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热电生产过程污染物监测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2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3篇燃煤
  • 2篇煤电
  • 1篇电厂
  • 1篇电站
  • 1篇性能分析
  • 1篇烟气
  • 1篇蒸汽引射器
  • 1篇脱除
  • 1篇氢氧联合循环
  • 1篇燃煤电厂
  • 1篇燃煤电站
  • 1篇燃煤机组
  • 1篇热力学性能
  • 1篇转化率
  • 1篇脱碳
  • 1篇吸收剂
  • 1篇力学性能
  • 1篇模型建立
  • 1篇技术经济性分...
  • 1篇汞排放

机构

  • 5篇华北电力大学

作者

  • 3篇杨勇平
  • 3篇张锴
  • 3篇徐钢
  • 2篇胡玥
  • 1篇张凯华
  • 1篇赵世飞
  • 1篇梁飞飞
  • 1篇潘伟平
  • 1篇董伟
  • 1篇周璐瑶

传媒

  • 2篇工程热物理学...
  • 1篇燃料化学学报
  • 1篇动力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300MW燃煤电站砷、汞排放特征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对某300 MW燃煤电站煤、底灰和静电除尘器(ESP)飞灰进行采样并测定了其中的砷、汞含量,同时应用OntarioHydro Method(OHM)标准方法和设备对ESP前后烟气中的砷、汞分布进行了直接采样和测试。对砷的检测结果表明,ESP飞灰中砷含量约6.68×10-6,是原煤中砷含量的2.5倍左右,而底灰中砷含量仅为1.70×10-6,ESP前烟气中砷含量约153.27μg/m3,ESP后砷含量急剧降低为41.13μg/m3;对汞的检测结果表明,原煤中汞含量约2.5×10-7,飞灰、底灰中的汞含量分别约1.9×10-7、1.5×10-7;ESP前后烟气中总汞含量分别为5.49、5.21μg/m3。砷在飞灰中明显富集,而汞在飞灰和底渣中均不具有富集效果。ESP单元具有明显的协同脱砷效果,平均脱除率约在71%左右,而对汞的协同脱除效果不明显。
张凯华张锴潘伟平
关键词:烟气飞灰
钙基吸收剂脱碳的模型建立及参数研究
2017年
针对天然气联合循环(NGCC)电厂烟气CO_2脱除问题,对钙基吸收剂循环煅烧与碳酸化CO_2脱除法进行了研究.利用Matlab建立数学模型,并分析了碳酸化反应温度、碳酸化塔床料量、循环吸收剂摩尔流量以及补充吸收剂摩尔流量对CO_2捕集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NGCC电厂烟气中CO_2摩尔分数较低,为达到90%CO_2捕集率(rcc),其碳酸化反应温度应为594℃,明显低于燃煤电厂的碳酸化反应温度(650℃);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吸收剂的吸收能力明显下降;在补充吸收剂摩尔流量(F_0)一定时,r_(cc)随着单位发电量碳酸化塔床料量(W_(CaO))和循环吸收剂摩尔流量(F_R)的增加先大幅增加,后趋于稳定;在W_(CaO)一定时,rcc随着F_0和F_R的增加而增加,但当F_R增加到一定值时,碳酸化塔中床料量不足,使得进入其中的CaO颗粒转化率未全部达到最大平均转化率X_(ave),r_(cc)反而下降.
胡玥徐钢段栋伟高亚驰张锴杨勇平
关键词:CO2脱除转化率
电站汽水流程与CO_2捕集系统的优化集成
2014年
针对燃煤机组燃烧后脱碳遇到的能耗高、成本大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电站汽水流程与C02捕集系统集成方法。该方法通过蒸汽引射器利用高压蒸汽提高低压蒸汽品质,回收高压蒸汽余压;通过部分再沸器疏水打循环的方式回收蒸汽余热;通过脱碳单元低品位热量加热凝结水的方式回收脱碳单元部分余热。结果表明,相较无集成脱碳系统,新集成系统在成本仅增加约0.25%的条件下,机组净出功增加117.56 MW,能效惩罚降低5.32个百分点,最终机组发电成本下降16.72%,CO_2减排成本降低35.79%,实现了用较少投资获得较大收益的目标。
徐钢胡玥杨勇平梁飞飞张锴
关键词:燃煤电厂蒸汽引射器技术经济性分析
低热值煤燃烧发电超低排放技术
燃煤发电超低排放技术是指采用先进的综合治理措施,使其烟气污染物排放达到燃气发电的排放水平,其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解决煤炭燃烧所引起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洗选后动力...
张锴滕阳齐娜娜常剑徐钢陈宏刚杨勇平
文献传递
新型氢氧--燃煤联合循环系统热力学性能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本文在传统燃煤发电机组和氢氧联合循环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的氢氧-燃煤联合循环系统。该系统把超超临界燃煤机组与氢氧联合循环相耦合,实现了氢能和燃煤的高效利用,丰富了两种燃料的利用形式。本文使用EBSILON对该系统进行了初步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在蒸汽初压为25.6 MPa,最高温度为1300℃时,发电效率可达到49.74%,并可通过提高循环最高温度和燃气透平膨胀比达到更高的发电效率。
赵世飞徐钢周璐瑶董伟杨勇平
关键词:氢氧联合循环燃煤机组热力学性能关键参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