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医学部药学院 作品数:54 被引量:183 H指数:9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中山大学药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理学 更多>>
尖孢镰刀菌相关致病因子与挥发油抑制尖孢镰刀菌的潜力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22年 尖孢镰刀菌引起的枯萎病导致农业重大经济损失,并且该病害较难防控。目前主要采用的化学抑菌剂易导致农药残留、农产品品质下降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故寻找天然产物抑菌剂迫在眉睫。近些年研究表明挥发油影响尖孢镰刀菌的细胞膜系统、抑制致病基因的转录表达。挥发油由于其易挥发、少残留和生物降解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其对病原菌具有多靶标的特性可有效抑制多种病原菌生长繁殖。本文着重阐述尖孢镰刀菌相关致病因子和挥发油的抑菌特性,并简要介绍了连作障碍的发生与防控措施,为防控连作障碍和生物农药或肥料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对绿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霍莹莹 李甜甜 杨静 孟庆红 黄衡宇 程永现 徐福荣 董鲜关键词:尖孢镰刀菌 致病因子 挥发油 黑果枸杞酚性成分研究 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研究黑果枸杞酚性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法分离纯化其化合物,并借助谱学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命名为榕醛(1)、4,6-二羟基苯甲酸甲酯-2-O-β-D-葡萄糖苷(2)、马栗树皮素(3)、对羟基肉桂酸葡萄糖酯(4)、反式阿魏酸(5)、反式咖啡酸(6)、对甲氧基肉桂酸(7)、对羟基肉桂酸(8)、二氢阿魏酸甲酯(9)、香草酸(10)、原儿茶酸(11)、对羟基苯甲酸(12)、原儿茶醛(13)和(E)-2-丁烯二酸单甲酯(14)。结论:化合物1~4、7、9和14为首次从黑果枸杞中分离得到,对化合物1和2测试了Sirtuin 1(SIRT1)和Sirtuin 6(SIRT6)的活性。 程礼芝 郭平霞 戴伟峰 晏永明 刘宝华 王淑美 程永现关键词:黑果枸杞 酚性成分 SIRT1 潞党参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5 2017年 采用色谱法从潞党参中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利用波谱学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命名为7-ethyoxy tangshenosideⅡ(1)、tangshenosideⅡ(2)、4-hydroxycinnamyl-O-β-D-glucopyranoside(3)、juniperoside(4)、2-phenylethyl-β-D-glucopyranoside(5)、syringoside(6)、ethylsyringin(7)、(+)-isolariciresinol(8)、lariciresinol(9)、7R,8S-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10)、vitrifol A(11)、sesquimarocanol B(12)、4-hydroxycinnamate(13)、protocatechuic acid methyl ester(14)、trans-ferulic acid(15)、para-hydroxy benzoic acid(16)、cis-ferulic acid(17)、胸腺嘧啶(18)、尿嘧啶核苷(19)、尿嘧啶(20)、4-methoxybenzene-1,2-diol(21)和5-hydroxymethyl-5H-furan-2-one(22)。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5、8~12以及化合物18、19均为首次从潞党参中被分离得到。 郑涛 郑涛 徐福荣 徐福荣关键词:潞党参 桔梗科 化学成分 木脂素 姜黄素介孔缓释载药系统制备工艺优化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制备姜黄素纳米介孔缓释载药系统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优化,评价载药系统的相关表征及缓释性能。方法采用动态吸附法制备姜黄素纳米介孔缓释载药系统,以载药率和包封率作为评价指标,以正交设计优化处方及工艺。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粒径等方法进行表征。最后对姜黄素纳米介孔载药系统的溶解度与累积溶出率进行考察。以MTT法考察姜黄素和姜黄素纳米介孔载药系统对A549细胞和MCF-7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性。使用Dil和Hoechst-33258染色A549细胞,考察细胞摄取能力。结果最优制备工艺:药物载体-投料比为5∶1,载药温度为30℃,溶剂为80%乙醇。此条件下制备的载药系统载药量为78.17%,包封率为98.23%。体外溶出实验结果表明姜黄素纳米介孔载药系统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缓释作用。姜黄素纳米介孔载药系统不仅对A549和MCF-7细胞的抑制率均高于姜黄素,而且还具有更优异的摄取能力。结论所制备的姜黄素纳米介孔缓释载药系统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和载药量,相较于游离姜黄素具有更高的溶解度、体外溶出、体外细胞毒性和摄取能力。 胡宪龙 苏厚霖 邱圣楷 张倩 熊炜 李颖关键词:姜黄素 MCM-41 介孔材料 载药量 臭参乙酸乙酯部分的化学成分研究 采用正相、反相、凝胶色谱法从民间药臭参中分离得到12个已知化合物,采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学方法解析了它们的结构,分别命名为:trandirin(1)、绿原酸(2)、 pilosulyne C(3)、 tetradeca... 苏锦松 秦付营 晏永明 张艺 程永现关键词:臭参 桔梗科 化学成分 木脂素 亲电二氟甲基试剂S-(二氟甲基)硫鎓盐对1,1-偕二氰基烯烃的二氟甲基化:二氟甲基取代全碳中心的有效构建 2020年 以亲电的S-(二氟甲基)硫鎓盐作为二氟甲基源,在有机碱作用下,对1,1-偕二氰基烯烃的二氟甲基化反应进行了研究.在最优反应条件下,一系列1,1-偕二氰基烯烃发生二氟甲基化反应,以43%~99%的分离收率获得结构多样的含有二氟甲基取代全碳中心的目标化合物.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底物普适性良好,不同的给电子和吸电子取代基、环状及链状底物、杂环、苯环、萘环和菲环等均适用于该反应,可顺利发生转化得到相应的二氟甲基化目标产物. 秦文兵 林伟锋 李鑫 熊威 刘国凯热休克蛋白70在RNA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023年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各亚型在RNA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以期总结梳理可能规律并发掘潜在抗RNA病毒途径。通过Scifinder, PubMed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检索高相关度文献,对Hsp70在RNA病毒感染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及讨论。Hsp70在RNA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机制呈现两重性:作为促感染因子辅助病毒感染,或作为免疫因子协助宿主抵抗病毒感染。Hsp70是对抗致病RNA病毒的切入点之一,在RNA病毒感染预防治疗上具有发展潜力。 杨咏祺 刘格 钟剑锋 闫然 朱钦昌关键词:热休克蛋白70 RNA病毒 云南寻甸产臭参中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7 2017年 采用色谱法从臭参中分离得到24个化合物,利用波谱学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choushenglycolipid A(1)、(–)-(7R,8S,7'E)-4-hydroxy-3,5'-dimethoxy-7,4'-epoxy-8,3'-neolign-7'-ene-9,9'-diol 9'-ethyl ether(2)、(7S,8R)-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3)、3-O-demethyl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4)、prunustosanan AI(5)、threo-guaiacylglycerol-β-O-4-lariciresinol ether(6)、(+)-落叶松脂素(7)、5'-methoxylariciresinol(8)、(–)-(7'S,8S,8'R)-4,4'-dihydroxy-3,3',5,5'-tetramethoxy-7',9-epoxy-lignan-9'-ol-7-one(9)、(7S,8S)-3-methoxy-3',7-epoxy-8,4'-oxyneoligna-4,9-diol 9'-O-β-D-glucopyranoside(10)、(-)-secoisolariciresinol(11)、(+)-异落叶松脂素(12)、burselignan(13)、threo-guaiacylglycerol-β-O-4'-coniferyl ether(14)、4-[1-乙氧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甲基-2-(4-羟基-3-甲氧基)苯基-3-羟甲基四氢呋喃(15)、(-)-(7R,7'R,7''R,8S,8'S,8''S)-4',4''-dihydroxy-3,3',3'',5-tetramethoxy-7,9':7',9-diepoxy-4,8''-oxy-8,8'-sesquineolignan-7'',9''-diol(16)、连翘脂素-4'-O-β-D-葡萄糖苷(17)、retusin-8-methylether(18)、ladanein(19)、怀特酮(20)、3-methoxy-9-hydroxy-pterocarpan(21)、trichocarpin(22)、(Z)-8-O-β-D-glucopyranosyl cinnamic acid(23)和4-hydroxycinnamyl-O-β-D-glucopyranoside(24)。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除化合物7、11~13、23和24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属中被分离得到。 李小珍 李小珍 庄小翠 程永现关键词:臭参 木脂素 黄酮 虫药美洲大蠊水溶性成分及其促血管生成活性 被引量:12 2017年 采用色谱手段从美洲大蠊中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利用波谱解析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命名为甘油(1)、邻羟基苯甲酸(2)、苯丙氨酸(3)、色氨酸(4)、尿嘧啶(5)、腺嘌呤(6)、环(脯氨酸-苏氨酸)(7)、环(脯氨酸-丙氨酸)(8)、环(丙氨酸-缬氨酸)(9)、环(甘氨酸-异亮氨酸)(10)、环(甘氨酸-亮氨酸)(11)、腺嘌呤核苷(12)、次黄嘌呤核苷(13)、环(亮氨酸-丝氨酸)(14)、环(丝氨酸-苯丙氨酸)(15)、环(天冬酰胺-苯丙氨酸)(16)、环(酪氨酸-甘氨酸)(17)、环(酪氨酸-丙氨酸)(18)、环(酪氨酸-丝氨酸)(19)、环(酪氨酸-苏氨酸)(20)、环(酪氨酸-天冬氨酸)(21)和Cordyrrole A(22)。其中,化合物7~11、14~22为首次从美洲大蠊中分离得到,而化合物20和21为新的天然产物。此外,对化合物抗一氧化氮生成作用和促血管生成活性进行了测试。 王心龙 向斌 李亚美 耿福能 晏永明 程永现关键词:美洲大蠊 一氧化氮生成 血管生成活性 含Toll样受体7激动剂的四价铂前药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奥沙利铂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结直肠癌,然而其毒副作用和耐药性限制了疗效。近年来研究发现,除造成DNA损伤外,奥沙利铂也诱导细胞免疫原性死亡(ICD),进一步激活获得性免疫来杀死肿瘤细胞。我们设想通过免疫佐剂Toll样受... 唐黎 蔡德敏 秦勉 靳广毅 王志刚关键词:奥沙利铂 免疫化疗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