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文学院文化研究系
- 作品数:23 被引量:42H指数:4
- 相关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 市场、生态与公益的连接融合——返乡女性创业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本文以基层返乡创业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机制解决困难为研究议题,以小方和小云两位女性青年的返乡创业实践为例,分析并总结她们反思挫折、勇于创新,用经济机制和非经济机制推进乡村基层合作经济体发展,成功将市场盈利目标、生态保育目标以及社会公益目标连接融合在一起的经验。她们的探索表明,乡村基层合作经济体如要健康持续地发展,须将经济机制和非经济机制结合在一起,在加强乡村资源商品化、价值化的同时,通过合作互助、示范教育等非经济机制加强乡村基层经济体的组织凝聚力以及生态可持续性。小方和小云的经验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她们的实践为国家"乡村振兴"的宏观政策提供了来自民间基层的鲜活实例。
- 高明
- 关键词:返乡创业青年女性经济机制
- 主持人语
- 2019年
-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记忆成为一个问题,都始于现代时期。记忆研究不是一个有明确定义的概念,它的范围较广,从心理学如弗洛伊德、哲学如柏格森、社会学如哈布瓦赫,到历史学、文化研究等学者,甚至广义上的人文学科研究者的成果,只要涉及记忆主题的都可归于此列。记忆这一概念本身的主体色彩和不确定性,使之成为具有跨学科能力的显词。
- 张淳
- 关键词:主持人跨学科能力人文学科记忆研究柏格森心理学
- 记忆与历史之间被引量:1
- 2019年
- 我在此关注的问题很多学者都讨论过,即历史中的真相问题。也许,在人们急于担起记忆责任的时候,人们必须坚持这个关键的维度。我的思考并不是以作为一种责任的记忆为出发点的,但在讨论的最后会回到这个问题上。我的方法属于后黑格尔的历史知识认识论。对于齐美尔和新康德主义者来说,历史事实与社会学事实的不同之处在于事件不可重复的独特性;狄尔泰(Dilthey)强调阐述者在建构客观性中的作用--这一方法在法国人罗伯特·阿隆(Robert Aron)和亨利·马洛(Henri I Marrou)的思想中得到了延续,英国的叙事主义者如路易斯·奥·明克(Louis O.Mink)以及法国人保罗·维恩(Paul Veyne)都研究了历史话语与叙事的相似性;我自己也在《时间与叙述》一书中遵循着这条道路。
- 张淳李红(编译)
- 关键词:新康德主义齐美尔历史话语狄尔泰PAUL记忆
- 平等的中断——反思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男女平等与性别公正问题被引量:2
- 2013年
-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争取男女平等的目标,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而值得关注与思考的是,在社会分化、平等中断的状况之下,对男女平等的诉求本应更为强烈,但实际上关于男女平等的理论讨论和实践逐渐淡化,而对于性别公正的讨论逐渐兴起,有一部分学者提出以性别公正取代男女平等的观点。事实上,社会主义的男女平等理论并没有消失,更不应消失,不论是在公共权利还是个人权利方面,都需要重新探讨其在今天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
- 闵冬潮
- 关键词:男女平等性别公正社会分层社会性别
- 重构全球化和国际主义:印度的女权主义与亚洲问题
- 2014年
- 文章从女权主义的历史着手,关注全球及全球化在当代理论和政治反思中的重要性。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用以分析全球化和国际主义的现行框架提出质疑,第二部分则从近来的"亚洲崛起"的角度重构该问题。
- 玛丽.E.约翰高明闵冬潮
- 关注配额 超越数字:比较中印两国妇女参政中的配额制被引量:6
- 2012年
- 目前,配额制已成为促进妇女参政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文从中国和印度妇女与配额制有关的参政运动开始,比较两种道路的同与不同以及背后的原因。进而引发出有关的问题和思考:在配额制问题上如何既关注数字又超越数字?在妇女参政问题上如何激活我们的历史传统?妇女为什么要参与政治?参与进去后到底要干什么?
- 闵冬潮
- 关键词:配额制妇女政治参与中国妇女
- 似规律:传播学经验学派诱发的迷思
- 2016年
- 似规律是规律的单称命题,是对现象中本质部分的模仿,具有主观性、历史性和可证伪性等特质。其产生于在传播研究中嫁接自然科学的方法,因具备形似规律的表征,所以足以模糊与规律的界限,不易为人所发现和认识。从经验学派研究范式催生似规律的三个诱因入手,深入探讨传播学中似规律现象的存在及影响,对传播学能够融入更多人文主义的思考、复归"人学"的怀抱具有积极的意义。
- 邓剑
- 关键词:经验学派研究范式
- 在微茫的希望中前行:试评《反戈一击:亚际文化研究读本》
- 2019年
- 在21世纪进入第20年之前阅读到"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策划出版的《反戈一击:亚际文化研究读本》(后文简称《反戈一击》)令人百感交集。百感交集的一个原因来自"历史",此读本是中国大陆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见证并参与"文化研究"——一个国际的与在地的,尤其是亚际的知识思想运动历程——的阶段性累积。
- 刘雅芳
- 关键词:文化研究
- 质疑 挑战 反思——从男女平等到性别公正被引量:7
- 2010年
- 男女平等作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核心,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妇女自我意识逐步觉醒,中国妇女开始反思男女平等理论。进入90年代之后,对男女平等的讨论逐步转向性别公正。那么,男女平等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挑战关键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理论转向?性别公正又意味着什么?如何继承1949年后男女平等的理论和实践这笔社会主义的"历史遗产",重构社会主义妇女解放的理论?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其目的,不仅在于重新回顾和厘清这30年来对男女平等和性别公正的讨论,还在于为妇女理论的发展提供一些初步思考。
- 闵冬潮刘薇薇
- 关键词:男女平等性别差异性别公正
- 媒介化的童年与消失的意义
- 2022年
- 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学家陈默以“弱现实感”描述当代青少年有别于前几代人的心理和成长特点。这一分析无疑是准确的,甚至可以说,这种“弱现实感”越来越成为处于“晚期现代性”中的年轻人的普遍感受。在大学生群体和年轻人中流行的“佛系”“丧”文化中,蔓延着一种对现实的无力感和消极抵抗的姿态;处处寻求“治愈”、动辄“社恐”、惧怕“社死”的网络讨论,也体现出年轻人更倾向于享受孤独,逃避社交和社会活动;去年先后成为网络顶流的“躺平”“内卷”话语,更提示着,面对高焦虑、高竞争的社会,自我放弃和随波逐流在更为广泛的年轻人群体中成为越来越普遍的情绪状态。这样看来,“弱现实感”在青少年身上集中体现出来的背后,很可能是整个社会年轻一代的征兆性显现。
- 张淳
- 关键词:媒介化网络讨论情绪状态现实感大学生群体当代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