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274 被引量:3,152H指数:32
相关作者:王忆慧魏慧王晶范昊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64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5篇环境科学与工...
  • 77篇天文地球
  • 77篇农业科学
  • 31篇经济管理
  • 21篇生物学
  • 12篇自动化与计算...
  • 9篇水利工程
  • 8篇建筑科学
  • 6篇文化科学
  • 3篇历史地理
  • 2篇社会学
  • 1篇电气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 1篇理学

主题

  • 47篇土壤
  • 46篇生态
  • 46篇生态系统
  • 26篇生态系统服务
  • 20篇气候
  • 20篇可持续发展
  • 15篇植被
  • 13篇气候变化
  • 13篇青藏
  • 13篇青藏高原
  • 13篇干旱
  • 12篇黄土高原
  • 11篇遥感
  • 11篇土壤侵蚀
  • 10篇地表
  • 10篇地理
  • 9篇土地利用
  • 9篇降水
  • 7篇生物多样性
  • 6篇灾害

机构

  • 27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4篇中国科学院生...
  • 26篇中国科学院
  • 17篇北京大学
  • 1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1篇中国科学院西...
  • 9篇西北农林科技...
  • 8篇北京林业大学
  • 8篇中山大学
  • 7篇南方海洋科学...
  • 5篇河北师范大学
  • 5篇河北省科学院
  • 5篇首都师范大学
  • 4篇内蒙古大学
  • 4篇中国环境科学...
  • 4篇西南大学
  • 4篇中国环境监测...
  • 4篇中华人民共和...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华中农业大学

作者

  • 32篇傅伯杰
  • 8篇彭建
  • 5篇李庆
  • 4篇王仁德
  • 4篇赵文武
  • 3篇王仰麟
  • 3篇程琳琳
  • 3篇王文杰
  • 3篇郭中领
  • 3篇徐建英
  • 3篇常春平
  • 2篇冯晓明
  • 2篇刘焱序
  • 2篇叶涛
  • 2篇沈波
  • 2篇李继峰
  • 2篇陈亚宁
  • 2篇张骁
  • 2篇沈彦俊
  • 2篇王玉杰

传媒

  • 59篇生态学报
  • 14篇中国沙漠
  • 13篇中国水土保持...
  • 11篇地理科学进展
  • 9篇高原气象
  • 9篇北京师范大学...
  • 8篇地理学报
  • 7篇气候与环境研...
  • 6篇水土保持学报
  • 6篇水土保持研究
  • 6篇自然资源学报
  • 5篇水土保持通报
  • 5篇地球科学进展
  • 5篇遥感学报
  • 4篇资源科学
  • 4篇植物生态学报
  • 4篇科学通报
  • 4篇中国科学院院...
  • 3篇地理研究
  • 3篇冰川冻土

年份

  • 18篇2024
  • 42篇2023
  • 42篇2022
  • 43篇2021
  • 41篇2020
  • 38篇2019
  • 28篇2018
  • 21篇2017
27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疆多晶硅光伏减碳效益的全生命周期评估被引量:7
2023年
光伏发电是实现能源系统深度减碳的重要方式,但会受到多种自然和技术因素的影响,其减碳效益仍有待于准确评估。以总体自然条件适宜发展光伏发电,但区域内空间分异又较突出的新疆作为研究区,借助生命周期评价、发电量和减碳效益模型核算了两种衰减率(DR)下的1 kW多晶硅光伏发电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发电量及其减碳效益,为本地发展光伏产业提供科学依据及为其他地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结果表明:(1)与火力发电相比,新疆光伏每度电可减少863 g CO_(2)-eq(DR=1%)和738 g CO_(2)-eq(DR=3%),减排比例分别高达93%和79%,对能源系统脱碳具有重要意义。(2)新疆内部减碳效益空间分布不均衡且差异大,总趋势由东向西递减;根据聚类分析新疆发展光伏应重点布局在一、二级区,如哈密、吐鲁番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3)未来新疆发展光伏应从全生命周期减碳出发,完善光伏生产端中下游产业链以实现本地生产,在建造使用过程充分考虑太阳辐射和衰减率等因子并合理布局,同时加快生命末期处置回收技术的发展。
杜文杰江源关梦茜刘相兰康慕谊
关键词:碳排放发电量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降雨事件对不同深度土壤碳释放的试验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LI-8150土壤CO_(2)通量全自动连续测量系统及实验设计,对不同深度的土壤碳释放进行了连续原位观测,分析了晴天和5次持续性降水条件下不同深度土壤碳释放特征,结合土壤温湿度的观测,解析了降雨对不同深度土壤碳释放的影响及机理。结果表明:(1)在0 cm、20 cm、40 cm、70 cm深度处,土壤碳释放均呈现明显的单峰曲线变化特征,其日均值(±标准差)分别为(3.96±0.89)μmol m^(-2)s^(-1)、(5.09±1.79)μmol m^(-2)s^(-1)、(7.83±1.95)μmol m^(-2)s^(-1)和(4.43±1.6)μmol m^(-2)s^(-1)。(2)降雨提高了土壤含水量,显著抑制了土壤碳释放,且对深层的抑制作用显著大于表层。其中,第5次持续性降水事件对土壤水分的补充作用最明显(增量最大),其对土壤碳释放的抑制作用也更显著,并出现负通量(即碳吸收)。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观测到碳吸收现象愈加显著。(3)不同深度土壤碳释放与土壤温度、水分呈指数或二次曲线相关关系。晴天条件下,土壤含水量较稳定,土壤温度是影响各层土壤碳释放的主导因子;而降雨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变化显著,土壤水分成为主导土壤碳释放的关键因子,并对其可能产生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邓钰婧李小雁胡霞吴秀臣王佩
关键词:土壤呼吸碳吸收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
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变化及其可持续性被引量:51
2020年
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驱动下,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均处在不断加剧的动态变化中,揭示二者之间的互馈机制是保持和增强系统弹性以及可持续性的科学基础。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也是黄河重要的产水区和绝大部分泥沙的来源区。合理布局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格局,协调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黄河下游水资源利用与泥沙控制,是黄土高原地区和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本文立足于国际社会-生态系统耦合研究前沿和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国家需求,综述了区域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互馈机制和社会-生态系统的耦合模拟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的变化过程和驱动机制,认为发展社会-生态系统动态机制分析方法和稳态转换识别方法,建立耦合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土地利用权衡与优化模型,是推动社会-生态系统耦合研究理论与方法创新、为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途径。
王帅傅伯杰武旭同王亚萍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稳态转换黄土高原
阿拉善右旗不同时间尺度的风速概率分布
2023年
利用阿拉善右旗1960—2015年整点风速数据,分析了日、月、年风速累积概率分布。结果表明:WeibullCum分布函数在描述风速累积概率分布时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普适性。在多年平均逐日和逐月风速累积概率分布函数中,4个常数项存在周期性变化规律,而在1960—2015年逐年分布函数中,4个常数项分别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和减小趋势。对比2016—2020年不同时间尺度起沙风速频率统计结果和利用风速累积概率分布函数计算的结果发现,分布函数对月和年起沙风的频率具有很高的预测精度,而对日起沙风频率的预测能力不足,这是由日时间尺度上风的不确定性造成的。
赵嘉琪张春来魏国茹
东北黑土区冻融循环对切沟沟壁崩塌的影响
2024年
[目的]通过测量冻融循环期间沟壁崩塌体积来评价冻融循环对切沟侵蚀的贡献。[方法]2016-2018年间,选取36条切沟共计463个崩塌点开展了野外调查。基于调查结果,切沟沟壁崩塌主要表现为2种类型:块状崩塌和松散堆积。在每个崩塌点测量2种堆积体的形态参数:崩塌土壤的体积、切沟横断面的宽度和深度,以及相应沟壁土壤的剪切力和硬度。[结果](1)3年研究期间冻融作用导致的沟壁崩塌强度平均为16.12 m^(3)/(km·a)。2种崩塌类型在切沟内随机发生,单点冻融崩塌量主要集中在0~3 m ^(3),但块状崩塌导致的土方量更大。(2)切沟横断面宽度和深度是沟壁崩塌的主要影响因素,崩塌量随宽深比增大而增加,当宽深比>2.71后,崩塌量迅速增加。(3)切沟崩塌量与沟壁土壤的剪切力和硬度等紧密相关。[结论]沟壁冻融崩塌与切沟宽度和深度紧密相关,冻融崩塌量占切沟侵蚀泥沙产量的3.28%~23.68%,其影响与沟头溯源侵蚀相当。研究结果为定量评价冻融循环对切沟侵蚀贡献提供数据支撑。
贾晨阳刘宏远于悦马芊红柯奇画张科利
关键词:冻融循环黑土切沟侵蚀
青藏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质量评价被引量:2
2023年
为进行青藏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对比并研究其影响因素,以位于青南江河湖源区、藏北高原和南亚通道的三条样带为研究区,针对区域内高寒草甸、荒漠草原、农田和沙地这四种土地利用方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最小数据集(minimum data set,MDS),计算土壤质量综合指数(soil quality index,SQI)并进行土壤质量评价。结果表明:(1)评价青藏高原土壤质量的MDS包括容重、有机质、全氮、全钾和有效磷,按SQI大小将土壤质量分为五级,研究区土壤质量较差,以Ⅲ、Ⅳ、Ⅴ级为主且东部土壤质量优于西部;(2)研究区土壤质量高寒草甸>荒漠草原>农田>沙地,且高寒草甸土壤质量显著优于荒漠草原、农田和沙地,后三者间土壤质量差异不大,MDS中对土壤质量起主要作用的指标为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3)在土壤质量的众多影响因素中,本文主要考虑的是植被盖度、风蚀强度和人类活动,其中高寒草甸植被盖度大,风蚀强度弱,土壤质量好,荒漠草原和沙地植被盖度小,风蚀强度大,土壤质量差,而农田土壤质量受人类活动影响。
赵瑾鲁瑞洁马罗
关键词:青藏高原土壤质量土地利用方式主成分分析
川西高原四川红杉树轮宽度和密度对气候的响应分异性
2024年
探究树木生长对气候的响应可为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树木生长及森林生产力未来趋势提供重要信息。结合树轮宽度和密度多指标数据,本研究分析了我国西南地区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生长对气候的响应特征及其在时间上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四川红杉年轮宽度指数、早材宽度指数与晚材宽度指数之间存在显著(P<0.01)的正相关,表明这3个轮宽指标值的年际变动具有高度的同步性;最小密度和早材平均密度变化呈现极显著(P<0.01)正相关,表明这两个密度指标的年际变化也存在高度的同步性;最大密度与晚材平均密度高度相关,指示这两个指标也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各树轮指标对气候要素的响应分析表明:树轮宽度指标(年轮宽度指数、早材宽度指数和晚材宽度指数)与生长季(5月、6月)降水变化呈正相关,而与生长季前的冬季(1月、2月)降水变化呈负相关;与轮宽指标不同,树轮密度指标(早材平均密度指数、最小密度指数、晚材平均密度指数和最大密度指数)的变化则主要受温度影响。早材平均密度指数、最小密度指数与生长季早期(3月、4月、5月)温度具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而晚材平均密度指数、最大密度指数与生长季后期(9月、10月)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各树轮指标指数序列与气候要素的滑动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个与早材相关的密度指标(即早材平均密度和最小密度)与温度的相关关系在近期呈现增强趋势,晚材平均密度、最大密度与生长季早期(5月)温度的相关关系在时间上存在不稳定性、而与生长季后期(9月、10月)温度的关系相对稳定。该研究揭示了四川红杉各树轮指标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的差异性及其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有助于理解川西高原地区针叶树种生长与气候之间的响应关系。
李名勇段建平王丽丽
关键词:树轮宽度气候变化川西高原
土壤风蚀中粉尘释放问题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3年
土壤风蚀中的粉尘释放问题是国际风沙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近年来研究进展很快,但对研究进展的介绍还不够系统和全面。基于此,对国内外土壤风蚀中粉尘释放问题的研究历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首次进行了阶段划分,提炼了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介绍了当前对粉尘释放机制的一些新认识;在对粉尘释放模型重新分类的基础上,介绍了各类模型的建模过程、优缺点及其在全球粉尘模型和区域粉尘模型中的应用。本文还提出了当前粉尘释放研究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希望能为相关学者开展该领域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王仁德李庆常春平郭中领李继峰邹学勇张春来苑依笑刘颖周娜
关键词:土壤风蚀
重点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模式现状与发展方向被引量:43
2019年
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控制生态系统退化和生态恢复已成为重要议题。我国脆弱生态区分布广泛,生态系统退化显著,荒漠化、水土流失、石漠化等问题突出,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已开展一系列生态恢复工程,积累了数量众多的生态恢复模式。在梳理重点脆弱生态区(北方风沙区、青藏高寒区、干旱荒漠区、黄土高原区和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基础上,整理了针对不同脆弱生态区及亚区的生态恢复模式,构建了一套全面评估生态恢复模式的综合效益的指标体系,结合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评估了脆弱生态区的生态恢复模式的综合效益,基于此提出生态恢复实践中应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作为重要目标,同时加强针对生态恢复模式的成本效益分析,综合设计生态恢复管理制度,搭建重点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信息平台可为生态恢复模式筛选和优化提供决策支持。
王聪伍星傅伯杰韩兴国韩兴国陈亚宁王克林周华坤冯晓明
关键词:信息平台
GF1-WFV与Landsat8-OLI对植被信息的提取差异研究被引量:13
2020年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中高分辨率影像逐渐在植被监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明确高分辨率传感器在不同生态系统植被提取中的必要性,以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为研究对象,设置城市区域和森林区域两个应用靶区,以GF1-WFV和Landsat8-OLI两种传感器同期影像为对比数据集,探究不同分辨率下遥感植被信息提取差异。结果表明:①Landsat 8对比GF-1在城市区域和森林区域的植被指数高估、低估状态相反,城市区域GF-1的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SAVI(Soil-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SAVI)均值比Landsat 8低5.69%和1.41%,在森林区域则高出0.77%和5.86%;②高分辨率影像避免了城市中绿化植被(GF-1植被占比71.30%和71.31%,Landsat 8为58.28%和58.30%)和森林中裸地、道路(GF-1植被占比94.97%和94.92%,Landsat 8为95.00%和94.99%)被漏提。③在分级面积上,Landsat 8相比GF-1数据在城市区域存在低覆盖度等级的6.67%和6.77%低估,在森林区域出现高覆盖度等级的12.11%和12.47%高估。研究结果反映了低绿化建成区和高密度林区更加需要使用高分影像作为植被监测工具。
赵琳琳张锐刘焱序朱西存
关键词:植被指数空间分辨率
共2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