, WR7黑麦和C718黑麦)染色体进行了双色FISH分析,结果发现3份黑麦的7对染色体上,Oligo-pSc119.2-2红色信号强且丰富,广泛分布于染色体端部及中部等。Oligo-pSc200和Oligo-pSc250绿色信号强,主要位于染色体端部及近端部。3份黑麦每条染色体的Oligo-pSc119.2-2信号分布较为相似,但是Oligo-pSc200和Oligo-pSc250信号的差别较大。MAD黑麦和WR7黑麦染色体上的Oligo-pSc200和Oligo-pSc250信号比C718黑麦多且强。MAD黑麦和WR7黑麦的FISH核型较为相似,它们与C718黑麦的差别较大。通过本试验了解到3份黑麦的FISH核型之间存在遗传多样性,建立了3份黑麦的FISH核型,这将有助于该种质在麦类作物遗传育种上的利用和深入研究。
杨锐杨婷耿广东万碑元彭泽杨春苗Lukaszewski Adam张庆勤张素勤
关键词:染色体寡核苷酸探针FISH核型
S-腺苷甲硫氨酸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在小麦水分胁迫中的表达被引量:9
2011年
以小麦品种‘晋麦47’为材料,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对S-腺苷甲硫氨酸代谢途径中的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SAMS)基因、S-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SAMDC)基因和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ECS)基因在正常供水、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和复水过程中小麦叶片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个基因在正常生长情况下有一定量的表达,SAMS和SAMDC基因在水分胁迫早期(PEG-6000胁迫6、12、244、8 h)上调表达,水分胁迫后期(PEG-6000胁迫75 h)表达量下降;复水后3~6 h上调表达,复水9 h后表达量下调至对照水平。-γECS基因在水分胁迫阶段呈上调表达,复水后表达量下调至对照水平。可见,小麦SAMS、SAMDC和-γECS基因的表达都受水分胁迫诱导,同时,SAMS与SAMDC基因还参与水分胁迫后的复水调节,说明S-腺苷甲硫氨酸代谢途径在小麦抗旱节水中具有重要作用。
李昌澎周琳璘陈亮黄林周陈晓杰王宇珅胡银岗
关键词:小麦水分胁迫
烟草种子后熟对GA和ABA代谢与信号基因表达及萌发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为了探索适宜的烟草种子后熟条件及了解其作用机理,本研究以‘K326’新采收烟草种子作为对照(CK),比较了恒温25℃、自然变温下后熟一个月及后熟两个月时期种子中GA和ABA代谢与信号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新采收烟草种子存在光休眠,后熟有利于打破光休眠;自然变温较恒温25℃处理更有利于加速种子后熟;随着后熟时间的延长,不仅种子萌发率提高,而且萌发速度也加快。种子后熟过程中,自然变温处理NCED6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恒温25℃处理。无论常温还是变温处理,种子后熟两个月后GA3ox2和CYP707A1的相对表达量较后熟一个月显著升高,而GA2ox2、ABI3、XTH2和TOC1显著降低。综上所述,在后熟过程ABA代谢和信号被抑制,而GA合成和信号被激发,从而加速种子后熟和促进其萌发。本研究结果为后熟作用释放烟草种子光休眠的现象提供理论依据。
王尧李振华彭忠华
关键词:后熟脱落酸赤霉素
高粱原生质体的制备及转化方法研究被引量:7
2019年
以高粱幼苗为材料,利用1%的纤维素酶Cellulose R10和0.75%的果胶酶Macerozyme R10处理高粱幼茎,对比不同的酶解时间,发现酶解7h原生质体浓度最高、质量最佳。以经过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的高纯度质粒对获得的原生质体进行转化,用激光共聚焦进行荧光观察,结果显示,GFP和YFP在全细胞表达。本研究首次建立了高粱以高粱幼茎为材料的原生质体制备及转化体系,其方法简单、高效,可以用于高粱基因功能研究。
谢鑫蒋君梅王勇王勇
关键词:高粱原生质体制备
贵紫系列小麦加工品质分析及应用评价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了解贵紫系列小麦的加工品质,明确其适宜加工的产品.[方法]对27个遗传性稳定的贵紫特色小麦和3个普通小麦品种进行了湿面筋含量、干面筋、沉降值、蛋白质含量测定,结合食品加工应用进行分析.[结果]分析表明,30个小麦品种(系)湿面筋含量变幅为22.19%~38.87%,根据国家标准按湿面筋含量划分,有9个属于高筋小麦(≥32.0%),9个中筋小麦(28.0% ~32.0%),12个弱筋小麦(<28.0%);贵紫小麦沉降值变幅为3 ~44 ml,按沉降值划分无强筋粉小麦(≥45 ml),9个中筋粉(30~45 ml),21个弱筋粉(<30 ml),表明贵紫小麦面筋强度普遍较弱;贵紫小麦蛋白质含量变幅为13.4% ~ 17.8%,平均15.7%,有22个小麦品系蛋白质含量高于15%,说明贵紫小麦营养价值较高.相关分析表明,小麦沉降值与湿面筋之间呈非线性显著负相关(R=-0.380),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呈显著正相关(R =0.485),蛋白质含量与沉降值呈显性负相关(R=-0.432).[结论]在面食加工业中贵紫系列小麦可加工面条、馒头,部分小麦品系可试制饼干、蛋糕,不适合加工面包产品.此外,贵紫系列小麦可在八宝粥等营养价值较高的产品中大力推广应用.
崔力勃任明见陈军卫李丽颖张露刘文艺
关键词:面筋沉降值蛋白质食品加工
基于RNA-seq技术开发中间偃麦草基因组特异分子标记被引量:4
2016年
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2n=6x=42,JJJSJSStSt或Ee Ee EbEbStSt)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近缘植物,高抗锈病、白粉病等病害,耐逆性强。开发中间偃麦草基因组特异分子标记对于加快其优异基因向普通小麦中的转移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为建立快速准确开发中间偃麦草基因组特异分子标记的新体系,首先利用RNA-seq技术对中间偃麦草及其基因组供体二倍体长穗偃麦草、百萨偃麦草、假鹅观草的苗期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然后根据测序结果设计EST-SSR引物,对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及其基因组供体材料进行DNA扩增分析,从中筛选鉴定中间偃麦草基因组特异标记。结果表明,在所合成的200对ESTSSR引物中,有75对引物(37.5%)在中间偃麦草、二倍体长穗偃麦草、百萨偃麦草和假鹅观草中具有特异扩增,引物多态率较高。说明利用RNA-seq技术开发EST-SSR引物可以高效地用于筛选中间偃麦草基因组特异分子标记,这一技术体系也可应用于其他作物及其近缘物种的特异分子标记开发。
崔雨鲍印广王洪刚李兴锋
关键词:中间偃麦草小麦RNA-SEQ特异分子标记
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LMW-N12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
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low-molecular-weightglutenin subunit,LMW-GS)是小麦重要的储藏蛋白,影响着面粉的加工品质。本研究从小麦近植Aegilops uniaristata发现并克隆了...
夏碧亚侯文倩任明见杜旭烨
关键词: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转基因
文献传递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