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河南省量子功能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

作品数:6 被引量:6H指数:2
相关作者:李优李津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教育学院物理系河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电气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理学
  • 2篇电气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篇第一性原理
  • 2篇第一性原理研...
  • 2篇电流
  • 2篇共聚
  • 2篇共聚物
  • 2篇超导
  • 1篇导体
  • 1篇电池
  • 1篇电流特性
  • 1篇电声
  • 1篇动力学
  • 1篇动力学研究
  • 1篇短路
  • 1篇短路电流
  • 1篇修饰
  • 1篇氧族元素
  • 1篇太阳能
  • 1篇太阳能电池
  • 1篇团簇
  • 1篇强关联

机构

  • 6篇郑州大学
  • 2篇河南教育学院
  • 1篇河南大学
  • 1篇南阳医学高等...

作者

  • 2篇王三军
  • 2篇贾瑜
  • 1篇王雪青
  • 1篇郭志超
  • 1篇李平林
  • 1篇叶淑英
  • 1篇王昶清
  • 1篇王玉仓
  • 1篇王海燕
  • 1篇张秋月
  • 1篇李津
  • 1篇李优
  • 1篇李金铭
  • 1篇王飞

传媒

  • 2篇物理学报
  • 2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高分子通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Fe团簇在Fe(110)表面上扩散和结构稳定性的分子动力学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采用嵌入原子势和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Fe的小团簇(小于10个原子)在Fe(110)表面上的结构稳定性和扩散特性.计算结果表明体心立方结构的Fe表面,四原子和七原子团簇有较高的转变能和扩散势垒,说明这两种团簇比其他原子团簇更稳定和容易观测到.这两种团簇可能是薄膜生长过程中的临界晶核.研究了三聚体的旋转扩散和团簇扩散过程中二聚体剪切机制,发现二聚体扩散可能是Fe的小团簇在Fe(110)表面扩散的一种重要扩散方式.
王飞张光华王三军李金铭王昶清贾瑜
关键词:分子动力学团簇
氧族元素对D-A和D-π-A共聚物光吸收谱红移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D-A型共聚物作为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电子给体材料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以苯并二噻吩(BDT)为电子给体单元,苯并噻二唑(BT)为电子受体单元来模拟D-A共聚体;并用噻吩环作为π桥,构造出D-π-A(PBDT-DTBX,X=O,S,Se,Te)结构.采用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系统地计算相应的电子结构和光吸收谱.比较不同氧族元素和噻吩π-键桥对聚合物光吸收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D-A共聚体中当X位元素以O,S,Se,Te替换时,其体系的最高占有分子轨道(HOMO)能级变化不大,最低未占有分子轨道(LUMO)能级逐渐靠近费米能级,带隙逐渐减小.在可见光区有两个较强的吸收峰,随着X位元素原子序数增大,位于4.0 eV左右的光吸收峰位基本不变,另一光吸收峰强度明显增大并发生红移.与D-A结构相比,D-π-A结构的带隙均有所减小,其中X为Te时带隙最小;光吸收峰强度随着氧族元素原子序数的增大也明显增大并发生红移.通过比较光吸收系数和相应态密度,结果表明,4.0 eV左右的光吸收峰主要是BDT单元的贡献,氧族元素的改变主要影响519.4—703.9 nm范围的光吸收.
李津王海燕李优张秋月贾瑜
晶粒细化对MgB_2超导临界电流密度的作用
2014年
在多晶系统的MgB2超导体中存在晶粒间较小的整体电流和晶粒内大的局域电流.用改变升温速率的方法制备了不同晶粒大小和晶粒连接性的MgB2样品,并对它们的晶粒大小进行了统计.采用一种测量超导临界电流密度的Campbell法,分别测量和计算得到了它们的整体电流和局域电流密度.研究表明:长时间的烧结造成晶粒变大,材料有较大的整体临界电流密度,而短时间烧结的样品则相反;同时发现晶粒细化只提高了样品的局域临界电流密度,而且样品内部缺陷、杂质及晶界等因素是影响MgB2超导体整体电流传输的主要因素.
郭志超李平林
关键词:晶粒细化MGB2超导体
高温超导电声耦合失效及强关联耦合的实验证据
铜氧高温超导丰富的物理属性使BCS理论遇到严峻挑战,尤其载流子密度实验结果显示'电声耦合'失效.我们多年来完成的一系列正电子实验和大量的理论计算结果表明,铜氧超导电性与价电子密度并没有直接关联.与之相对应,Hall效应实...
刘岩郭志超李平林
具有高短路电流特性的D-A共聚物给体材料的理论研究
2018年
针对目前本体异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使用的给-受体(D-A)共聚物,研究对D-A给体材料的选取是设计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关键问题。本文分别选取了10种D单元和A单元,采用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方法,研究了D、A单元及其相应共聚物结构和能隙的变化。结果表明:噻吩环稠合时噻吩环的个数、噻吩环与苯环稠合时苯环的个数都可以有效地调制能隙的大小;同时结构中噻吩环上S原子的位置对带隙也有一定影响。在此基础上,选取噻吩并[3,4-b]噻吩D2、双噻吩锗D6和吡咯并吡咯二酮A4为单体的三种带隙值较小的聚合物,研究了三种高短路电流给体材料P_1(PDTG-PT)、P_2(PNTz4T)、P_3(DPPTT-T)的电子结构特性。通过分析其分子链构象、Bader电荷转移和形成能,表明它们是高短路电流有机太阳能电池D-A型给体材料的理想选择。本研究为设计高短路电流有机太阳能电池D-A型给体材料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
李优王海燕华道阳张秋月李晓天李梦科杜钟康刘好伟贾瑜
关键词:太阳能电池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研究锂修饰的类石墨烯碳氮纳米结构的储氢性能被引量:3
2013年
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锂修饰的类石墨烯碳氮纳米结构的储氢性能.结果表明该体系是一种理想的储氢材料,锂原子通过向衬底转移电荷而带正电,通过静电场的极化作用,每个锂原子可以吸附3个氢分子,其储氢的质量比可达11.5 wt%.氢分子的平均吸附能比较理想,可以实现在室温下可逆的储氢和放氢.
王玉仓王雪青王三军叶淑英
关键词:储氢吸附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