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

作品数:13 被引量:129H指数:7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财政厅资助项目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苜蓿
  • 4篇紫花
  • 4篇紫花苜蓿
  • 3篇内生细菌
  • 3篇马铃薯
  • 3篇草地
  • 2篇东祁连山
  • 2篇抑菌
  • 2篇内生菌
  • 2篇珠芽
  • 2篇珠芽蓼
  • 2篇坏疽
  • 2篇根颈
  • 2篇高寒草地
  • 1篇氮水平
  • 1篇地被植物
  • 1篇地理分布
  • 1篇东祁连山高寒...
  • 1篇抑菌谱
  • 1篇抑菌物质

机构

  • 13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甘肃省农业科...
  • 1篇兰州大学

作者

  • 3篇李宇泊
  • 1篇徐长林
  • 1篇杨成德
  • 1篇陈秀蓉
  • 1篇薛莉
  • 1篇龙瑞军
  • 1篇蒯佳林

传媒

  • 7篇草业学报
  • 2篇草地学报
  • 1篇草业科学
  • 1篇中国草地学报
  • 1篇中国生物防治...
  • 1篇草原与草业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马铃薯坏疽病Phoma foveata生防菌的筛选及鉴定被引量:12
2014年
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到了马铃薯坏疽病的生防菌ZA1,其对马铃薯坏疽病菌的抑制率为71.83%;通过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测定,结合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该菌为莫海威芽孢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抑菌谱测定表明,菌株ZA1对番茄早疫病菌Aalternaria solani、马铃薯褐腐病菌Stysanus stemonitis、马铃薯干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和马铃薯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occodes的抑制率分别达64.30%、41.05%、61.42%和74.92%。在贮藏库中进行10倍液喷雾,对马铃薯坏疽病的防效达64.31%。
畅涛王涵琦杨成德薛莉陈秀蓉任月芹王玉琴
关键词:拮抗菌
高寒草地禾草内生细菌B-401的鉴定及生物防治潜力评价被引量:10
2014年
为了明确高寒草地禾草内生细菌B-401的生物防治潜力,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了其抑菌能力。抑菌谱表明,B-401对马铃薯坏疽病菌、马铃薯褐腐病菌、马铃薯炭疽病菌、马铃薯枯萎病菌、马铃薯干腐病菌、番茄早疫病菌、小麦根腐病菌、孜然根腐病菌和黄瓜枯萎病菌的抑制率分别达74.45%,71.57%,70.05%,48.01%,56.01%,60.25%,64.65%,45.01%和31.79%。在贮藏库中进行10倍液喷雾,对马铃薯坏疽病的防效达52.67%。生物学功能测定表明,该菌株在含有色氨酸和不含色氨酸的King培养基中分泌IAA分别为3.42和2.60mg/L,且具有固氮能力,无溶磷能力。对B-401通过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测定,结合16S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其为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
畅涛王涵琦杨成德王颖杨小利薛莉陈秀蓉徐长林
关键词:抑菌谱生物学功能
紫花苜蓿根颈芽发育成枝过程中叶元的发生模式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叶元由节、节间、叶器官以及叶腋下的侧生分生组织组成,是植物茎枝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本研究首次采用扫描电镜技术,通过跟踪观察WL168紫花苜蓿根颈芽从萌发至孕蕾期顶端分生组织的微形态发育过程,初步探讨了苜蓿叶元的发生发育规律.结果显示,在苜蓿叶元发生过程中,复叶原基以向顶式的模式形成.腋芽原基和复叶原基均起源于顶端分生组织,但两者并非同步生长,苜蓿叶元的发育过程由此表现出两种模式:模式Ⅰ和模式Ⅱ.模式Ⅰ,复叶原基发育能力强,腋芽原基在侧小叶原基形成后才出现,发育速度缓慢;模式Ⅱ,腋芽原基在托叶原基形成后便开始发生,相对模式Ⅰ发生时间提前,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复叶原基和生长锥.苜蓿根颈芽在返青出土前,其叶元以模式Ⅰ发生,出土后,转变为模式Ⅱ.当地上叶元数增加到16~17 时,腋芽原基发育为花序,小花原基开始出现.分析表明,根颈芽叶元的发生由模式I转向模式Ⅱ是苜蓿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标志,苜蓿根颈芽在返青出土前已完成了其营养器官的发生,出土后即转入成花过渡期.
方强恩张勃师尚礼
关键词:紫花苜蓿原基
紫花苜蓿茎秆组织中木质素的分布与沉积模式被引量:3
2018年
以甘农5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Gannong No.5’)为材料,采用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研究了茎秆中木质素的发生、分布与沉积规律。结果表明,苜蓿茎秆中木质素的分布与生长部位密切相关,在茎秆顶端初生维管组织中仅木质部有木质素分布,随节间下移,木质素开始在初生韧皮纤维、次生木质部和髓射线中大量沉积;茎秆中存在G、S两种木质素,S木质素的发生迟于G木质素;在维管束之间,两种木质素均以"厚角组织处维管束→厚角组织间维管束"的模式沉积,但在维管束内,木质素沉积表现出异质性,G木质素沉积模式为"初生木质部导管→初生韧皮纤维→次生木质部和髓射线";S木质素沉积模式为"初生韧皮纤维→次生木质部和髓射线→髓薄壁细胞"。分析认为,紫花苜蓿茎秆中木质素特殊的沉积模式可能是其对北温带生长环境的一种适应对策。
张金青陈奋奇汪芳珍方强恩师尚礼
关键词:韧皮纤维木质部苜蓿
珠芽蓼内生菌ZA1对马铃薯的防病促生研究被引量:13
2015年
利用常规方法对莫海威芽孢杆菌ZA1分泌吲哚乙酸(IAA)、固氮、溶磷和产抑菌酶等能力进行定性测定,并在室内和大田条件下对其防治马铃薯病害及促生作用进行了研究。ZA1在含和不含色氨酸的King培养基中分泌IAA分别为12.17和9.75 mg/L,具有固氮能力并能分泌胞外蛋白酶,但无溶磷能力,且不能产生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10倍液喷雾对贮藏期马铃薯坏疽病的防效达85.9%;20倍液拌种对田间马铃薯晚疫病防效为26.56%,但马铃薯商品薯增产率达36.29%,每hm2增产率达33.88%。采用10倍稀释液对马铃薯块茎拌种后盆栽55 d,根、茎及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对照,其中经10倍ZA1处理后,根长与干、鲜重分别增加8 cm、0.75 g和5.07 g,株高、茎粗及茎干、鲜重分别增加2.74 cm、0.27 cm、0.52 g和5.73 g,干湿根冠比分别增加0.214和0.094,叶绿素含量增加0.54 mg/g;且可诱导马铃薯植株内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性增加。本研究明确了菌株ZA1对马铃薯的防病促生作用及对其防御酶的诱导,为ZA1开发成为微生物农药及菌肥提供理论依据。
畅涛杨成德薛莉杨小利冯中红郝蓉蓉张振粉陈秀蓉
关键词:马铃薯防病促生防御酶
东祁连山高寒草地几株醉马草内生细菌的生物功能评价及鉴定被引量:9
2014年
采用表面消毒划线法从醉马草分离获得6株内生细菌,分别命名为261MG1、261MG2、261MG3、261MG4、261MY5和261MY6,并对其进行了生物功能测定和鉴定。结果表明,有5株内生细菌对马铃薯炭疽病菌和马铃薯坏疽病菌有较好拮抗作用,有4株对马铃薯枯萎病菌有较好拮抗作用,且261MG2、261MG3、261MG4和261MY6对3种病原菌均有较好拮抗作用;除261MG4外均有固氮和产吲哚乙酸能力;通过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结合16S rDNA序列相似性分析,将261MG1、261MG2、261MG3、261MY6、261MG4和261MY5分别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acillus axarquiensis、莫海威芽孢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耐盐短杆菌Brevibacterium halotolerans和棒形杆菌Clavibacter sp.。该研究结果为醉马草内生细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杨成德王颖王玉琴姚玉玲薛莉徐长林陈秀蓉
关键词:醉马草内生细菌生物功能
珠芽蓼内生细菌ZA1的抑菌物质产生条件的优化及其稳定性测定被引量:3
2015年
从珠芽蓼中分离的内生细菌ZA1对马铃薯坏疽病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鉴定为莫海威芽孢杆菌。本文通过平板对峙法对ZA1分泌物抑制马铃薯坏疽病菌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ZA1抑菌粗提物的稳定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ZA1的最佳培养基为B培养液,最佳发酵温度为17.8℃,培养基的最佳pH是6.9,150mL三角瓶的最佳装液量为20mL,最佳培养方式为暗处理振动培养96h,经对ZA1进行优化培养,其对马铃薯坏疽病菌的EC50=0.1228μL/mL,是优化前EC50=4.5888μL/mL的37倍。ZA1的抑菌粗提物90℃下处理2h,其相对活性达到76.62%,具有耐高温的特性;对紫外线照射30min后相对活性差异不明显;pH为3和11时,其相对活性分别为92.87%和85.11%;对蛋白酶和Ag+、Cu2+、Zn2+和Fe3+等金属离子不敏感,经Ag+处理后的相对活性可达到86.93%。
杨成德畅涛薛莉冯中红姚玉玲李婷陈秀蓉
关键词:稳定性
一株抗马铃薯坏疽病莫海威芽孢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 ZA1)培养条件的优化被引量:5
2016年
为了提高生防菌株莫海威芽孢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 ZA1)液体发酵的生物量,利用单因素试验设计与响应曲面试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对ZA1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ZA1的最佳培养基配比为氯化铵14.25g、玉米粉19g、马铃薯237g、水1000mL,最佳发酵条件为pH 7.7、培养温度28℃、转速180r/min及发酵时间36h,ZA1优化后活菌数为4.12×1010 CFU/mL。通过中心组合试验设计确定ZA1在10L发酵罐中的最佳溶氧量为60%和转速为180r/min;最优条件下,发酵ZA1的放罐时间确定为36h,活菌数达到1.59×1011 CFU/mL。该结果为利用ZA1开发生防制剂奠定了基础。
冯中红畅涛杨成德薛莉李旭杨小利
关键词:发酵工艺
供氮水平对不同紫花苜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被引量:46
2013年
在甘肃兰州秦王川地区以甘农3号(Medicago sativa‘Gannong No.3’)和陇东苜蓿(M.sativa‘Longdong’)为材料,设置3个供氮水平处理N0(0),N1(51.75kg.hm-2)和N2(103.50kg.hm-2),对其产量、株高及营养品质进行测定,以探讨供氮对紫花苜蓿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供氮对紫花苜蓿综合影响明显,供氮能显著提高其产量,且产量随供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在N2水平下紫花苜蓿总产量最高,甘农3号的最高鲜草产量为51005kg.hm-2、干草产量为14856kg.hm-2,陇东苜蓿鲜草产量为35486kg.hm-2,干草产量为11217kg.hm-2,甘农3号明显优于陇东苜蓿;供氮还显著提高2个品种的株高,株高与产量变化趋势一致,甘农3号表现更佳;供氮也改善了紫花苜蓿营养品质,显著降低2个品种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粗灰分的含量,提高其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因此,从产量和营养品质综合考虑,该地区最佳施氮量为103.50kg·hm-2。
刘晓静刘艳楠蒯佳林齐敏兴张晓磊
关键词:紫花苜蓿
东祁连山高寒草本草地土壤微生物量及酶的季节动态被引量:11
2014年
以东祁连山珠芽蓼草地、禾草草地和嵩草草地为样点,对土壤微生物量和酶的季节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随季节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7月达最大值(P<0.05),9月下降至最小值(P<0.05),但土壤微生物量氮、磷的季节变化略有不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比率分别为0.16%~0.84%和0.48%~2.03%,其季节变化与微生物量碳、氮基本一致.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碳磷比和氮磷比分别为3.19~20.55、4.38~49.74和1.11~3.56,碳氮比最大值出现在7月,最小值在5月.土壤酶活性也呈季节性变化,土壤脲酶和中性磷酸酶的季节动态不一致.
杨成德龙瑞军薛莉陈秀蓉徐长林
关键词:东祁连山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