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
- 作品数:59 被引量:40H指数:3
- 相关作者:程群石贵姬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梵二会议”之后教会主流与潜流之间的张力——兼论教皇本笃十六所面临的挑战
- 要理清"梵二会议"之后天主教的脉络和本笃十六所面临的挑战,需要以当代神学家卡尔·拉纳对"梵二会议"的影响为背景,审视当代天主教会对于"梵二会议"精神所作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反应。拉纳从神学上靠近西方现当代哲学的论域和论题,并...
- 王新生
- 文献传递
- 佛教逻辑学的论辩解释与认知解释——陈那、法称与因明被引量:1
- 2021年
- 佛教逻辑有别于西方形式逻辑的一项重要特征,在于对论证前提为真的强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因三相"理论。论证前提的真,在陈那著作中又被理解为辩论主体将该前提确定为真。这种"确定"体现为文献中对"极成"(prasiddha)、"成"(siddha)、"决定"(ni?cita)、"见"(d???a)、"已知"(vidita)的强调。这些表达辩论者认知状态的词汇,皆可概括为佛教逻辑中的"认知算子"(epistemic operator)。本文通过研究东亚因明与法称两个传统对陈那《正理门论》中"决定同许"的理论设定的不同解释,说明因明传统在陈那奠定的方向上,进一步采取了"论辩解释"(dialectic interpretation),将"确定为真"解释为在辩论的情境中为辩论的双方承认为真(共许、同许)。法称《释量论自注》对陈那"决定同许"的解释,则表明由他开启的传统在陈那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认知解释"(epistemic interpretation),将"确定为真"解释为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得到确定(ni?cita/ni?caya,决定),即为有效认知的手段(量)所证成。这是因明传统与法称传统的一项根本差异。因明传统对辩论术的关注,极有可能反映了法称以前印度学界对陈那思想的诠释路径。
- 汤铭钧
- 关键词:因明佛教逻辑
- 苦难中的福音叙事——以远藤周作小说《沉默》为中心
- 本文从小说的历史想象、神的观念、受苦的耶稣和人性救赎、沉默历史中的福音叙事力量四个角度对远藤周作的小说《沉默》——这部影响不逊于神学著作的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主题进行了探讨。该作品以亚洲神学产生和发展的独特处境——苦难做背景...
- 朱晓红
- 关键词:远藤周作《沉默》天主教本地化
- 文献传递
- 天主教文化遗产亟待保护
- 2015年
- 一、保证政策落实和责任落实 改革开放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来,不少大城市的天主教堂已经成为城市历史人文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一些偏远、经济落后地区的天主教遗产保护很不乐观。总体而言,各地天主教房产占用情况还较普遍。有的地方原房产已经被拆,有的地方挪用的教会房产无法要回,甚至因教产归属问题发生纠纷。有的教会房产即便政策落实了,成为文保单位,维护责任的落实和文物功能的发挥也常常成问题。
- 朱晓红
- 关键词:历史人文景观经济落后地区国家森林公园宗教活动
- 三教通体:士大夫的宗教态度被引量:8
- 2015年
- 本文综合近代中外学者对于中国(民间)宗教的论述,在现代宗教学的理论框架下观察儒家对于儒、道、佛三教的信仰态度,揭示中国文化确实存在着"儒表佛里""儒表道里"的特征。考察宋明以降直到清代民国江南士大夫在乡镇之间的信仰生活,不难看到儒家的宗教性。这种宗教性既反映在儒家的"经学"中间,更是根植于从古至今的民间信仰实践。明清时期儒家学说中强调的"三教合一",还不足以说明儒家的宗教性,"三教通体"的说法,更能说明儒学与民众信仰生活的渊源关系。
- 李天纲
- 关键词:三教合一民间宗教士大夫经学宗教性
- 教会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几个问题被引量:1
- 2017年
- 基督宗教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初创时期具有重要作用,其各教会、教派创办的"教会大学"都一一成为近代知识学科的先驱。民国以后,中国大学中的民族主义取向占据上风,强调国族认同。由于西方民族国家奉行"政教分离"的原则,基督宗教的人道、博爱、合一等现代教义和普世信仰并不主张直接干预现实政治,故而通过"信仰自由"原则在社会、文化和教育领域起作用。但是当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国基督教、天主教会正好处在政治上积极认同中国政府,在教义上努力适应中国文化的阶段,因而倾向于中国,抵制日本。各教会大学内迁西南,为中国保存知识精英,其作用不亚于国立大学。抗战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国族认同,这一时期的教会大学已经完全融合为抗战事业的一部分。
- 李天纲
-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国家主义民族主义
- 民众神学在韩国
- 韩国民众神学是亚洲普世神学运动中产生的具有代表性的神学形态,是对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和军事独裁政府下的韩国民众的特殊处境的一种神学回应,对理解亚洲处境化神学的发展具有范型式的意义。"民众"一词有着深厚的《圣经》神学基础,...
- 朱晓红张倩
- 文献传递
- 评查尔斯·泰勒的《世俗时代》
- 为什么相信上帝……在现代西方如此困难,然而在1500年代不信上帝几乎是不可能的?(539页)20世纪初,人类似乎处于世俗时代——这是哲学家查尔斯·泰勒那部长篇巨作标题——的破晓时分。科学的进步加上好战的世俗人文主义,预言...
- 詹姆斯·怀特海郑马利
- 文献传递
- 谢列贝克斯圣经诠释中的基督论
- 2012年
- 本文对罗马天主教著名神学家谢列贝克斯的基督论思想中具有争议但又富有创意的观点进行介绍,诸如复活、空坟墓并非早期教会最初的基督信仰;复活的基督论只是其时四种基督论(其他三种为神人基督论、智慧基督论和再临基督论)中的一种;这些基督论作为早期教会的福传(kergyma),是建立在当时的教会经验即'耶稣记忆'中的;末世先知的基督论才是所有这些基督论的最早原型等等。指出,谢氏的分析不仅建立在同观福音和圣经正典上,也引用了许多典外文献;他强调基督教福传和犹太旧约传统之间的继承性,对不同基督论的理论源头以及耶稣自身的经验(特别将其中的'阿爸经验'看作一生传道实践的基础和核心)等做出论述,都试图指出这种内在的连续性。最后指出,虽然谢氏的说法引起争议,但是这种正视犹太一基督教信仰的关系、将圣经神学和教义神学结合的努力仍不失是当今基督论和圣经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 朱晓红
- 龙华民对中国宗教本质的论述及其影响被引量:6
- 2017年
- 明末来华耶稣会士龙华民在继承了利玛窦传教事业之后,对前任的宗教和文化策略有重大异议,并为此写作了《论中国宗教的若干问题》,成为中国教会史上的重大事件。同时,该文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宗教学、儒家和儒教思想、比较经学领域中的最重要文献之一。该文在17、18、19世纪的欧洲有各种版本流行,通过莱布尼茨、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著述,其结论渗透到关于中国文化、儒家学说和中国宗教的各种判断之中,并在19、20世纪影响中国本土学者。翻译这本要著为中文,理清中西方经学和神学之间的互动与诠释,对理解中国宗教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用文献考证、中西比较的方法来研究经学,是追本溯源解释中国思想本质的关键。
- 李天纲
- 关键词:中国宗教儒家理学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