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上海市多相结构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25 被引量:68H指数:5
相关作者:陆颖音李延頔高睿黄宇张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化学工程
  • 3篇理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5篇聚苯
  • 4篇催化
  • 3篇支链
  • 3篇力学性能
  • 3篇聚苯并噁嗪
  • 3篇聚丙烯
  • 3篇甲烷
  • 3篇甲烷化
  • 3篇苯并噁嗪
  • 3篇丙烯
  • 3篇超疏水
  • 3篇成核
  • 3篇成核剂
  • 3篇催化剂
  • 3篇力学性
  • 2篇动力学
  • 2篇多孔
  • 2篇氧化硅
  • 2篇乙烯
  • 2篇乳液

机构

  • 25篇华东理工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上海化工研究...
  • 1篇洲际海峡能源...

作者

  • 11篇辛忠
  • 3篇周帅
  • 3篇石尧麒
  • 2篇卢拥军
  • 2篇王卫霞
  • 2篇赵世成
  • 1篇刘涛
  • 1篇赵玲
  • 1篇刘柏平
  • 1篇孟鑫
  • 1篇许可
  • 1篇何雪莲
  • 1篇邱晓惠
  • 1篇胡冬冬
  • 1篇陈伟杰
  • 1篇陆颖音
  • 1篇公维光
  • 1篇李阳
  • 1篇黄宇
  • 1篇高睿

传媒

  • 8篇化工学报
  • 4篇石油化工
  • 2篇工程塑料应用
  • 2篇中国塑料
  • 2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现代化工
  • 1篇功能高分子学...
  • 1篇应用化工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涂料工业
  • 1篇合成橡胶工业
  • 1篇化学进展

年份

  • 1篇2023
  • 6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液相沉淀反应在管式微通道反应器中的流动行为研究
2022年
以碳酸钙水相合成为模型反应,借助对流动反应过程的放大观测,从沉淀悬浮液的流变特性分析了液相沉淀反应在毫米级管式微通道中的流动行为特征以及通道堵塞的过程机理。结果表明,碳酸钙-水悬浮体系的黏度在低剪切速率下随固含率的增加而飙升,而反应通道堵塞的本质可归因于在壁面和流动主体区形成了固含率较高的局部高黏区,使流动性严重恶化。提高反应的流速加快了壁面沉积层和沉淀颗粒团聚体的形成,反而加快了堵塞;其中团聚体的形成远快于沉积层的积累,使团聚体的“架桥”虽晚于沉积层出现,却成为管路堵塞的主要因素。基于破坏流动壁面和主体的局部高黏区,设计了两种新型的微通道反应器模型,有可能为解决反应通道堵塞这一难题提供新的思路。
姚翰林辛忠
关键词:反应器黏度流变学悬浮系团聚
新型曼尼希碱缓蚀剂的合成及缓蚀机理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以芳香胺、芳香酮和对羟基苯甲醛为原料合成一种曼尼希碱缓蚀剂LDH-9。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缓蚀剂中的官能团进行表征,同时利用常压静态挂片失重法、高温高压动态腐蚀仪和电化学工作站评价缓蚀剂的缓蚀性能和缓蚀机理。结果表明,在50~140℃,20%盐酸环境中,LDH-9缓蚀剂对N80碳钢有良好的缓蚀效果,优于SY/T 5405—2019标准要求。通过电化学实验可知缓蚀剂LDH-9属于阴、阳混合抑制型缓蚀剂,该缓蚀剂的作用机理呈现几何覆盖效应。同时,该缓蚀剂在N80碳钢表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r单分子层等温吸附原理,此外,研究表明该吸附是自发的化学吸附。
刘博祥许可卢拥军方波李阳邱晓惠高航俞路遥
关键词:曼尼希反应缓蚀剂
改性硅分子筛在PLA中的扩链和阻燃性能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采用硅烷偶联剂对介孔硅分子筛SBA-15进行表面改性,键合了能与聚乳酸(PLA)发生化学反应的氨基(—NH2)基团;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X-射线多晶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改性分子筛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NH2成功地接枝在了介孔硅分子筛SBA-15上,且分子筛的多维孔道结构保持了完整;氨基改性分子筛(NH2-SBA-15)可作为扩链剂与PLA进行分子键合,当添加0.5%(质量分数,下同)的NH2-SBA-15时,PLA体系的复合黏度和储能模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且此扩链PLA的冷结晶温度明显降低,燃烧过程中热释放速率及一氧化碳释放速率均下降,体现出良好的结晶能力和自阻燃性能。
孟鑫陈伟杰公维光辛忠蒋泽文彭景盛艳
关键词:聚乳酸扩链改性
聚氨酯预聚体合成动力学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以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和聚丙二醇为原料合成了异氰基封端的聚氨酯预聚体,在60~140℃温度范围内考察了反应温度对聚氨酯预聚体相对分子质量及交联密度的影响,并采用化学分析法和FTIR法研究了反应的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聚氨酯预聚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和交联密度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是交联反应发生的主要控制因素,在60~80℃范围内氨酯化反应的反应级数接近2级,反应活化能为23.58 kJ/mol;在100~140℃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固化反应程度越高,固化反应动力学符合n级模型,反应级数为1.41~1.62,反应活化能为53.81 kJ/mol。
闫录胡冬冬刘涛许志美赵玲
关键词:聚氨酯预聚物反应动力学交联密度
对叔丁基杯[4]芳烃包合物对聚乳酸结晶过程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以对叔丁基杯[4]芳烃(tBC4)为主体,甲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为客体分子,制备4种tBC4包合物tBC4-t、tBC4-ox、tBC4-mx、tBC4-px。考察了tBC4包合物对左旋聚乳酸(PLLA)结晶性能及结晶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tBC4包合物能将PLLA的结晶峰值温度(Tp)提高近7℃;进一步研究发现几种包合物在经高温后,客体小分子逃逸,样品均改变为相同的晶体结构,因此对PLLA成核有相同的影响;此外,含有成核剂的PLLA球晶尺寸小于空白PLLA的球晶尺寸,成核剂的加入不改变PLLA球晶生长的方式。
石尧麒辛忠陆颖音周帅
关键词:聚乳酸成核剂芳烃包合物
乳液法结合溶胶-凝胶法制备多孔TiO2微球被引量:1
2019年
为了进一步提高二氧化钛(TiO2)的反射率,采用乳液法结合溶胶-凝胶法,以聚乙二醇(PEG)为相分离诱导剂,制备了内部具有不连续多孔结构的TiO2微球。考察了PEG的添加量对TiO2微球内部孔径大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TiO2微球内部的孔径随PEG的用量增加而增大。基于溶胶-凝胶转变和相分离过程,详细介绍了多孔TiO2微球的形成机理。当PEG的添加量为9.0%时,所制备的多孔TiO2微球在近红外区的积分平均反射率为84.9%,比常见钛白粉提高了5.4%。
肖芝朱帅帅周晓东
关键词:乳化法溶胶凝胶法
聚苯并噁嗪功能表面的构筑、性能与应用被引量:5
2018年
聚苯并噁嗪是一种具有优秀性能的热固性树脂,因其不含氟且具有比特氟龙更低的本征表面自由能而被大量用于制备各种功能表面并在许多应用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如防腐蚀、防结冰、抗粘、液体操控、油水分离以及自清洁等。事实证明基于聚苯并噁嗪复合材料的性质决定于其化学结构和组成,深入探讨聚苯并噁嗪复合材料的结构与表面性质之间的构效关系对于先进表面材料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基于聚苯并噁嗪及其复合材料功能表面的构建与性质,着重介绍了具有可控结构、润湿性、黏附性以及其他功能的表面分子设计与构建原则,并对相关研究现状及挑战进行了简短的评述,以期为特定性能的聚苯并噁嗪基材料的设计和开发提供技术指导。
周长路辛忠
关键词:聚苯并噁嗪超疏水润湿性防腐蚀
Fe对Ni/SBA-16催化CO低温甲烷化促进作用的研究
2022年
为了提高Ni/SBA-16催化剂在低温下CO甲烷化中的活性,通过引入Fe助剂制备了Ni-Fe/SBA-16双金属催化剂。对催化剂进行XPS、XRD、HRTEM及EDS-mapping表征的结果表明,Fe的加入与Ni形成了Ni_(3)Fe合金,减小了金属颗粒尺寸,使得还原后金属颗粒平均粒径从60 nm降低到30 nm左右。同时H_(2)-TPR的结果表明,Ni_(3)Fe合金的形成增强了金属Ni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能够减弱Ni颗粒在还原过程及反应过程中的团聚。最后,由CO-TPD和H_(2)-TPD的测试结果可知,Ni_(3)Fe合金的形成促进了催化剂对反应气体CO和H_(2)的解离,从而提高了催化剂在低温下的CO甲烷化活性。当空速为150000 h^(-1)、压力为0.1 MPa、V(H_(2))∶V(CO)∶V(N_(2))=3∶1∶1时,CO最低完全转化温度可以从300℃降低到250℃,同时CH_(4)的选择性保持在90%。
高文莉辛忠
关键词:双金属催化剂一氧化碳甲烷
玻璃纤维增强聚苯硫醚夹芯复合结构力学性能被引量:1
2021年
以膨化的长玻璃纤维增强聚苯硫醚复合材料为芯材,双向碳纤维织物增强聚碳酸酯为面板材料,通过热压成型制备夹芯复合结构。研究了不同夹芯复合结构厚度与芯层面密度对夹芯复合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夹芯复合结构的弯曲破坏形式和侧压破坏形式。结果表明,随芯层厚度的增加,夹芯复合结构的弯曲强度、弯曲弹性模量、比弯曲强度、冲击强度、侧压强度和比侧压强度减小,而弯曲刚度和冲击总吸能先增大后减小,转折点发生在夹芯复合结构厚度为5 mm时。在夹芯复合结构厚度相同条件下,随着芯层面密度的增加,夹芯复合结构的弯曲强度、弯曲弹性模量、弯曲刚度、冲击强度、冲击总吸能和侧压强度增大;在夹芯复合结构厚度为4 mm或5 mm条件下,随着芯层面密度的增加,夹芯复合结构的比弯曲强度和比侧压强度减小;在夹芯复合结构厚度为6 mm条件下,随着芯层面密度的增加,夹芯复合结构的比弯曲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比侧压强度先减小后增大。夹芯复合结构的弯曲破坏形式是面板破坏和芯层分层;侧压破坏形式是压缩/弯曲破坏。
汤溢融周晓东
关键词:玻璃纤维聚苯硫醚力学性能破坏形式
长支链聚丙烯诱导β晶成核效应
2015年
利用乙烯基聚二甲基硅氧烷/苯乙烯接枝型长支链聚丙烯(PP-g-VS/St)在剪切和快速降温过程中可以诱导形成β晶聚丙烯这一优势,研究了PP-g-VS/St在注塑加工过程中作为高分子β晶成核剂对等规聚丙烯(iPP)结晶温度、晶体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聚丙烯的结晶温度、β晶相对含量和力学性能随着PP-g-VS/St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当PP-g-VS/St的添加量为50%(质量分数)时,改性聚丙烯的结晶温度相对于纯iPP提高约10℃,β晶相对含量达32.8%,冲击强度、弯曲模量和拉伸强度分别相对于纯iPP提高了355.3%、53.8%和15.9%。这些结果为聚丙烯高分子β晶型成核剂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周帅辛忠王卫霞赵世成石尧麒
关键词:Β晶成核剂长支链聚丙烯力学性能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