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323 被引量:1,713H指数:20
相关作者:张宏利周新力胡茂林段军娜罗晶更多>>
相关机构:长江大学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75篇期刊文章
  • 4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8篇农业科学
  • 42篇生物学
  • 6篇轻工技术与工...
  • 5篇化学工程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125篇小麦
  • 71篇基因
  • 39篇锈病
  • 37篇条锈病
  • 34篇抗条锈
  • 24篇土壤
  • 24篇抗病
  • 22篇籽粒
  • 22篇旱地
  • 21篇养分
  • 21篇抗条锈性
  • 20篇克隆
  • 17篇小麦条锈病
  • 17篇胁迫
  • 17篇抗病基因
  • 16篇苹果
  • 16篇活性
  • 15篇小麦品种
  • 11篇氮磷钾
  • 11篇抗性

机构

  • 319篇西北农林科技...
  • 11篇长江大学
  • 7篇中国农业科学...
  • 6篇山西农业大学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甘肃省农业科...
  • 5篇河南科技大学
  • 4篇滁州学院
  • 4篇宝鸡市农业科...
  • 3篇青海省农林科...
  • 3篇湖北省农业科...
  • 2篇山东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山西省农业科...
  • 2篇陕西理工大学
  • 2篇西南大学
  • 2篇新疆农业职业...
  • 2篇延安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39篇康振生
  • 31篇王朝辉
  • 28篇韩德俊
  • 27篇黄丽丽
  • 21篇王琪琳
  • 12篇刘同先
  • 11篇吴建辉
  • 11篇冯佰利
  • 10篇何刚
  • 10篇石美
  • 9篇刘雅莉
  • 9篇曾庆东
  • 8篇高小宁
  • 8篇娄倩
  • 8篇黄婷苗
  • 8篇王敦
  • 8篇张国云
  • 7篇薛文波
  • 7篇仵均祥
  • 7篇王惠

传媒

  • 39篇西北农林科技...
  • 3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2篇麦类作物学报
  • 14篇植物营养与肥...
  • 14篇西北植物学报
  • 13篇植物保护学报
  • 13篇西北农业学报
  • 10篇作物学报
  • 9篇植物病理学报
  • 7篇西北林学院学...
  • 7篇应用昆虫学报
  • 5篇干旱地区农业...
  • 5篇分子植物育种
  • 4篇农业工程学报
  • 4篇昆虫学报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农药学学报
  • 4篇中国植物病理...
  • 3篇北方园艺
  • 3篇林业科技通讯

年份

  • 14篇2023
  • 14篇2022
  • 22篇2021
  • 17篇2020
  • 25篇2019
  • 28篇2018
  • 22篇2017
  • 34篇2016
  • 48篇2015
  • 43篇2014
  • 16篇2013
  • 23篇2012
  • 13篇2011
3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陕北半干旱区沟垄覆膜集水模式下糜子边际效应及生理特性被引量:13
2014年
通过连续3年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陕北半干旱区不同沟垄覆膜集水模式下糜子边际效应和生理特性.试验设4种不同的沟垄宽度(带型),垄∶沟分别为40 cm∶40 cm(P40)、60 cm∶60 cm(P60)、80 cm∶80 cm(P80)、100 cm∶100 cm(P100),对照为露地平播(NM).结果表明:随着沟垄宽度的增大,糜子的产量边际效应指数和边际效应增大,边行的增产作用呈上升趋势,最大增产率达207.7%,而中行的增产作用呈下降趋势,增产幅度最低仅为10.3%.带型60 cm∶60 cm的糜子产量在3年中均为最高.同一处理内,边行对糜子产量的贡献率大于中行,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不同带型边行的叶绿素含量、Chl a/Chl b、光合速率均大于中行;沟垄宽度越大,边行的光合能力越强,中行的光合能力越弱.带型60 cm∶60 cm是陕北半干旱区糜子种植的适宜带型.
屈洋苏旺李翠高金锋高小丽王鹏科冯佰利柴岩
关键词:糜子生理特性
除草剂配施安全剂对土壤酶活性与糜子根系生理代谢的影响被引量:5
2020年
为探究安全剂与除草剂复配施用对除草剂药害的缓解以及对糜子田土壤酶活性、根系活性氧代谢和糜子生长发育的影响。于2019年5-10月在陕西省榆林市小杂粮试验示范站进行试验,选用糜子品种‘榆糜2号’为试验材料,选取苗前除草剂:谷友(10%单嘧磺隆,2.4 kg/hm^(2))与3种安全剂:芸苔素(300 mL/hm^(2))、赤霉素(300 mL/hm^(2))、奈安(1.2 kg/hm^(2))复配使用,设置清水不除草对照与人工除草对照。测定杂草鲜重防效、药害指数、根际土壤酶活性、糜子根系抗氧化酶活性与丙二醛含量及糜子农艺性状与产量。结果表明:1)芸苔素、赤霉素、奈安与单嘧磺隆复配后药害指数显著下降,分别降低了20.27%、21.63%、20.94%;2)单嘧磺隆处理(H1)的土壤蔗糖酶、脲酶活性在施药后7~42 d时相较于不除草处理CK1被显著抑制,活性抑制率随时间降低,添加安全剂后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显著提升,抑制率显著降低;3)与单施除草剂相比,安全剂复配施用的糜子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施药后14~28 d时显著升高;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降低;丙二醛含量明显降低;4)单嘧磺隆导致糜子株高、穗长、主穗质量降低,安全剂复配施用减少了除草剂的不利影响,其中单嘧磺隆与赤霉素复配施用产量最高,达5035 kg/hm^(2),较CK1增产1114 kg/hm^(2),较单施单嘧磺隆处理的增产1061 kg/hm^(2)。安全剂与单嘧磺隆复配使用能延缓单嘧磺隆对糜子根际土壤酶活性的抑制,提高土壤蔗糖酶、脲酶活性,提高糜子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减缓了药害胁迫造成的膜脂过氧化作用,减少细胞膜系统的损伤,延缓了根系衰老进程,提高了糜子的株高、茎粗、穗长、主穗质量及产量。其中赤霉素与单嘧磺隆复配使用在缓解除草剂药害,促进糜子增产方面效果较好。
冯煜赵颖楠林瑞嫦王娜高小丽
关键词:除草剂土壤酶活性安全剂糜子活性氧代谢
不同寄主植物上麦长管蚜生活史的比较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寄主植物对麦长管蚜种群分化的作用,剖析寄主转换对其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方法】在人工气候箱中于温度(20±1)℃、相对湿度(65±5)%、光周期为16h∶8h(L∶D)的条件下,对麦长管蚜在不同寄主植物(小麦、大麦、燕麦)及转换寄主后的生活史和生命表参数进行比较。【结果】不同寄主植物上,麦长管蚜种群的若虫发育历期以及成虫寿命、存活率和繁殖力都存在很大差异。当原始寄主和替代寄主相同时,与大麦上麦长管蚜种群相比,小麦和燕麦上麦长管蚜种群若虫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较短,存活率、繁殖力、种群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和周限增长率均较高。小麦上麦长管蚜种群转到燕麦上后,其成虫寿命和繁殖期缩短。大麦上麦长管蚜种群转接到小麦和燕麦上后,其若虫发育历期明显缩短,净增殖率明显增加。各寄主植物上麦长管蚜种群转换寄主后,其存活率和繁殖力会发生明显改变。【结论】转换寄主后,各寄主植物上麦长管蚜种群呈现一定程度的分化。
高素霞黄贤亮刘德广陈辉
关键词:麦长管蚜寄主植物生命表种群分化
禾谷镰刀菌蔗糖转运蛋白FgSut1和FgSut2的鉴定及功能研究
2023年
小麦赤霉病是以禾谷镰刀菌为优势种的镰刀菌复合种群引起的一种影响小麦产量和粮食安全的重大真菌病害。蔗糖转运蛋白在禾谷镰刀菌中的功能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与裂殖酵母蔗糖转运蛋白Sut1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比对鉴定到禾谷镰刀菌蔗糖转运蛋白FgSut1和FgSut2,通过基因敲除获得禾谷镰刀菌的Fgsut1、Fgsut2突变体和Fgsut1Fgsut2双敲突变体。研究表明:Fgsut1、Fgsut2突变体和Fgsut1Fgsut2双敲突变体的营养生长、产孢、有性生殖和产毒过程均没有出现缺陷。在葡萄糖为单一碳源的培养基上Fgsut1突变体的生长速率减缓,Fgsut1Fgsut2双敲突变体生长速率下降更显著。Fgsut1Fgsut2双敲突变体在果糖和麦芽糖为碳源的平板上生长速率减缓,说明FgSut1和FgSut2对碳源的利用存在功能的分化和冗余。在小麦穗和小麦胚芽鞘接种实验中,Fgsut2突变体和Fgsut1Fgsut2双敲突变体的致病力降低,说明FgSut2可能在禾谷镰刀菌侵染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FgSut1和FgSut2在侵染过程存在功能冗余。本研究将禾谷镰刀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碳源吸收、毒素合成及致病建立联系,丰富了禾谷镰刀菌对碳源利用机制的研究。
黄盼盼张永康周琳睿杨心怡张雪
关键词:禾谷镰刀菌蔗糖转运蛋白
陕西省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发生及病原鉴定
细菌性溃疡病(Kiwifruit bacterial canker)是猕猴桃栽培过程中最具毁灭性的病害,在世界很多国家都有分布,如美国、日本、中国、法国、意大利、伊朗、韩国、新西兰等。自1991年陕西省长安县猕猴桃园发现...
高小宁秦虎强赵志绰黄其玲黄丽丽
关键词:猕猴溃疡病
僵蚕乙醇提取物对HearNPV的增效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利用僵蚕乙醇提取物作为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earNPV)的生物增效剂,研究其对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earNPV)毒力的增效作用与内在机制。【方法】以棉铃虫3龄幼虫为标靶试虫,在HearNPV中添加0~80μg/mL僵蚕乙醇提取物,研究其对HearNPV的增效作用,并通过僵蚕乙醇提取物对试虫ALP活性的影响探讨其增效作用机理。【结果】僵蚕乙醇提取物对HearNPV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能够显著提高病毒的毒力,40μg/mL的剂量水平就能够使病毒感染的3龄棉铃虫在第6天达到90%的死亡率、第7天达到100%的死亡率。剂量80μg/mL的僵蚕乙醇提取物能够显著缩短棉铃虫3龄试虫的LT50和LT90值,其LT50和LT90分别较对照缩短23.2%和27.8%。同时,在HearNPV中添加僵蚕乙醇提取物可以显著降低试虫中肠的ALP活性,僵蚕乙醇提取物的使用剂量达到40μg/mL以上时,试虫中肠ALP活性较对照显著下降,且差异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进一步增大。【结论】僵蚕可以作为病毒增效剂新材料,其在克服传统杆状病毒制剂杀虫速度慢的缺陷方面具有极好的发展前景。
张瑞凤马贺赵思楠牛敏敏邢莹莹王敦
关键词: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病毒诱导的小麦穗部和籽粒基因沉默体系及其在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已被广泛应用于植物苗期表达基因抑制,但其在再生组织的应用潜力还没有充分展开研究。重组大麦条斑花叶病毒(BSMV)载体己被应用于小麦苗期基因有效沉默(VIGS),但是其在沉默小麦穗部和籽粒基因...
马猛闫妍Li Huang赵惠贤
关键词:小麦籽粒VIGS
聚乙烯醇降解菌HK1产酶条件优化被引量:4
2016年
以聚乙烯醇为唯一碳源从堆肥中筛选所得降解细菌HK1为出发菌株,对该菌株产酶条件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无色透明圈法确定产酶方式,然后采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菌株HK1的产酶条件。结果表明,该菌在细胞内外均有PVA降解酶的分布,并且胞外酶活水平最高。该菌产酶最佳装液量为50 m L/250 m L三角瓶,最佳接种量为6%,最适温度30℃,最佳碳源和氮源种类分别为PVA和NH_4NO_3。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得出该菌产酶的最佳营养条件为:PVA浓度2.5 g/L,NH_4NO_30.6 g/L,p H7.0。在此条件下,菌株HK1产酶能力是优化前的225%。
宋亚珩周云横李素俭刘云柯卫亚红
关键词:解淀粉芽孢杆菌营养条件正交试验
粘虫生物钟timeless基因的克隆及时空和昼夜表达分析
2018年
为明确生物钟timeless基因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迁飞、交配等周期性活动的调节作用,利用PCR技术克隆了粘虫timeless基因,命名为Mstim,采用生物信息方法分析其序列特征,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组织及昼夜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Mstim的c DNA全长为3 132 bp,编码1 043个氨基酸,其预测的蛋白质Ms TIM分子量为117 k D,等电点5.14,具有timeless保守的PIS、NLS等结构域,与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及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高达97%。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成虫期的Mstim表达量最高,卵期和蛹期次之,6龄幼虫的表达量最低;在雌、雄蛾中均以触角及头部中的表达量较高,飞行肌、足及生殖腺中的表达量较低。粘虫雌、雄蛾触角中Mstim的昼夜表达模式相似,均为光期表达量低于暗期,光期5 h的表达量最低,光期末期逐渐升高,至暗期后3 h达到最高值,暗期末期表达量开始下降。说明Mstim基因在粘虫中的表达不仅具有发育时期和组织的时空特异性,而且表现出明显的昼夜特性,推测其可能参与粘虫生长发育和迁飞与生殖等行为、生理节律的调节。
冀佳悦张蕾程云霞罗礼智仵均祥江幸福
关键词:粘虫克隆
小麦miR5062靶基因的鉴定及功能研究
2021年
miRNA作为一种植物中重要的内源小分子,通过调控靶基因的表达来行使其功能。为了探索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中新发现的miRNA tae-miR5062的靶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tae-miR5062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和进一步分析,将属于小麦AGO2家族的TaAGO2确定为其靶基因;进一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BI121-pre-miR5062和pBI121-TaAGO2,分别转入农杆菌GV3101感受态细胞,然后在烟草叶片上分区注射进行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共转化实验。结果表明,tae-miR5062与其靶基因TaAGO2互作降解,并降低了TaAGO2的表达。利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TaAGO2在小麦不同组织中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TaAGO2在小麦根和叶中表达量不高,但在旗叶、茎、穗、籽粒和生长点中都有较高的表达。将C端连有GFP的TaAGO2融合表达载体转入水稻黄化苗叶鞘的原生质体后瞬时表达的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TaAGO2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与拟南芥过量表达TaAGO2的转基因植株相比,野生型对照并无明显的表型。
刘涛吴保为李志杰刘振兰王倩赵惠贤
关键词:小麦靶基因基因功能
共3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